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是學生對語言文字準確、敏銳、豐富的感悟領受能力,是一種以個人感性為基礎,對語言文字能夠直接迅速地把握的能力。語感的好壞除先天因素外,更重要的還有賴于后天的訓練與培養(yǎng)。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在閱讀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還存在錯位的現(xiàn)象,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分析,忽視感受。語感是一種感知能力,又是一種心智活動的過程。學生語感能力的形成是在主體積極參與的活動中積淀起來的。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依然講風太盛。只靠面面俱到的“滿堂問”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忽視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參與語言文字的感受訓練,結果費時多,效果卻不理想。二是抽象要求,缺乏指導。在語感培養(yǎng)中,有些教師往往還未作任何具體的示范或指導,就讓學生“讀出詩人的痛恨”或“請用激動的語氣讀”。試問,學生的感情從何而來呢?三是訓練膚淺,能力薄弱。這集中表現(xiàn)在學生語感訓練的量偏少,教師對教材中的語感訓練點把握不準確,語感訓練的目的性不強,語感訓練的方式單一等方面。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語感培養(yǎng)的實效性,最終導致大部分學生的語感能力薄弱,讀書平鋪直敘,甚至破詞破句、丟字添字等現(xiàn)象嚴重。
語感的源頭活水是客觀語言,是人的語言器官在經(jīng)受語言對象的長期刺激后持續(xù)累積的成果。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落實。
一、在品析詞語中增強語感
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之一就是讓學生研讀文本,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的詞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的。如,《理想的風箏》一文中,筆者是這樣教學的。
師:“笑過之后,每個學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一句中“泛”可以換成哪些詞兒呢?
生:我覺得“泛”可以換成“涌”、“漾”、“浮”等詞兒。
師:那蘇叔陽為什么不用“涌起”“漾起”或“浮起”呢?
生:(沉思片刻,恍然大悟)“泛起”寫出了同學們聽了劉老師自我解嘲式的“笑談腿疾”后情不自禁生發(fā)出的一股淡淡的憐憫、酸楚與難過的感情。
這樣,通過“換字法”的運用,引導學生品析體會,感受了作者用詞的準確。這樣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泛”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增強了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二、在引導聯(lián)想中悟出語感
感受情境是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方法。讓學生憑借想象、聯(lián)想等形象思維,使其處于如臨其境的狀態(tài),學生就會自發(fā)地悟出詞語所蘊含的內在情感。如,《半截蠟燭》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在斗爭的最后時刻,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著。”句中“從容”、“默默”這兩個詞語是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訓練點??梢宰寣W生聯(lián)想,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如自己在從容地參加完比賽,坐在現(xiàn)場等待評委亮分的時候,這時自己的內心無比焦急,卻只能壓抑自己緊張的心情,從容地等待著亮分的那一刻。由此點撥引導,學生即能頓悟出此處的“從容”表現(xiàn)出了杰克在與德國軍官斗爭時的機智、沉著;“默默”則表現(xiàn)出了杰克在借口天冷去搬柴而端走蠟燭的行動失敗后的沉重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三、在形象感受中獲得語感
言語感受同直覺形象密切相關。離開了感知,作為第二信號系統(tǒng)的語言就會同作為第一信號系統(tǒng)的形象刺激喪失聯(lián)結關系,因此也就很難形成具體的語感。要得到豐富、敏銳、真切的語感,僅僅依靠翻查字典來理解、揣摩語言文字的表面內容是不夠的,而應該把形象感受和語言文字結合起來。如,筆者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中的“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幻調子”一句時,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先播放了從影視里截取的有關溪流的視頻,然后讓學生暢談觀后的感受,并試著用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這樣,既避免了繁瑣的分析,又讓學生在直覺的感受中,獲得了語感。
四、在指導朗讀中訓練語感
朗讀,是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才能對課文的意蘊產(chǎn)生深切的感悟,最終達到感情油然而生的理想境界。如《莫泊桑拜師》一文,筆者在教學莫泊桑第一次拜師時,先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他們對話的感情,根據(jù)人物的身份、心理狀態(tài),注意每句話的重音、停頓、語速等,讀一讀,議一議。具體指導如下:
“老師,我已經(jīng)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一句要讀出坦誠、懇切的語氣。
“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要讀出直言不諱的態(tài)度。
“那——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要讀出著急、虛心的態(tài)度。
“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你家門前/不是天天都有馬車經(jīng)過嗎?你就站在門口,把每天看到的情況,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而且要/長期記下去?!眲t要讀出毫無保留、真心指點的態(tài)度。
然后,讓全班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分角色反復朗讀。
學生在饒有趣味的朗讀中生動地感受到了莫泊桑的虛心求教、誠懇急切與福樓拜的直言不諱、真心指點。
當然,朗讀前教師應注重范讀引路,具體指導,對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片段、文章,不僅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還要求有感情地背誦,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語感,又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