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本次修改中新增了對出庭證人進行經濟補償的規(guī)定,體現了立法機關對于證人做證難、出庭難問題的重視。但要構建完善的證人權利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對經濟補償權出臺可操作性規(guī)定。
關鍵詞:民事訴訟;證人;人身財產保護權;經濟補償權;拒證權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144-02
證人做證難、出庭難是長期困擾我國民事訴訟司法實踐的棘手問題。傳統文化觀念、法治意識淡薄等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但是我國法律缺乏對證人權利保障的規(guī)定是最直接的原因。將結合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針對完善證人權利保障體系展開分析。
一、新法的相關規(guī)定及評析
此次法律修改之前,《民事訴訟法》中僅用一條規(guī)定了證人部分的相關內容。第70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做證,有關單位負責人應該支持證人做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笨梢姡f的民事訴訟法主要規(guī)定了證人出庭的義務,而與義務相應的證人權利保護制度則整體缺失。此次法律修改又帶給證人權利保護制度哪些變化呢?
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有三條規(guī)定涉及這一問題。第72條是關于證人的做證義務和證人的資格。第73條關于證人出庭做證的義務、確有困難可以不出庭的情形以及證人不出庭的其他做證方式。第74條是新增的證人出庭費用負擔的規(guī)定。對證人因為做證而支出的相關費用進行必要的補償,能夠一定程度上消除其經濟上的后顧之憂,但證人權利保護體系的其他內容卻未涉及。筆者將結合本次法律的修訂,為進一步完善制度提出一些建議。
二、經濟補償權的完善
證人出庭的經濟補償權,是指證人出庭做證后,有權申請對其出庭做證的相關經濟損失給予補償。此次修訂針對證人的經濟補償權做出新規(guī)定。第74條:“證人因履行出庭做證義務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費用以及誤工損失,由敗訴一方當事人負擔。當事人申請證人做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做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贝艘?guī)定表明立法機關支持了理論界已達成的共識:雖然將出庭做證視為公民的義務,但是我國地域面積廣闊,證人出庭做證必然會有成本方面的顧慮;如證人給予必要的補償,則堅持了義務與權利的雙重標準,有效地提高了證人出庭的積極性。那么本條規(guī)定該如何適用呢?
(一)可接受補償的主體
法律明確為“因履行做證義務”的證人。可見拒絕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絕做證的證人無權得到補償,雖然后者也有相應的損失存在。
(二)支付費用的時間
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證人做證的,由該當事人先行墊付;當事人沒有申請,人民法院通知證人做證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笨梢姺蓪⑹虑爸Ц蹲鳛榛驹瓌t,這有利于證人解決實際的出庭困難,畢竟有時差旅費的開支也不少。當事人或法院在先行墊付相關費用后,即取得了將來向敗訴方追索費用的權利。但是在當事人申請時,由其先墊付費用是否有消極的影響,筆者認為應該在實踐中進行檢驗。不應排除當事人主觀上會產生采取不正當手段對證人進行賄賂的可能性。
(三)補償的范圍
法律規(guī)定其包括必要費用和務工損失兩部分。針對必要費用法條列舉了因做證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方面。雖然已明確為“必要”費用,但應參考什么標準來確定卻未進一步說明。在相關的司法解釋出臺以前,我們可以將必要費用理解為一個普通公民的出行、住宿、就餐的差旅費標準,其視證人的住處的遠近,出行的交通方便與否,當地生活水平的高低來決定。務工損失是證人出庭做證給所在單位或企業(yè)造成的損失,其包含在證人出庭費用中也是合理的。如何確定合理的損失同樣有待司法解釋的出臺,大致應由證人的工資水平,承擔工作的重要程度,務工天數來決定。
三、證人保護制度的構建
證人在做證過程中除了需要耗費時間與金錢,常以支持或傾向于一方當事人的角度出現,其不可避免地與對方當事人的觀點發(fā)生直接、間接的沖突。輕則受到對方當事人的壓力,重則被威脅或報復。為了保障證人敢于如實陳述所知事實,必須能從制度上給予證人所需的保護。正如丹寧勛爵所言:“沒有一種法律制度有正當理由能強迫證人做證,而在發(fā)現證人做證受到侵害時又拒絕給予援助。采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保護證人是法庭的職責。否則整個法律訴訟就會一錢不值?!盵1]在證人的權利體系中,首要問題是,證人的人身或財產安全會不會因為做證的行為遭受報復,其次才是損失是否能彌補的問題。但是在我國,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出于正義做證的證人卻屢屢遭受打擊報復。這些惡性事件則會在全社會引起連鎖反應,加劇做證難的現象,最終導致整個證人制度的崩潰。
(一)現有規(guī)定
結合《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2項、第4項規(guī)定可知:以暴力、威脅方法阻止證人做證以及對證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jié)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針對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此次法律修改提高了罰款的上限?!睹袷略V訟法》第115條:“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十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五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比绻`法行為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我國《刑法》第307條、308條也分別規(guī)定了妨害做證罪和打擊報復證人罪的刑事責任。從現有規(guī)定可看出,我國的法律主要針對證人的事后保護,保護的對象和范圍也較有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角度進行完善。
(二)證人保護制度的完善
1.建立事先防范體系
完善的證人保護制度應該保護事先防范和事后保護。事先防范是指在做證前或是做證的期間,針對證人可能遭到打擊報復的后果進行預先防范。事先的保護措施:包括不公開證人真實住址;安全隔離;不暴露證人的身份、信息、外貌、真實聲音等;事后的保護措施是指證人出庭做證后,對證人采取的一系列保護措施:如變更證人的住址,在證人申請時進行切身保護等。如果僅有事后保護制度,證人仍會出于恐懼心理而不敢做證,應重點建立事前防范體系。
2.明確保護證人的責任機關
證人保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很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在訴訟進行中,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一般不介入具體民事程序,可由人民法院負主要職責。訴訟前和訴訟后,則由證人所在地的公安機關主要負責。同時,保護證人往往涉及心理疏導,變更住所、單位等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個機構能夠統籌安排各個機關的工作,筆者認為可由當地的檢察院暫時負責。
3.擴大保護對象及其權益范圍
在確定保護對象時,與證人關系密切的近親屬也應在保護范圍內。但是現行規(guī)定卻未涵蓋。當然本質上,對證人的近親屬威脅,報復,最終還是針對證人本人的行為。如果違法程度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依《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罰款或拘留;構成犯罪的,則依《刑事訴訟法》第61條、《刑法》第307條、308條的相關規(guī)定定罪處罰。但是法律畢竟未明文規(guī)定,證人的近親屬權益被侵害時,可能會投訴無門。本質的解決方法,還是將法律的保護對象擴大至證人的近親屬。
在保護范圍上,不僅要保護證人的人身權,還要保護其可能遭受侵害的其他權利,如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及財產權不受侵犯?,F行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針對證人的人身安全和名譽方面,如《民事訴訟法》第110第2項、第4項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第61條規(guī)定。但對證人的財產安全則沒有規(guī)定進行保護,證人出庭做證而使財產權遭受侵害的,侵害人的財產不足以賠償損失的,應該由國家給予適當賠償。
四、確立特殊證人拒證權的設想
證人做證義務被視為一種公法上的義務,而拒證權保護的是特定關系人之間的信賴關系,是賦予證人的公法上的抗辯權。這種基于特定社會關系而產生的拒證權可分為兩類:基于家庭關系和基于特定職業(yè)而產生。
各國對于基于家庭關系而產生的拒證權的規(guī)定各有不同。大陸法系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較為寬泛?!斗▏袷略V訟法》第206條中規(guī)定:“能夠證明有合法原因的人得免于做證;一方當事人的直系血親或者姻親或者其配偶,即使已經離婚,得拒絕到庭做證?!盵2]英國和美國限定享有拒證權的范圍最窄,僅限定為配偶間拒證權。美國《聯邦證據規(guī)則》第501條3規(guī)定,夫妻一方可以拒絕向法庭提供救災婚姻存續(xù)期間所獲悉的對方信息[3]。相比之下,我國自古就有“親親相為隱”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后,卻被視為封建的殘留而被棄用至今。近年來,學術界的呼聲一直存在,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第188條規(guī)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做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雖然學界對于這一新規(guī)定褒貶不一,但是至少說明親屬關系的特殊意義被得到了區(qū)別對待。
基于特定職業(yè)關系而產生的拒證權主要為了保護特定職業(yè)所必需的社會信用。在美國享有拒證權的職務關系有:律師與其當事人、醫(yī)生與病人等;而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qū)的規(guī)定更為寬泛。如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97條的規(guī)定,辯護人,公證人,處于或曾處于宗教、祈禱者獲知的事實接受詢問的情形,可以拒絕做證[4]。各國的規(guī)定雖有差異,但是立法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事實上,我國《律師法》已經涉及了特殊證人的拒證權。第38條規(guī)定:“律師應當保守在執(zhí)業(yè)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的隱私?!贝藭r律師也就具有了特殊證人免證的權利。
民事糾紛屬于私權糾紛,雙方沖突的權益在法律上應得到同等保護。在價值選擇上不能犧牲一種利益換取另一種。在法律將做證視為公民義務的同時,還應規(guī)定特殊情形下的拒證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證人權利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英]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江偉.民事證據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2.
[3]葉青,等.證據法學:問題與闡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43.
[4]畢玉謙,等.訴訟證據規(guī)則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5,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