現(xiàn)代漢語認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通過某種方式而彼此銜接,從而實現(xiàn)信息系統(tǒng)的資源共享和協(xié)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通過整合可以使無意義的或單一的事物獲得更大的效果。如今思品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除了進行情感道德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思品課的教學中有效地運用資源的整合,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來有效地利用資源整合不斷創(chuàng)新,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寓情于理,利用小故事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
為了增強思品課的可讀性、說理性,教材增加了很多的小故事、小材料、一些精美的插圖以及一些名人名言,這些教學資料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教材的觀點原理,用好這些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jù)教材的需要運用課本之外的一些小故事來說明課本的知識、原理。
例如我在講初三思品第三課《笑對生活》中的“人生難免有挫折”這一內容時,給學生講了一個《一只蜘蛛和三個人》的故事:雨后,一只蜘蛛艱難地向墻上已經(jīng)支離破碎的網(wǎng)爬去,由于墻壁濕滑,它爬到一定的高度,總是掉下來,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來…… 第一個人看到了,他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不正如這只蜘蛛嗎?忙忙碌碌而無所得。”于是,他日漸消沉。第二個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感動了。于是,他變得堅強起來。 第三個人看到了,他說:“這只蜘蛛真愚蠢,為什么不從旁邊干燥的地方繞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樣愚蠢?!庇谑牵兊寐斆髌饋?。 根據(jù)這個小故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小問題:
①一個人為什么會日漸消沉?挫折對于他來說是什么?②第二個人和第三個人為什么會獲得積極的情緒?挫折對于他來說又是什么?③三個人中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么?④為什么同樣看到同一只蜘蛛織網(wǎng),三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
通過四個問題的設置,就把這些分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了(挫折的消極作用:在一些人那里,挫折會成為生活中的災難、成長中的障礙;挫折的積極作用:在另一些人那里,挫折則成為人生中的寶貴財富,催人奮進,助人成長;創(chuàng)新是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必由之路;同樣是挫折,對于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能讓學生在思考中提高綜合能力。這樣,以后學生只要看到挫折這類題目就會想到這個小故事,就會聯(lián)系到這些知識點,在學生的思想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歌以詠志,利用歌曲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
思品課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除了科學性、人文性,還體現(xiàn)一定的階級性以及時代的特點。因此,一些反應鮮明時代特點的歌曲可以用來為政治教學服務,用好這些資源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幫助學生去理解運用知識,在理解運用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我在上初三思品第8課《擁護黨的領導》時,用了兩首歌就把3框內容給貫穿起來了,讓學生通過聆聽《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從歌詞的展示中去體會為什么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反思,理解了黨的性質、宗旨。同時,學生通過理解“他指給人民解放的道路”理解了這是一條怎樣的道路,體會到了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從而明白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的道理。
第二首歌曲是《走進新時代》,根據(jù)歌詞可引發(fā)學生思考:(1)為什么我的心情多么豪邁,我對生活是多么熱愛?通過展示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學生去體會“我”心中的豪邁,理解“我”對生活熱愛的原因。(2)通過對“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 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chuàng)未來”歌詞的解讀,讓學生明白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的,是我黨在各個時期的科學行動的指南。
通過歌聲既活躍了課堂、增加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源于生活,利用熱點時事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
時事政治教育是思品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時事教學一方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可以在時事教學中把書本的知識與時事教學結合起來,在時事教學中去體會理解書本的知識原理,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時事熱點宣傳了國家的方針政策,讓學生了解了我國的國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如我在講述初三《學會親近社會》這一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的視頻,學生看了都紛紛譴責路人的冷漠,感慨社會道德滑坡。于是我反問他們:“如果你在現(xiàn)場,你會怎么辦?是扶還是不扶?”學生一下子回到了現(xiàn)實中來,很多學生說扶,也有少數(shù)學生說不扶。看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是很強的,但僅僅有社會責任感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自我保護。所以,到底扶還是不扶,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且接著展示了第二個資料《彭宇案件》,學生看了更加氣憤填膺了,再次回答扶還是不扶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傾向明顯發(fā)生了變化,更多的人說不扶,免得引火燒身,自找麻煩。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很明顯地有了自我保護意識,當然,這不是我們思品教師要的最終結果,我們不僅僅要教育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公德的合格公民。于是,我再次設計問題:如果是你親人倒地了,你希望路人扶還是不扶?如果路人扶了,你會有怎樣的想法?如果不扶,你又會怎樣的想法?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由己及人,明白了這個社會需要人人獻出愛心,世界才會更加美好。其實,教育扶還是不扶,不是個問題,教師肯定教育學生要去扶的,問題是怎樣避免彭宇式的悲劇,怎樣去扶?這就要求教師要教育學生一方面使自己行為符合道德,另一方面也應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這樣兩則“扶”還是“不扶”的材料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學生的答案從“扶”到“不扶”再到“扶”的轉化過程中,思想得到了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思品課的教學應該全方面地開發(fā)各方面的教學資源,在各種資源的整合中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