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理想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深與淺、遠與近、疏與密的最佳結(jié)合,即問題要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而又要有充分的延展性。如何讓新課標下的課堂問題設計巧妙而恰當呢?我認為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逐層深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由于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本身固有知識水平的限制,使其在閱讀中對文本的解讀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需要抽絲剝繭般地層層設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因此,教師要高瞻遠矚,設計若干具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讓他們的感悟逐步推進,真正感受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魅力。
如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時,教師可出示一連串的小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思索、鉆研?!跋慕憬銌枴摇?,在夏天想變點兒什么?”“雨滴睡在綠葉上,小魚游到小河里,他們心里會怎樣想?”“當‘我’看見一個小小的荷塘時,又為什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如此循序漸進地設問,學生跟著文中孩子的遐想逐層深入,感受到了充滿迷幻色彩的夏天生活,也激發(fā)他們對美好大自然的向往。
二、開放設問——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雷姆特?!苯處煈匾晫W生的個體差異,以積極、鼓勵、平等和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學生的個性差異,挖掘他們的內(nèi)在潛能。這樣,學生的問答就會呈現(xiàn)出“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
如教學《做一片美的葉子》一課時,教師提問:“每個人和葉子有哪些相像之處?”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每一片葉子形態(tài)各異,我們每個人也都各不相同,世界上找不到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從這一點來講,每個人就像無數(shù)葉子中的一片。”有的說:“我覺得每個人就像葉子一樣,以不同的樣子生活著。”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文內(nèi)涵揭示了出來,也理解了做人如同做葉子,因為有個性,所以才美麗。
三、設置懸念——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閱讀教學中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眼球,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
1.懸念出現(xiàn)在新課伊始處。如教學《特殊的葬禮》時,可先用疑問設置懸念:“同學們都知道,人去世以后家人都會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以表示哀悼。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人們卻為瀑布舉行了一次葬禮,這是為什么呢?”這一懸念,成功地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學習的積極性大增。
2.懸念出現(xiàn)在情節(jié)高潮處。如《草船借箭》一課,諸葛亮先是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學生讀時,似無所疑。但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只領會了諸葛亮這樣安排的用意是為了增加草靶子受箭的面積。至于這船頭為什么非得先朝西后朝東,學生顯然是疏忽了。于是,我趁機設置懸念:“如果諸葛亮先下令‘把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擺開’,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可不可以?”這一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氣候,找根據(jù)、細琢磨。最后,他們終于弄明白了這“掉轉(zhuǎn)船頭”的妙用之二是為了順風順水,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懸念出現(xiàn)在課文結(jié)束前。這樣,學生的探究興趣會進一步持續(xù)下去,能為之后的接受新知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結(jié)”,巧妙推進教學進程,吸引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學生在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討論交流中,解開一個又一個“結(jié)”,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中就能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并可享受到豁然開朗的暢快,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拈精取要——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語文教學講究“拈精取要”,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教師的“拈”,要建立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要“拈”在主干處、關鍵處、提綱挈領處。
我認為,教師可把握好“四拈”。
一“拈”理解教材的關鍵處,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教學《菩薩兵》時,可引導學生圍繞“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為什么會被稱作菩薩兵”展開學習。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理解朱德和紅軍戰(zhàn)士關心百姓、像菩薩一樣仁慈的光輝形象也就輕而易舉了。
二“拈”認知矛盾的焦點處,就是學生在認知上最困惑的地方。如《“閃光的金子”》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徐虎作為一個普通的水電修理工與他的一顆心被人們稱為“閃光的金子”之間的矛盾。
三“拈”貌似無疑,實則有疑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恐龍》一課的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恐龍吃的食物,可偏又寫了霸王龍的外形特點。教師可于此提問:為什么不把描寫霸王龍外形的句子放到描寫恐龍外形的第二自然段中呢?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從而深化學生認知。
四“拈”教材前后的銜接處,可融會貫通學生的知識體系。如學習第四冊中《“黑板”跑了》時,可以從回憶前一篇課文《學棋》導入:“我們剛剛學完了《學棋》這篇課文,你從中懂得了什么?”學生回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專心致志?!薄笆前?,無論做何事,都要專心致志。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黑板’跑了》,看看又能從中懂得什么道理?”
綜上所述,富有技巧、適時適度的問題設計,就如一顆顆“小石子”,只要我們不斷摸索,不斷實踐,精心投入,就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思維的浪花激蕩在語文課堂上。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