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形成了龐大的農民工大軍。因諸多原因他們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只能將子女交給家里的老人或者其他親屬帶,甚至不得已將孩子交給學校托管。這些孩子由于長期缺乏家庭的關愛和父母的教育,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抽煙酗酒、沉湎網絡、厭學逃學、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等等,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1.犯罪年齡低、受教育程度低。留守少年犯罪多在十四至二十周歲之間,有的甚至更小。大多數都是學校里學習成績差,經常逃學的問題學生,基本上都是小學未畢業(yè)或者中學肄業(yè)。
2.侵財類犯罪居多。留守少年因為缺乏家庭和學校的監(jiān)管,終日無所事事、四處游蕩,很快就結交上了一些社會不良青年,染上網癮、賭博等惡習。因為沒有足夠多的金錢可供他們揮霍,他們就會鋌而走險實施盜竊、搶奪、搶劫等侵財類犯罪。
3.不計后果的激情暴力犯罪居多。留守少年由于年齡小、社會經驗少,加之他們年輕氣盛、容易意氣用事,所以他們所實施的犯罪往往技術手段不高,多是簡單、原始、粗暴、拙劣,不計后果的激情犯罪。
4.多數犯罪具有團伙性特征。由于單個留守少年缺乏足夠的體力、智力、膽量和經驗,獨自作案往往難以成功,而結成團伙則可以讓他們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另外青少年之間容易相互影響,只要有人提出了某個犯罪的想法,就很容易得到其他人的響應。所以,留守少年團伙犯罪案件居多。
5.改造之后的重新犯罪率高。雖然看守所和監(jiān)獄可以對犯罪的留守少年進行有效地挽救和教育,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也會在看守所或者監(jiān)獄里受到“交叉感染”,出來之后不僅膽子越來越大,而且犯罪的手段也越來越隱蔽,反偵查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導致重新犯罪率升高。
1.家庭教育缺失。農村留守少年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法照料孩子。因為工作繁忙,這些打工的父母往往一年只能回家一兩次,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難免由于長期的分離而日漸淡漠,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孩子有了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傾訴。天長日久,孩子的性格就會逐漸變得孤僻古怪、難以溝通。而當孩子出現了嚴重問題時,父母再想管教就來不及了。由于這些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往往是簡單粗暴的打罵,這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讓孩子學會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錯誤方法,無形中助長了他的暴力傾向。留守少年不僅缺少父母的監(jiān)管,也缺乏其他人的有效監(jiān)管。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或者會被老人溺愛,變得任性、自私、霸道;或者會因為老人年老體弱、文化程度低而對孩子放任自流。加之有的孩子天性淘氣、叛逆,對老人的管教充耳不聞,時間長了就養(yǎng)成了各種各樣的惡習。而托付給其他親屬照管或是交給學校托管的孩子,能夠得到的關心、照顧和教育可能就更少了。
2.中小學教育監(jiān)管缺失。農村的中小學普遍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重成績、輕德育。老師們平日里關注的都是那些學習好、守紀律的好學生,對那些調皮搗蛋、厭學逃學、總是給班級拖后腿的留守少年要么冷嘲熱諷、嚴加指責;要么聽之任之,不管不問。時間長了,這些孩子的自尊心也就喪失殆盡,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而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不足又使得大部分學校都沒有能力開設專門的法律、心理輔導課。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長期得不到關注,逐漸使小問題演變成了大問題,這不僅給學校的安全管理帶來了隱患,也讓社會生成了很多不安全、不穩(wěn)定因素。
3.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外表看上去已經像個成年人,其實心理還不夠成熟。這一時期的他們叛逆、好奇心強,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但缺乏選擇、辨別和自我控制能力。他們無處宣泄自己充沛的精力,而社會帶給他們的誘惑又太多了,網吧、游戲廳、酒吧等等四處林立,有些利欲熏心的商家全然不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放任那些未成年人成天出入此類場所。面對著燈紅酒綠的物質世界和充斥著暴力、色情的網絡虛擬世界,那些缺少家庭和學校監(jiān)管,自我控制能力又差的留守少年們迷茫了,他們的內心逐漸充滿了一些邪惡的欲望,最終又將之付諸于實際行動,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1.健全和完善家庭的教育功能。農村留守少年犯罪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少年的犯罪問題就要給他們一個完整、溫暖的家庭。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解決之道:一是打工父母要承擔起做父母的責任?!白硬唤蹋钢^”,留守少年的父母不能將孩子托付給老人或者其他人照顧之后就對孩子不管不問,要經常的通過電話或者網絡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父母們還要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盡量耐心細致的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如果有時間的話,要盡量的多回家陪陪孩子。本來父母出去辛苦打工就是為了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孩子誤入歧途,父母的努力又有什么意義呢?二是改革現有制度的局限,讓打工的父母可以帶上孩子。我國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戶籍遷入、遷出條件有著嚴格的限制,致使農民工子女不能跟隨父母到打工地就學。很多城市在學生入學和升學時,強調學生的戶籍,多數打工父母因為交不起高額的擇校費而只能將孩子留在家鄉(xiāng)上學,埋下了留守少年犯罪的隱患。所以我們要加快戶籍制度、學籍管理制度,高考制度等的改革,盡早解決農民工的各種待遇問題,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升學、高考等問題。只有這些制度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農民工子女才能夠安心的跟隨在父母身邊,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教育。三是加速農村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的原因是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許多人也不愿意背井離鄉(xiāng),扔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去外地打工,但是迫于生計的壓力他們不得不走上艱辛的打工之路。只有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和就業(yè)崗位,才能留住這些無奈的父母們,從根本上減少農村留守少年的數量。
2.改進和加強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監(jiān)管職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是對留守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必須改變重教書、輕育人的片面教育觀,要樹立大教育理念,既要重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要加強法制教育。學校應該開設形式靈活多樣的法制教育課,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還可以從司法機關聘請校外輔導員定期搞一些講座,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判,讓留守少年能從真實的案例中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和遵紀守法對一個公民的重要性。其次,學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關心和幫助留守少年。比方說對留守少年做登記,讓老師經常跟這些孩子談心溝通,掌握他們的心理情況;號召師生們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留守少年更多的幫助,讓他們體會到集體大家庭的溫暖,遠離社會閑雜人員。最后,學校還要跟家長多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召開家長會,開展家訪活動等,及時將留守少年的各種變化情況反映給家長,與家長達成一致的教育意見,爭取在學校和家長兩方面的配合教育下,將留守少年的一些不良惡習及時遏制。
3.發(fā)揮社會的積極影響作用。社會既是一個大染缸,也是一個大課堂。政府部門要想盡辦法為留守少年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一是凈化校園周邊環(huán)境。公安、文化、工商部門等要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協調配合工作,加大對文化娛樂場所的監(jiān)管力度,嚴厲整治校園周邊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嚴格限制未成年人出入;嚴厲懲罰向未成年人兜售不良書籍和光盤的小商小販。凈化校園周邊環(huán)境,減少導致留守少年犯罪的因素和機會。二是完善司法保護、救助體系。公檢法各機關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一套對犯罪留守少年改造教育工作的科學體系。一方面,依法嚴厲打擊針對未成年人的校園犯罪,積極參與到預防留守少年犯罪的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公檢法各機關要和學校、社會各界保持密切的聯系,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對犯罪留守少年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貫徹實施“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尤其是在留守少年犯罪案件的審理中,堅持寓教于審,懲教結合,使這些留守少年能夠浪子回頭,改過自新。三是發(fā)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鶎咏M織要加強和重視對留守少年的幫扶教育工作?;鶎咏M織干部可以與留守少年結成幫扶對子,一名干部負責一名留守兒童,平日里要與其家庭、所在學校保持經常性聯系,關注留守少年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情況,做到能夠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另外,農村留守青少年所在地的基層組織還可以成立專門的幫扶工作小組,組織一些有愛心、有經驗、素質高的志愿者來做幫扶工作,幫助留守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