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濱州市濱城區(qū)人民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2 棗莊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 3 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單開門頸椎椎管成形術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于治療脊髓型頸椎病、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癥和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等疾病。該手術可使脊髓向后漂移,使脊髓前方得到解壓。國內已有研究結果表明,脊髓線(SC線)和新分類法,能預測術后頸脊髓解壓效果,并能指導入路選擇以及減壓范圍[1-2]。本研究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月行單開門頸椎管成形術病人,其中影像資料完整并獲得隨訪者42例,術前在MRI圖像上分析受壓節(jié)段的壓迫程度評分和SC線分型情況,探討術后脊髓解壓程度與SC線分型的關系?,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組42例病人,男24例,女18例;年齡39~80歲,平均58.7歲;病程4個月~15年,平均3.7年。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癥21例,后縱韌帶骨化癥4例,脊髓型頸椎病17例。術前神經(jīng)功能評分(JOA評分)2~16分,平均(10.4±3.8)分。
采用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3]:剝離椎旁肌到達關節(jié)突外緣,部分切除C3~C7棘突,作左側開門,右側絞鏈椎管擴大成形,開槽部位位于小關節(jié)突內側緣開門角度約60°處,開門后C3~C7殘余棘突用10號絲線固定于右側頭頸半棘肌,利用自體的棘突骨植骨。術后負壓引流48 h,頸托固定3個月。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3.0±1.3)個月。
對病人術前以及術后1月的MRI T2WI正中矢狀位圖像進行分析,根據(jù)改良脊髓前方壓迫程度評分標準[2-4]評分,評分≥3分(3和4分)表明有脊髓壓迫,<3分(0、1和2分)表明脊髓無壓迫。在MRI T2WI正中矢狀位圖像上,在開門節(jié)段上位椎體下終板做一水平線與脊髓前方成交點A,在開門節(jié)段下位椎體上終板做一水平線與脊髓前方成交點B,兩交點的連線AB即為SC線,根據(jù)SC線與前方致壓物關系可分為A、B、C型。見圖1。分析術后脊髓解壓程度與SC線分型的關系。病人的神經(jīng)功能狀況采用JOA評分。JOA評分改善率=(術后得分-術前得分)/(17-術前得分)×100%。
圖1 SC線與前方致壓物關系的分型
A型術后脊髓解壓滿意,B型術后大部分得到脊髓解壓,C型術后脊髓解壓不滿意。SC線分型與術后脊髓解壓程度呈正相關(r=0.518,P<0.01)。各型間術后脊髓受壓程度的差異有顯著意義(F=43.58,q=1.86~2.12,P<0.05)。見表1。
術前JOA評分平均(10.4±3.8)分,末次隨訪平均(14.3±2.8)分。各型病人手術后JOA評分均顯著增高(t=5.9~9.9,P<0.01),但術后各型間JOA評分改善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單開門頸椎椎管成形術是治療頸椎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對于多節(jié)段頸脊髓受壓的疾病,如后縱韌帶骨化、頸椎管狹窄、多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等。其解壓原理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去除后方骨壓迫以及增生、肥厚的黃韌帶,可獲得直接后方脊髓解壓;另一方面利用“弓弦原理”,即椎管擴大脊髓后移避開其前方壓迫。目前預測術后脊髓漂移主要有以下指標:頸椎曲度[6]、脊髓曲度、頸椎節(jié)段角度、前方致壓物大小、解壓區(qū)域相鄰節(jié)段的狹窄程度、K線等。但是上述指標均未將脊髓曲度與致壓物的關系結合起來,不能有效對其定量檢測、精確預測頸椎單開門椎管成形術后脊髓的解壓程度。而SC線分類法,能預測術后頸脊髓解壓效果,并且指導入路選擇及解壓范圍[1,7]。本文結果顯示,根據(jù)SC線分型,A型減壓滿意,B型大部分得到減壓,C型減壓不滿意,脊髓解壓程度與SC線分型呈正相關。因此,能根據(jù)術前MRI圖像來預測術后減壓效果。
表1 各型病人手術前后脊髓壓迫情況比較±s)
表2 各型病人手術前后JOA評分及改善率比較±s)
總之,SC線分型同術后脊髓解壓程度密切相關。但是本研究觀察的例數(shù)尚少,有待于擴大樣本進一步深入研究。
[1] 王向陽,徐華梓,池永龍,等. 脊髓線預測頸椎后路開門術后脊髓減壓效果的臨床研究[J]. 中華外科雜志, 2011,49(6):526-529.
[2] 楊述華. 實用脊柱外科學[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4:907-915.
[3] FUJIYOSHI T, YAMAZAKI M, KAWABE J. A new concept for making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surgical approach for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the K-line[J]. Spine, 2008,10:109-111.
[4] KASAI Y, UCHIDA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Arch Oflhop Trauma Surg, 2001,121:508-510.
[5] 周曉彬. 醫(yī)用統(tǒng)計學軟件 PPMS 1.5 在醫(yī)學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J].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11,47(6):504-506.
[6] 張景生,張國慶,陳伯華. 頸椎病后路減壓手術后的MRI研究[J]. 齊魯醫(yī)學雜志, 2010,10(5):427-431.
[7] CHIBA K, OGAWA Y, LSHII K, et al. Long-term results of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 for cervical myelopathy-a-verage 14-year follow-up study[J]. Spine(Phila Pa 1976), 2006,31:2998-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