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僅是個人的閱讀興趣,也是這個時代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要求。只有閱讀才能不斷為我們積累知識,不斷拓展我們的視野,不斷提高我們的素養(yǎng)。只有閱讀才能讓我們在時代的發(fā)展中把握時代的脈搏,在時代的沉浮中靜靜沉淀自己。
閱讀也是我們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我們的閱讀目標,如何讓學生自主地閱讀呢?
一、 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永遠的老師
西藏地區(qū)的學生因為是雙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問題,如果沒有興趣,就無法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更不要說什么自主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在不同階段對生活的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關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從學生的角度去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作為一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自己的民族懷有無比深厚的感情,如果選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會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果選擇與學生自身文化具有較大差異的文章,就會激起學生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閱讀教學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師的教學任務。
二、教師的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系統(tǒng)性
系統(tǒng)性的教學設計,既可以是一個學期的教學設計,也可是一個學年的教學設計,而最有價值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的全年級教學設計。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完善系統(tǒng)性的教學設計,推進教學有序有效進行,才是最有力的教學。
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基于教學內容,拓展豐富的課外知識,綜合各種學習資源,是上好閱讀教學的基本原則與基本要求。以西藏地區(qū)漢語文課本第二冊第四單元授課內容為例,漢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設計首先要確定本單元的閱讀主題:人與動物的相處。其次要確定閱讀重點:通過詞語的感受把握情感的傳遞。本單元的學生能力的訓練重點:文章的概括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課文的有感情朗讀。本單元推薦:如《老人與海》《靈犬萊西》《忠犬八公》《藏獒多吉》《GOGO小薩》等,在這些推薦中既有經典讀本,也有兒童讀物,既有影像資料,也有時尚微博,在引導學生注重文字力量的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關注這個多元發(fā)展的時代,了解時代的運作方式。
在單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要體現(xiàn)前后的連貫性。如《送小龜回家》的教學設計中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寫作手法的分析,對重點詞語的品讀,來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情感。在《藏羚羊過馬路》的教學設計中側重引導學生運用上述閱讀技巧來理解母藏羚羊的心理和作者對動物的人文關懷。同時設計一個想象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小藏羚羊的孤單,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在自讀課文《小鳥和守林老人》的教學設計中則引導學生將所學閱讀技巧運用在自主學習中。在對話教學中既要體現(xiàn)本課的語言重點,又要突出學生對前面課文中寫作技巧的運用,在對話中穿插人物描寫和景色表述。引導學生從環(huán)境的角度進行表述,將大自然人格化,讓人與自然對話,讓人與動物對話。
三、閱讀教學設計要注意綜合性和自主性
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限于語言問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相對較弱,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缺乏融合,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應用。綜合運用可以是具體學科知識的使用,也可以是學科技巧的使用。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學設計,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引導學生運用音樂的感染力傳達出文章的情感。如老舍《濟南的冬天》的教學設計就可以引導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在夏衍的《野草》中即可以讓學生講述1942年的歷史故事,可以鼓勵學生對野草進行生物學的觀察。學習環(huán)境不是封閉的教室,而是廣闊的世界??梢詫W生帶出教室,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感受春天的氣息,感受朱自清筆下春天的清新、明亮。
教師可以將這些不同學科的運用要點告知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完成學習,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感受的表達。學生剛開始的時候可能不夠積極,不夠大膽,但是有了機會和條件后,學生才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只有綜合性和自主性的學習才會真正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廣闊天地間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才會對閱讀充滿興趣,形成閱讀習慣。
四、閱讀教學設計要注重與社會熱點的相關性
有的學生雖然在漢語言的表達能力上還有很多不足,但是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一點也不少于內地學生,只是因為語言水平問題缺少發(fā)表意見的主動性。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社會熱點引入課堂,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老師與學生之間有更多溝通的話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激發(fā)起學生對生活、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五、閱讀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無論閱讀教學設計系統(tǒng)性還是綜合性的要求,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最終能實現(xiàn)自主閱讀,快樂閱讀。只有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才能證明學生有所進步,才是我們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除了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外,教師還要注意閱讀技巧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閱讀技巧,學生才會把握文章的思路,深入文章,理解情感,獲取情感的共鳴。如在敘事類文章的閱讀中,學生要先把握故事的六個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要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內容。其次要理解故事中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和環(huán)境對故事、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對人物特點的把握中,學習作者進行人物描寫時的技巧;在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中,學習作者對故事的詳略安排,對故事細節(jié)的把握,對故事材料的處理等。有了熟練的技巧,形成閱讀的條件反射,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技巧,教師在閱讀教學設計之后,可以安排相應的寫作訓練,通過筆端來固化技巧。將所學技巧變成自己的能力。
閱讀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活動,是我們理解和把握這個世界的重要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是我們教學過程中永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