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測集團船舶技術部歐洲技術總監(jiān) 約翰·池嶺沃
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利用往往會陷入“大力開發(fā)—認識錯誤—糾正錯誤”的循環(huán)中,以近代人類發(fā)明使用的多種化學物質為例,化學工程師發(fā)明利用了它們,卻在使用中重新認識到對自然和人類自身造成的危害,最后不得不糾正這一錯誤,采取封存和回收等糾正辦法。
在電子電氣產業(yè)、汽車制造業(yè)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yè),這種對有害物質的限制使用,甚至禁止生產和使用的潮流已經在全世界普及多年。
在船舶行業(yè),這種潮流同樣開始涌動,例如:
·2000年通過并于 2002年生效的 SOLAS公約石棉修正案,限制石棉在大部分船舶 設備和結構中使用;
·2001年通過并于2011年對我國生效的《控制船舶有害防污底系統(tǒng)國際公約》,限制和禁止有機錫在船舶油漆中的使用,防止對海洋環(huán)境和生物的毒性影響;
·2009年通過并于 2010年生效的 MARPOL公約附則六修正案,限制和禁止破壞臭氧層物質在船舶設備中的使用;
·2009年通過并于 2011年生效的 SOLAS公約石棉修正案,全面禁止石棉在船舶設備和結構中使用。
以上列舉的緊緊限于 IMO頒布的國際海事法規(guī)要求,除此以外,還有多個政府組織和國家頒布了對有害物質的控制法規(guī),例如:《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國際勞工組織《1986年石棉公約》(第162號)等等。船舶行業(yè)作為最早國際化、全球化的產業(yè),伴隨著國際和國內法規(guī)對有害物質的全面出臺和控制,將在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加速邁入“綠色造船時代”。
根據 2009年通過的《2009 年香港國際安全與環(huán)境無害化拆船公約》規(guī)定,要求新造船廠在生產階段就對船上的 13項有害物質進行調查,并據此申請船旗國簽發(fā)“國際船舶有害物質清單證書”,在納入調查范圍的 13項有害物質中有些是我們非常熟悉和經常使用的,例如石棉,有些是從未在船舶行業(yè)中提及要求的,例如重金屬和放射性物質。如何在船舶生產制造鏈條對于這些有害物質進行控制,已經成為新造船廠、新造船公司面臨的棘手問題。
根據荷蘭港口國檢查機關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顯示,自 2010年7月以來,通過對 300多艘船舶的登輪調查,發(fā)現 95%的船舶上存在石棉材料,其中不乏 2002年7月1日以后建造且持有無石棉材料聲明的船舶勞氏日報曾報道,在土耳其船廠交付的新船內發(fā)現大量石棉,船廠應船東的要求花費近半年時間來更換成不含石棉的墊片,更換成本達到總體造價的 10%,該報還同時指出遠東地區(qū)(包括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2013年10月22日,歐盟議會通過了《歐盟拆船法案》,對新造船、營運船和拆船提出了有害物質管控的詳細法規(guī)和技術要求。為了推動此項方案的實施,歐盟港口國檢查組織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檢查行動,例如,將重點檢查 2002年7月1日之后建造的營運船,以及 2011年1月1日建造的新造船舶的石棉情況。如在檢查中發(fā)現違反情形,將根據國際海事組織關于石棉調查和糾正通函要求,對當事船舶提出限期整改、禁止進港甚至滯留等一系列處罰措施。
可以預見,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國際輿論潮流和政府組織將不懈余力地推動船舶行業(yè)有害物質的監(jiān)督控制,中國作為世界造船大國,將不可避免地被推動履行國際公約要求。如何向世界證明中國造船行業(yè)能夠管控好船舶有害物質(例如石棉),完全具備能力建造出符合國際公約法規(guī)要求的綠色船舶,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國船舶行業(yè)的重要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