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冬蘭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南 南陽 473061)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疾病,郁乳期治療及時,可避免膿腫形成、乳汁分泌減少等并發(fā)癥。2010年2月—2013年3月,筆者采用咽立爽口含滴丸局部濕敷聯(lián)合自擬散瘡湯口服治療郁乳期急性乳腺炎56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婦科門診就診的郁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88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6例,年齡23~34歲;病程1~3 d;初產(chǎn)婦71例,經(jīng)產(chǎn)婦17例;雙側15例,單側73例。對照組32例,年齡24~36歲;病程1~3 d;初產(chǎn)婦71例,經(jīng)產(chǎn)婦17例;雙側15例,單側73例。兩組均為哺乳期婦女。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1]的標準。 ①哺乳期婦女;②乳汁不通伴乳房疼痛性腫塊,發(fā)病時間不超過72 h;③可伴惡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④腫塊邊界不清,觸痛,表皮微紅或顏色不變,無波動感;⑤乳腺B超示乳腺導管明顯擴張,未見液性暗區(qū);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正?;蜉p度升高。
對照組給予散瘡湯,藥物組成:當歸尾、赤芍各9 g,鹿角粉(分沖)、制乳香、制沒藥各6 g,皂刺、薏苡仁、蒲公英、連翹、金銀花、瓜蔞各30 g, 浙貝母、陳皮各15 g,蚤休10 g。加減:發(fā)熱者,加柴胡、黃芩。1 d 1劑,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咽立爽口含滴丸(貴州黃果樹立爽藥業(yè)有限公司),局部濕敷。方法:根據(jù)乳房腫塊大小選用3~10粒滴丸,用研藥缽研碎,放在濕紗布上,直接貼敷腫塊上,濕敷1 h。1 d 1~2次,用至腫塊消失后停藥。
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按照《外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2]標準。治愈:全身癥狀消失,腫塊消散,血常規(guī)檢查恢復正常。有效:全身癥狀基本消失,局部腫痛明顯改善,血常規(guī)檢查基本正常。無效:全身癥狀無明顯改善,血常規(guī)檢查尚未恢復正常。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5.02,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急性乳腺炎發(fā)生在哺乳期者,中醫(yī)學稱之為“外吹乳癰”,多因乳汁積聚或乳頭破碎染毒及肝郁胃熱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言:“夫乳病者,乳房屬厥陰肝經(jīng)所屬,乳子之母,不能調養(yǎng),以致乳汁濁而雍滯為膿,又有憂郁傷肝,肝氣滯而結腫?!逼溆羧槠诘闹饕C是氣滯熱壅[3]。咽立爽口含滴丸的主要成分是艾片、艾納香油、薄荷素油、薄荷腦等。艾片是由菊科植物艾納香葉加工而成的結晶;艾納香油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經(jīng)壓榨分離出的植物油的升華物,含有左旋龍腦、樟腦、揮發(fā)油、油脂及其他成分[4-5]。兩者分屬冰片和提取天然冰片的附屬產(chǎn)品。冰片善于開竅、清熱消腫止痛。薄荷腦是薄荷的主要成分,薄荷素油是由薄荷的新鮮莖和葉,經(jīng)水蒸氣蒸餾、冷凍、部分脫腦加工得到的揮發(fā)油。薄荷入肝經(jīng),善于疏肝行氣、疏散、通透?,F(xiàn)代藥理研究[6]表明:艾片、艾納香油、薄荷素油、薄荷腦對引起急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見,咽立爽口含滴丸疏肝行氣,開竅通透,清熱消腫止痛,與本病病機十分吻合;局部濕敷,藥力直達病所,可快速通乳止痛、抗菌消炎,在治療本病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薛立齋云:“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婦人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庇纱丝梢娙橹瓰檠?,賴氣以行。郁乳期乳汁郁積,當屬氣血壅滯不通。因此本方案在外治同時以散瘡湯內服,用陳皮理氣化滯;瓜蔞寬胸理氣;鹿角粉溫通血脈,疏通乳汁;當歸尾、赤芍、制沒藥、制乳香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同時用金銀花、蒲公英、連翹、蚤休、浙貝母、皂刺清熱解毒,散結消癰;薏苡仁清熱利濕,排膿解毒。本方案內外合治,相得益彰,藥切病機,見效迅速,且方便經(jīng)濟,療效確切,值得推廣運用。
[1]謝丹.疏通乳管聯(lián)合通乳消腫湯治療郁乳期急性乳腺炎5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2,44(6):54-55.
[2]段文都,鄭向奎,孫大水,等.外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8.
[3]吳恒亞,王光晃,萬水,等.中醫(yī)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9.
[4]赫小燕, 佘珍,丁智慧. 艾納香油中化學成分的研究[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2,5(2):121-122.
[5]任仁安.中藥鑒定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44.
[6]高學敏.中藥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