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瀘沽湖旅游資源的持續(xù)開發(f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旅游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同時也對摩梭人的語言、服飾等產生巨大影響,極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正悄然褪色,文化保護缺少等問題凸顯。因此,在進行大規(guī)模旅游開發(fā)的同時,要加強相關政策的建設和落實,處理好旅游開發(fā)與文化保護的關系,真正讓摩梭文化在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得到傳承。
【關鍵詞】旅游開發(fā) 瀘沽湖 摩梭文化 保護
問題的提出
瀘沽湖流域位于川、滇交界處,面積5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17個沙灘、14個海灘、5個全島、3個半島和1個海堤連島,形態(tài)各異,翠綠如玉。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里無比島和里格島成為湖中最具有觀賞和游覽價值的景點,被譽為“蓬萊三島”。①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愿、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的生活方式,被人們稱為“東方的女兒國”。②
在瀘沽湖,旅游業(yè)的靈魂和支柱是文化。瀘沽湖旅游業(yè)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起步,1994年被云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旅游度假區(qū)。進入21世紀以來,“摩梭風情園”、“摩梭之家”、“民族園”等極具特色的家庭旅社相繼出現,瀘沽湖的特色文化旅游取得快速發(fā)展。③摩梭文化是摩梭人的標志,是摩梭人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所在。瀘沽湖摩梭文化以其神秘性、原始性、獨特性極大地滿足了旅游者的求知、求異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使瀘沽湖旅游發(fā)展成為可能的同時,也為旅游發(fā)展提供了原動力。
隨著瀘沽湖旅游資源的持續(xù)開發(f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旅游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但同時也對摩梭人的語言、服飾等產生巨大影響,極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正悄然褪色,文化保護缺少等問題凸顯。因此,在進行大規(guī)模旅游開發(fā)的同時,如何處理好開發(fā)和保護的關系,不僅是促進地方旅游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需要,更是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必然選擇。
瀘沽湖旅游開發(fā)對摩梭文化的影響分析
傳統(tǒng)建筑逐漸被現代風格建筑所取代。瀘沽湖民房是極具特色的“木楞子房”。④在走訪中發(fā)現,隨著瀘沽湖旅游開發(fā)的不斷深入,摩梭母系家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瀘沽湖里格村主要道路旁、水岸邊的大型旅游設施中80%是由經濟富裕的外來者集資修建的,風格現代;有經濟能力的摩梭人也試圖用其他材料改建家屋以炫耀財富,50%的建筑是用木材修建的;或是推展“民宿”,為滿足游客的需求而增加旅社的空間量,樓層高達四五層,完全失去了摩梭人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本色。
傳統(tǒng)服飾逐漸成為旅游接待的“工作服”。傳統(tǒng)的摩梭人服飾具有獨特的著裝風貌和特色。在12歲舉行成丁禮后,男女都穿金邊大襟上衣,紐扣多為銀幣或彩珠,女性下身著百褶裙,腰系花腰帶,男子均配腰刀,下穿寬腳褲。如今,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瀘沽湖旁的摩梭人在服飾方面也出現了多元的取向。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年長者穿著本民族服裝外,95%以上的年輕一代都取向于現代都市流行的夾克、牛仔等時裝。只有在接待游客時,他們才穿上摩梭服裝,民族服裝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旅游接待的“工作服”。
摩梭語“漢化”現象非常嚴重。民族語言是民族共同體成員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進行思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瀘沽湖旅游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旅游服務對漢語的需要程度不斷提高,流利的漢語已成為謀生的重要媒介,為此大量的摩梭人開始學習漢語,而且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語言,摩梭語正逐漸被漢語所取代。盡管瀘沽湖地區(qū)從2008年起開始組織開展摩梭語培訓,且政府給每天去學的人一定的現金補助,但通過調查得知,90%的人都沒有用心去學,培訓效果不佳。主要是因為摩梭人并沒有真正地參與進來,特別是年輕一代,還沒有意識到本民族語言的重要性,這也是造成摩梭語漢化現象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傳統(tǒng)的“走婚”習俗逐漸被一夫一妻制所代替。1999年落水村75戶摩梭家庭中,母系家庭為48戶,父系家庭19戶,雙系家庭8戶。2011年瀘沽湖里格村46戶摩梭家庭,母系家庭為8戶,父系家庭38戶。以上變化顯現,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外界文化的侵入、教育的普及和漢化的影響,許多年輕摩梭男性的價值觀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們因憧憬男人自尊的生活狀態(tài)而不再“走婚”,而是努力打拼事業(yè),真正負起家庭的責任;同時,大部分年輕女性摩梭人隨著觀念的開發(fā)和經濟壓力加大,也不再堅持獨立承擔家庭的沉重負擔,瀘沽湖傳統(tǒng)的“走婚”習俗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商品化”現象日益嚴重。每年農歷7月25日都是摩梭人最歡慶的日子—“轉山節(jié)”。燒完香拜完女神山,就舉行“鍋莊舞”比賽和山歌比賽。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瀘沽湖旁的村莊每天都在舉行“轉山節(jié)”,每天都在跳“鍋莊舞”和舉行山歌比賽,它變成了每天例行的公事。本來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場合,按傳統(tǒng)內容和方式才能舉行的活動,經過舞臺化、程式化的包裝、壓縮后,打破傳統(tǒng)的規(guī)定,隨時出售給游客。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和丟失了原有的深層次文化內涵,摩梭文化將逐漸被沖淡甚至走向消亡。
宗教文化傳承遇到窘境。摩梭人信仰的是達巴教,達巴在摩梭語中的意思是“智者”。作為摩梭人原始的宗教,以自然、神靈、女神崇拜為信仰基礎。在過去,每個村幾乎都有自己的達巴,活動也很頻繁?,F在摩梭人由于受現代思想、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很多人不再讓自己的孩子去學達巴,都送孩子去讀書求學,接受現代教育。僅以阿瓦家族為例,在外祖父那輩,家族20多人,有6個是達巴,但到孫子這輩,就只有1個達巴。隨著老一代達巴逐漸老去或去世,宗教文化傳承的問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旅游開發(fā)背景下瀘沽湖摩梭文化保護對策
加強相關政策的建設和落實。目前關于摩梭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而已出臺的對民居建筑及語言保護方面的措施根本沒有落到實處。為此,相關的立法和執(zhí)法部門應出臺全方位的摩梭文化保護政策,讓摩梭文化的保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讓政府的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實,為摩梭文化的保護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撐。
處理好旅游開發(fā)與文化保護的關系。在旅游發(fā)展過程中,應注重摩梭傳統(tǒng)技藝、手工藝的傳承、開發(fā)工作,組織開發(fā)生產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針對現代社會對瀘沽湖摩梭文化的沖擊,在科學規(guī)劃和有度開發(fā)的前提下,積極探索綠色旅游開發(fā)與文化傳承及保護的實施路徑,可以在瀘沽湖附近劃出專門區(qū)域設立“摩梭民俗風情文化村”,作為對摩梭文化進行全面搶救、研究、傳習和展示的基地,為摩梭文化的發(fā)展培育新的“文化積淀場”。
引導摩梭人不斷提升文化保護的自覺性。文化傳承的根本動因在于摩梭人自身。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摩梭人的文化保護自覺性,一方面,要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教育,讓摩梭人認識到保護自身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沒有文化就沒有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整個民族就會逐漸走向消亡;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年輕一代摩梭人文化保護自覺的教育力度,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好現代新思想和文化傳承的關系,要在尊重、認同和向往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喚起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從而使他們更加重視自己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進而遵循民族傳統(tǒng),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斷增強摩梭人自覺保護民族文化的積極性。
教育督促游客嚴格自身行為。應加強宣傳教育的力度,不僅要營造保護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圍,更要將教育活動落到實處,達到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讓教育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尊重摩梭人的風俗習慣,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舉止,通過開展多元形式的活動讓游客深入體會到獨特的民族文化,從而增強游客保護文化多樣性的自律意識。
結語
摩梭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絢麗瑰寶,是瀘沽湖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原動力。面對旅游開發(fā)帶來的負面影響,各級主管部門必須強化對摩梭文化的保護意識,切實做好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和落實工作;要引導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到摩梭文化的保護中來,不斷提升對摩梭文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處理好旅游科學開發(fā)和文化有效保護的關系,真正讓摩梭文化在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中得到傳承。
【作者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注釋】
①王維艷等:“瀘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島’及其文化生態(tài)透視”,《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唐世貴:“摩梭人母系氏族社會新探”,《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③和自學:“永寧摩梭文化的發(fā)展與保護”,《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④唐政平:“從摩梭人婚姻制度看現代文明對民族文化沖擊”,《傳承》,2010年第9期。
⑤雍毅:“保護瀘沽湖與保持‘摩梭文化’并舉”,中國民族宗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