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給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那么高中地理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在教學上應該做那些研究呢?
一、研究學生怎么學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進行地理教學的依據,研究學生是教學研究的另一條“翼”。從哪些方面研究學生呢?
(1)對學生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tài)進行研究。美國著名教育家奧蘇伯爾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學中常見的就是教學設計時的“學情分析”。學情分析要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的準備狀態(tài)進行分析,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包括學生的地理預備知識和技能基礎,學生已有的經驗,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認知水平及態(tài)度,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動機、對學習的期望等。以此明確可能的教學起點,防止教學目標過低或超過學生學習需求。還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
學生的預備知識和技能基礎是指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掌握新能力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這個研究就是對學生的地理預備知識和技能基礎作出了比較具體的分析。
(2)分析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生活體驗也是學情分析的內容。學生的已有經驗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多種渠道如電影、電視、電腦網絡、報刊雜志以及參觀旅游等日常生活學習中積累的相關地理知識和技能儲備;學生的生活體驗是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現象和事件給自己帶來的體驗性的經驗。
學生的認知基礎與教師的主觀感覺是有距離的。雖然教師每天都和學生打交道,但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維方法基礎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基礎與我們成人的主觀感覺是不一樣的,現代媒體傳播途徑的多樣化,學生從課外獲取的知識的增長不可忽視。此外,有時我們對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地理課相關的知識也并不了解,這都需要在教學設計時通過進行有計劃的學生調研獲得。教師對學生的分析、研究,即可針對全班學生的總體情況,也可對個別學生做特殊的分析,其基本方法有自然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
(3)研究不同知識類型的認知過程,通過認知規(guī)律確定教學策略。按照心理學,地理學習有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學習有不同的過程和條件,地理教學就是為促進學生內在學習過程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所以,教師只有按照學生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習規(guī)律,依據學習心理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才能把學科知識體系有效轉化為適合學生心理邏輯的教學行為。
地理教學內容按一般知識體系進行分類,有地理事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等。有人按照知識的性質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還有人把地理基礎知識按認識性質劃分為地理事實性知識和地理概念性知識。對我們來說,要掌握一些學習心理學,認識地理學習的不同類型以及學習過程,來作為教學的依據分析。
二、研究怎么教
(1)宏觀上是現代中學地理教學體現新課程理念的一般或基本策略。老師們在教學中可以提煉自己風格和個性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我在教學上提出的現代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是:教學氛圍愉悅化、教學起點問題化、教學內容圖像化、教學過程活動化、教學小結結構化等策略。
(2)中觀和微觀指基本策略下針對某節(jié)課組織和實施教學策略和方法。其中微觀策略是針對具體教學內容采取的具體步驟和技術路線,對教師來說是最具體可行的實施路徑。有課堂教學組織策略、課堂教學方法策略、課堂教學媒介策略、課堂教學實施策略。其中課堂教學策略可以側重不同方面的策略,如側重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策略有任務驅動技巧、情感策動技巧、興趣策動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