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仲華,曾慶明,李 勇
(1.鄭州市中醫(yī)院糖尿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7; 2.桐柏縣衛(wèi)生學校,河南 桐柏 474750)
糖尿病腎臟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迄今為止,現(xiàn)代醫(yī)學對糖尿病腎臟疾病的治療除控制好血壓、血糖外,尚缺乏其他有效治療方法,而中醫(yī)在DKD的治療上逐步顯示其優(yōu)勢。2008年1月—2012年1月,筆者采用中藥內(nèi)服并直腸滴入治療糖尿病腎臟疾病Ⅳ期5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科室收治的糖尿病腎臟疾?、羝诨颊?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平均(51.42±6.83)歲;糖尿病病程平均(12.0±5.6) a;糖尿病腎病病程平均(1.76±0.56) a。對照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齡平均(49.68±6.79)歲;糖尿病病程平均(11.0±4.8) a;糖尿病腎病病程平均(1.62±0.53) a。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參考文獻[1]中診斷標準。除外糖尿病并發(fā)急性并發(fā)癥、糖尿病足、尿毒癥、心力衰竭、高血壓、泌尿系感染,以及其他腎臟疾病等引起的蛋白尿及腎功能損害者。
兩組均給予優(yōu)質低蛋白、低鹽、低磷、高熱量飲食,必需氨基酸治療;使用胰島素,使餐前餐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圍;繼續(xù)降壓治療,并嚴格控制血壓在正常范圍內(nèi)(130/80 mmHg以下),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中藥內(nèi)服并直腸滴入。處方:黃芪30 g,黨參15 g,大黃15 g(后下),枸杞子20 g,山藥20 g,薏苡仁20 g,茯苓20 g,肉桂9 g,制附子9 g,當歸20 g,丹參30 g,牛膝15 g,益母草20 g,車前子15 g,砂仁9 g。每日1劑,每劑煎3袋,每袋250 mL,早晚各溫服1袋,將剩余1袋直腸滴入。對照組給予愛西特(由河北長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 20080106),5片/次,3次/d,口服。
兩組均以1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兩組治療前后檢測空腹及餐后2 h血糖、Pro、GFR。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訂。顯效:癥狀減輕或消失,Ccr增加≥30%;血清肌酐降低≥30%。有效:癥狀減輕或消失,Ccr增加≥20%;或血清肌酐降低≥20%。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者。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14,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ro、GFR對比
糖尿病腎臟疾病又稱“腎消”,是在消渴病的基礎上,隨著消渴病病程的遷延,逐漸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中醫(yī)學認為:糖尿病腎臟疾病多由消渴遷延日久,精氣被奪,正氣虛衰所致,主要累及脾腎二臟,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稟賦不足、藥石因素及外邪入侵有關。消渴患者陰虛燥熱日久,損傷正氣,導致脾腎氣陰兩虛,氣虛推動無力,陰虛血脈空虛,形成瘀、痰、濕、水飲等病理產(chǎn)物。筆者認為:糖尿病腎臟疾病IV期是本虛標實癥,本虛是氣血陰陽俱虛,標實是瘀濁痰濕等邪實。針對這一病機,本方采用益氣養(yǎng)血、保腎健脾、陰陽雙補、解毒排毒之中藥,可謂切中病機,收效顯著。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黨參補中益氣,生津,共為君藥。枸杞子補腎益精;山藥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薏苡仁健脾利濕;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共為臣藥。丹參活血祛瘀;益母草活血,利尿消腫;車前子清熱利尿,滲濕祛痰;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共為佐藥。砂仁化濕開胃,溫脾止瀉;制附子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牛膝活血通經(jīng),祛風除濕,通利關節(jié),利尿通淋,引藥下行,共為使藥。該方治本能補氣血陰陽諸虛;治標能通腑瀉濁,增加氮質排瀉,減輕腎臟負擔,且能健脾和胃,利濕祛濁,改善消化系統(tǒng)功能。本方補可以扶正,攻可以祛邪,為攻補兼施的方劑,可長期使用。本方的另一個的優(yōu)勢為口服和直腸滴入,一方兩用,環(huán)保節(jié)約,降低費用,減輕患者的的經(jīng)濟負擔,患者容易接受,便于推廣運用。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腎病分會.糖尿病腎病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07,41(7):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2輯.北京:中國醫(y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6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