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冬寒流來襲時節(jié),關于南方供暖的問題便隨寒流一并如期而至。在支持與反對方各執(zhí)一詞的對壘中,不乏對南方地區(qū)集中供暖可行性的探討,而一些能源專家也開始提出,集中供暖并不是南方冬季采暖的最優(yōu)選擇方案。
魔法攻擊
2013年歲首,三湘地區(qū)迎來一片瑞雪紛飛。伴隨著賞雪品茗的浪漫,“南方是否應該供暖”也再次成為了網上熱議的話題。
網上流傳有專家表示:“對于南方居民而言,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如果突然增加集中供暖,可能導致身體的不適應?!边@樣的言論很快引來南北人士的共同拍磚,有北方人戲稱:“恭喜南方人提前進化,變得更加耐寒,適合殘酷的野外生存。”而多數(shù)南方人也不無氣惱地調侃,稱“扛得住”暖氣。
在一些高檔別墅區(qū),業(yè)主在自家的院子里安裝了私人小鍋爐,用于單戶采暖使用。上海一些建國前的老建筑里,至今仍保留著供取暖用的壁爐和熱水汀。由此可見,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的人們,真的不像專家們所說的那樣,已經習慣冬季的濕冷氣候。
一些秦嶺淮河沿線的南方市民表示,在陰冷潮濕的冬季,他們并不是沒有取暖需求,而是由于電器取暖或自行安裝地暖的高昂費用,而不得不忍。針對南方地區(qū)的濕冷冬季,有網友做出形象比喻:北方的冷是物理攻擊,衣服穿厚點就可以了,而南方冷卻是魔法攻擊,穿再多衣服都沒用,得有抗性!
按照新中國成立后的有關規(guī)定,我國采暖地區(qū)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氣超過90天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南北供暖的分界線是秦嶺隴海線。
近年來,有人提出,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中原地區(qū)的冷空氣不斷南下,早已把雨雪分界線推到了秦嶺淮河以南。許多南方省市持續(xù)出現(xiàn)低溫雨雪天氣,在冬天最冷的一個月里,室內平均溫度低于0℃,遇到極端個別的降雨、降溫天氣,室內溫度甚至會長時間在0℃以下。
對此,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從供暖期上來看,北方一些特別寒冷的地區(qū),每年可能會達到210天供暖期,有些地方會達到180天,北京可以達到120天的供暖期,在山東等地可以達到大概90天的供暖期,但是南方有些地方恐怕都到不了60天,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只有40多天的供暖期,對于很多家庭來說,為了一年里45天的供暖,讓他們像北方一樣交每平方米30元取暖費,更多的老百姓肯定也不愿意。況且,在南方人中也存在著不同的需求。有人認為需要,家里人有老人,一定要供暖;有人認為你真要給他裝了集中供暖,他反而覺得沒有必要,晚上回家用電褥子就可以解決了,而且一些人也習慣這樣的生活。在各個需求者要求不一樣的情況下,強制搞集中供暖,沒太大的意義。
窮耗能源
早在南方集中供暖的話題提出之前,北方地區(qū)高耗能的供暖模式,就已經被一些能源專家所詬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也表示,目前南方地區(qū)集中供暖的嘗試并沒有進行過嚴格論證,不應盲目推廣。
采訪中,江億算了一筆賬:我國長江以南有采暖需求的城市,居民采暖以電暖器、熱泵空調等為主,目前其采暖能耗為每平方米每年6到8度電,按照發(fā)電能耗折合為2到3公斤標準煤,而北方集中供熱地區(qū)的采暖能耗達到每平方米每年20公斤標準煤,做得好的也在15公斤標準煤左右。按南方地區(qū)近年來有采暖呼聲的武漢、長沙、重慶、南京、上海等長江沿岸城市住宅面積約為40億平方米計算,如果每平方米多5公斤標準煤,總額就將增加2000萬噸,而我國目前城市建筑運行能耗為5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增加了城市建筑總能耗的4%,可怕極了。
江億指出:“有些代表、委員看似‘為民請愿’,但要全局考慮問題?!?/p>
同時,相比能源方面的耗費,很多業(yè)內人士也提出,南方若要像北方一樣,在這么大的一片疆域里,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也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不僅如此,傳統(tǒng)的南方住宅建筑外墻還涉及到保溫加厚等問題,這也是供暖計劃中必須考慮的細節(jié)。如此算來,此項計劃開銷之龐大,應不亞于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工程。無論是從財政、人力還是從資源的角度考慮,這樣的想法都太過天真。
近年來,一些南方城市,開始率先嘗試集中供暖。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并將其納入“十二五”規(guī)劃,其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制冷覆蓋區(qū)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2012年12月初,武漢東西湖區(qū)與神華集團就熱電聯(lián)供項目簽訂合作協(xié)議,神華集團將投資55億元,在東西湖建設兩臺共70萬千瓦熱、電、冷聯(lián)供機組,供暖范圍150平方公里,涵蓋市民100萬人。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合肥、南京、杭州、揚州、南通等長江沿線城市都已實現(xiàn)部分小區(qū)的集中供暖。
即便地方蠢蠢欲動,但主管部門對此的態(tài)度卻毫無松動。在2012年3月召開的“第八屆綠色建筑大會”上,主管城鎮(zhèn)供熱的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態(tài)稱,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代替方案
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總裁蕭評在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表示:“南方取暖不應擠占有限的傳統(tǒng)能源,而應該因地制宜,利用當?shù)氐奶烊环A賦?!?換而言之,南方地區(qū)的采暖計劃,不應該緊盯著統(tǒng)一集中的供暖項目,而應該根據(jù)各區(qū)域的具體情況,開發(fā)當?shù)氐男履茉矗谏镔|能源領域內,除了自然生長的草本植物外,工業(yè)廢料,如木屑、竹屑等均可通過回收,變?yōu)槿剂?。當然,在具體燃料的選擇上,還要經過具體的檢驗,選擇燃燒后符合排放標準的草木做燃料,一些含有重金屬,燃燒后會對環(huán)境造成較大污染的植物則不在考慮范圍。
蕭評指出,以北方目前正在推廣的秸稈熱風爐為例,一些城市將作為農業(yè)生產廢料的秸稈粉碎,壓成顆粒物用于燃燒,這種燃料的單位熱值較高,燒后排放出的煙塵,也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排放標準。同時,因為這種熱風爐沒有氣壓裝置,也就不存在爆炸等安全隱患。
另外,與一歲一枯榮的生物質能源一樣,地熱能源也具有可以長期利用的永續(xù)性。這種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資源,不僅具有無污染的清潔特性,在采集方面,更可以借助地底的負壓,大大減少采集成本。在蕭評的進一步解釋中,記者了解到,地熱資源的采集,通常通過簡單的熱介質傳導即可完成,如通過“打管”的方式,用金屬管疏導地底帶有地熱溫度的地下水,通過建立供暖網絡,便可以將溫暖送進千家萬戶。與北方采用的以煤炭做燃料,燒制熱水實現(xiàn)供暖的模式相比,這種直接利用地熱資源的采暖模式,顯然更節(jié)能環(huán)保。
南方采暖采用新能源模式的多種可行性討論,為中國新能源的開發(fā)勾勒出一個廣闊的前景。這種構想若果真得到實施,其優(yōu)越性甚至可以超過北方的傳統(tǒng)供暖模式。蕭評提議,就采暖模式問題開展南北競賽,讓相關部門及廣大群眾在比較中,了解新能源的諸多優(yōu)勢,從而主動選擇在生活用能上向新能源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