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法中,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實現人格獨立和維護人格尊嚴的重要條件,是實現其他民事權利的前提。人格權相對于民事主體制度有其獨立性,理應獨立成編。文章在對法哲學、法理學思考的基礎上,運用比較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方式論述人格權不從屬于其他制度,從而對人格權法在我國民法典中應獨立成編的依據作出有理有據的解析。
【關鍵詞】權利能力 倫理人格 人之本體保護 人格權支配性
人格權法的完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新型人格利益的出現,使得人格權法在保護各種人格利益時受到立法瓶頸的約束,從而引起立法、司法和理論界對人格權在民法典中的地位問題更加關注。人格權法在民法典中的編排體例因各國的歷史、文化、法律傳統(tǒng)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論選擇何種立法體例去規(guī)制人格權,在理論上都應從以下兩個層面去解讀:第一個層面從比較法上考察各種立法體例及其存在的價值。第二個層面是從法學理論層面探討人格權在民事權利體系中的地位,從而據此推斷出人格權應權利化。
比較法上考察人格權的各種立法體例
將“人格”在主體制度中給予保護。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第九條規(guī)定“所有法國人均享有民事權利?!雹僭谥贫ā斗▏穹ǖ洹分?,受到自由、平等的人權觀的影響,該法典中并無“人格”一詞。法國學者認為,人格權是自然人主體的應有之意,因此人格權在法學主流中也就失去其應有的地位。
將“人格”在侵權行為法中給予保護。《德國民法典》第二條規(guī)定:“有權使用某一姓名的人,因他人爭奪該姓名的使用權,或者因無權使用同一姓名的人使用此姓名,以致其利益受到損害的,可以要求消除此侵害。如果有繼續(xù)受到侵害之虞時,權利人可以提起停止侵害之訴?!钡聡鴮W者是以將待決案件進行匯總并歸于某項規(guī)則的方法來對已出現過的人格權放入債法的侵權法中進行保護。
人法中涵攝人格權法模式?!度鹗棵穹ǖ洹吩谌朔ㄆ袉卧O“人格權”一節(jié),該法典不僅首次對人格權進行了完整的權利保護,而且民法典的編纂人胡貝爾在提出一般人格權概念的同時,又對一般人格權的侵權行為給予立法保護。
人格權法在總則中獨立成章模式。1994年,加拿大《魁北克民法典》首次設專章對人格權進行法律確認并給予立法保護。該法典將人格權、物權、債權等民事權利給予同等保護,這代表了當代學者對人格權法的重視和對民法理念的新認識。
通過對不同時代的各國民法典關于人格權的立法體例的對比,我們可以歸納出立法對人格權規(guī)制的軌跡:第一,不作抽象規(guī)定和具體列舉—作出抽象規(guī)定—給予具體列舉;第二,主體制度中給予保護—侵權行為法中給予保護—對人格權進行積極的宣示性規(guī)定。從對立法軌跡的歸納和總結,我們可以看出,立法者對于人格權法在民法典體系中給予越來越高的評價,這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和法學理念對立法者和民法典編纂的要求。
理論上探討人格如何上升為獨立的權利
權利是人與外在于人的事物在法律上的連接。羅馬法上的人格是指一種內在化的資格,而今天的人格權概念將現代社會擴張后的多種人格利益包括其中,是一種外在化的人的價值。人格的權力化能否在現今的民法典中應然的規(guī)制出來,必然要探討如何解決權利塑造過程中的各種障礙。因此,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人格與人格權之間存在何種關系?理清這個問題有助于我們清晰地認識到今天所探討的“人格權”中的“人格”不是羅馬法上的主體資格;對“人格”須采用“權利的保護模式”,那么這兩者之間究竟應用何種紐帶進行連接。解讀了這兩個問題后,可使我們看清人格權是否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可否取得獨立的地位。若是一種獨立的民事權利,那么就應在民法典中取得與其民事權利相同的立法地位。
人格的權力化:從人格到人格權。人格概念中的民事主體資格底蘊“人格理論產生于古羅馬時代,其基本價值用于區(qū)分自然人的不同社會地位”②,是“組織社會身份制度的工具”③。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推動了人格與人的倫理性之間的關系在立法上得到了新的重視。1894年《普魯士一般邦法》的頒布使這一理論得到了法律上的確認,該法典第一條規(guī)定:“人在市民社會中只要享有一定權利,便被稱為法律人格。”
由此可見,羅馬法上的人格在主流歷史解釋中始終只是一種資格。在古羅馬,人格是處理市民社會的主體資格問題,具有對內和對外兩方面的作用。在對內的社會關系中,并不承認所有的社會主體都是城邦居民,他們的身份被分成特權、常態(tài)和受歧視三種,只有特權、常態(tài)兩種身份的擁有者才具有人格。在對外社會關系中,人格用來區(qū)分一個市民社會與其他市民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康德將羅馬法上的人格進行倫理學解釋,使人人都變成了persona,均享有人格。在此基礎上,人格又被抽象為權利能力。因而,在歷史的流變中羅馬法上的人格(民法上的權利能力)并沒有改變其性質,其只是一種資格。
人格權的概念。多內魯斯是人格權概念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權利分為對物的權利(物權)、對他人的權利(債權)和對自己人身的權利(人格權),其中人格權又包括身體完整權、自由權、榮譽權等④。王利明認為:人格權是指主體依法所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⑤。
從本質上講,權利是特定利益與法力的結合。而人格權這一權利的特定利益是客體:人格。但這里的“人格”并非是羅馬法上的“人格”(羅馬法上的人格是一種法律抽象,是法律所賦予的一種資格),而人格權客體的人格是人的各種利益,包括生命、身體、健康、名譽等等,是人格權的標的,是一種事實上的人格。由此可知,羅馬法上的“人格”是一項民法上的法律技術,指民法上的人生而具有的權利能力,而人格權的客體的“人格”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的各種利益。羅馬法上的“人格”作為現代民法中的權利能力因其與主體資格不可分離,屬于主體范疇;而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人格權則屬于主體所享有的權利范疇,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權利,不可與具有主體資格的“人格”,即權利能力相混淆。
人格的權利化:人格的保護模式。通過對人格與人格權概念的解讀使我們認識到人格是以人的倫理價值為基礎的。那么,如何將“倫理人格”上升為“權利”,用人格權進行塑造,進而將倫理人格納入“權利保護”的軌道。這是解答人格權法是否可以獨立成編的前提。若“人格”無須用法律進行規(guī)制,且亦無上升為“人格權”的現實需要,那么“人格權法”也亦無制定之必要。
通過對法律概念的邏輯學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出對“人格權”的法律保護有兩種模式。第一,權利保護模式。若一項事物是在主體之外的,以主體自身無法得出主體對該物的擁有,那么法律便以“權利”作為連接主、客體的紐帶。第二,主體保護模式。若一項事物是在主體之內的,通過對主體自身的保護便使該物得到了保護,此時,主客體發(fā)生混同,權利保護模式便喪失應有之意。
人之本體保護??档聦嗬麆澐譃椤疤熨x的權利”和“獲得的權利”,人格被視為“天賦的權利”,即與生俱來的自由與平等;物權、債權、親屬權被視為“獲得的權利”,屬于民法確認的對象。⑥《德國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雖都有條文對人格受到侵害給予保護,但都是作為主體資格進行保護的。這是由于傳統(tǒng)民法理論認為“內在于人”的人的倫理價值不可進行權利的保護,否則會打破傳統(tǒng)民法理論體系。
人格權的權利保護。傳統(tǒng)民法采納了“本體保護”模式對人格進行保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人的倫理價值不斷擴張并伴隨著各種新型人格利益的出現,使得本體保護無法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
19世紀,美國學者布爾蒂斯在《法學評論》上首次提出隱私權的概念。德國法學家柯思奈在《肖像權論》中規(guī)制出了完整的肖像權保護法。⑦由于“人權運動”的發(fā)展,人的倫理價值已擴張到知情、信用、生活安寧等新興的人格利益,“主體保護”模式已無法涵蓋所有內容。由于這些新興的人格利益并不附屬于人本身,因此,若將他們分開并不會使我們對人之存在本身進行否認。因為由人存在這一法律事實,并不會得出知情、信用、生活安寧等人格利益的必然存在。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有法律已無法對人格利益進行全面的保護。因此,只有將其視為外在于人的各種價值進行權利的保護,用權利將人與各種要素連接起來,使其成為權利的客體,從而使民法典按照統(tǒng)一的法律邏輯體系對“人格權”制度進行實體法的全面保護,使法律在滿足現實生活需求的同時以實現民法典的工具理性與立法價值。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本文系“寶雞文理學院科研計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K12066】
【注釋】
①梁慧星:《中國民法經濟法諸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年,第56頁。
②尹田:“論法人人格權”,《法學研究》,2004年第4期。
③徐國棟:“‘人身關系’流變考”,《中國民法百年前瞻與回顧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④徐國棟:“尋找丟失的人格”,《法律科學》,2004年第6期。
⑤王利明:《人格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5頁。
⑥[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50頁。
⑦楊立新,孫博:“國外人格權的歷史發(fā)展”,《河北法學》,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