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杰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071)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Republic of Sri Lanka)舊稱錫蘭(Ceylon),①該國1948年獨立時以“錫蘭”為國名,1972年改稱“斯里蘭卡共和國”,1978年改稱“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除專有名詞和引用的文獻外,在本文中一律用“斯里蘭卡”作為該國國名。16世紀起先后被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統(tǒng)治,18世紀末成為英國殖民地,1948年2月獲得獨立。斯里蘭卡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國家,全國2087萬人口中僧伽羅族占74%,泰米爾族占18%,摩爾族占7%,其他占1%;70%信奉佛教,16%信奉印度教,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②數(shù)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斯里蘭卡國家概況”,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28/。在政治上,斯里蘭卡獨立時實行議會制,總理及各部部長組成的內閣行使國家行政權力,1978年改為總統(tǒng)制,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和統(tǒng)一國民黨(UNP)是最主要的兩大政黨,長期輪流上臺執(zhí)政。在經濟上,斯里蘭卡目前仍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的,屬于較為落后的國家,聯(lián)合國糧食與農業(yè)組織(FAO)2009年仍將其劃分為低收入和食物短缺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2011年斯里蘭卡人均GDP約2877美元,世界排名123位。
但斯里蘭卡擁有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提供了一個具有戲劇性的例子,即在一個收入極低的國家里取得顯著提高生活質量的成果,[1]一系列社會指標如與健康、教育、嬰兒死亡率、營養(yǎng)水平等相關的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較高。[2]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建設成績斐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為南亞及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但限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政府財力,其在社會福利的供給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
斯里蘭卡當前的社會福利集中在貧困救濟、教育和衛(wèi)生保健三個方面,具體包括生活補助、營養(yǎng)補助、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單親家庭福利、教育福利和衛(wèi)生保健福利等內容,惠及低收入者、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和婦女、嬰幼兒和學生等特定目標人群。
Samurdhi計劃是斯里蘭卡政府1995年啟動的國家減貧計劃,所需資金全部來源于政府預算。社會福利的供給是Samurdhi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補助金計劃(Samurdhi Subsidy Programme)、營養(yǎng)補助計劃(Nutrition Allowance Programme)和煤油補貼計劃(Kerosene Subsidy Programme)。
補助金計劃向經認定的低收入家庭發(fā)放補助券,以維持其基本生活,同時鼓勵他們提高收入水平。斯里蘭卡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2010年1月全國共有157.8萬戶家庭享受到了210-1500盧布不等補助券。營養(yǎng)補助計劃的補助對象為Samurdhi計劃幫扶家庭的懷孕和哺乳期婦女,旨在提高她們的營養(yǎng)水平。嬰兒出生后的12月內,哺乳期的婦女每月可以獲得價值200盧布的救助券。同時,2009年10月起,212個分區(qū)(Division)的懷孕和哺乳期婦女每月可以獲得價值500盧布的“營養(yǎng)食品包”,享受期限為20個月。煤油補貼計劃向房屋尚未通電的Samurdhi計劃幫扶家庭提供每月100盧布的煤油補貼。此外,Samurdhi計劃還包括幫助北部和東部地區(qū)在種族戰(zhàn)爭失去房屋而流浪他鄉(xiāng)家庭的重建家園計劃(Dry Ration Programme),以及面向2-5歲兒童的牛奶提供計劃(Glass of Milk Programme)。Samurdhi計劃同時設有社會保障基金,對生育、結婚、疾病和死亡進行補貼,具體補貼標準見表1。
表1 Samurdhi計劃的社會保障基金補貼標準
斯里蘭卡設有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Day Centre for Elders),作為討論、交流和娛樂的場所向60歲以上的老年人開放。這些服務中心享受政府資金資助,每家資助標準為25000盧布,主要用于購買所需的櫥柜、茶杯、碟子和廚房設備。此外,服務中心還提供相關設施、設備,供老年人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生產性活動。每個老年人最多可以獲得10000盧布的財政補貼,用于購買開展生產性活動所需的原材料。
對于月收入低于5000盧布的白內障老年人患者,持眼外科注冊醫(yī)生開具的診斷處方,可免費獲得手術所需的人工晶狀體。60歲以上的老年人憑老年人身份卡(Elders Identity Cards),在公立和私立的服務機構都享有優(yōu)先權,在國民儲蓄銀行的定期儲蓄可獲得額外的利息回報,在購買藥品時可獲得國家藥物部門提供的5%的價格優(yōu)惠。老年人增加、改造升級住房相關設施的也可獲得補貼。此外,通過結對幫扶資助計劃(Wedihiti Awarana Kepakaru),貧困老年人可從其資助者處獲得每月250盧布的資助。
還有一些帶有準福利性質的服務,如60歲以上的老年人,若其子女不盡贍養(yǎng)義務,自身又沒有足夠維持基本生活收入,可以委托老年人生活費理事會(Maintenance Board for Elders)要求其子女支付生活費。因為身體或智力殘疾而不能獲得足夠維持基本生活收入的未滿60歲的老年人,也可以向該理事會提出幫助申請。政府也提供有償?shù)睦夏耆思彝プo理服務,但價格是相當?shù)土摹?/p>
斯里蘭卡的殘疾人福利較為全面,有日常生活救助、新建或改造房屋資助、醫(yī)療及輔助設備資助、創(chuàng)業(yè)扶持、特殊教育培訓等。18-70歲月收入低于6000盧布、擁有自有土地的殘疾人,可申請額度為250000盧布的新房建設資金。他們也可以申請改造已有住房,資助標準為屋頂45000盧布,地板15000盧布,墻壁30000盧布,門窗20000盧布,廚房20000盧布,廁所20000盧布。殘疾人的住房增加無障礙設施也是可以獲得政府資助,這類設施主要是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廁所,前者資助標準為15000盧布,后者為20000盧布。
在醫(yī)療方面,斯里蘭卡政府為求醫(yī)的殘疾人提供最高額度為20000盧布的治療費和差旅費;若需實施外科手術,則提供手術費用資助,最高資助額度也是20000盧布。政府還向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輔助設備,如輪椅、三輪車、拐棍、眼鏡等。對于月收入低于6000盧布,且有獲得相關部門推薦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評估報告的殘疾人,可申請最高額度為25000盧布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支持。月收入低于3000盧布,同時負擔家庭生計的家庭成員發(fā)生殘疾的家庭也有政府補貼,標準為每個月3000盧布。此外,政府還開設有盲文、手語等殘疾人培訓班。
斯里蘭卡的單親家庭社會福利主要針對的是婦女,包括丈夫因為犯罪、意外事故、自殺或其他情況早逝導致家庭貧困的婦女;被丈夫遺棄,或因丈夫永久性疾病、殘疾而無法工作,沒有收入來源的家庭的婦女;超過一定年齡,沒有收入來源,沒有能力開展小型經營性活動,無法養(yǎng)活自己及其未成年子女的未婚生育婦女。
單親家庭,尤其是因為丈夫和自然災害的原因,導致婦女和子女陷入貧困的家庭,實施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可獲得相關資助,因為這類家庭的子女往往無法獲得應有的教育和營養(yǎng)。具體舉措包括向她們推介小型營利項目,給參加過縫紉培訓者①斯里蘭卡目前在農村地區(qū)共設有78個縫紉培訓中心免費,對婦女進行培訓和指導,并對完成培訓者發(fā)放資格證書。提供縫紉機,其他人員可獲供資金支持進行其他小規(guī)模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
斯里蘭卡的大部分學校是公立的,自1949頒布《免費教育法案》(Free Education Act)以來,公立學校一直實行免費教育,是世界上少數(shù)幾個從小學到大學實行全民免費教育的國家之一,目前還向學生免費提供校服和教材。此外,為了提高適齡學童就學率,還向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斯里蘭卡的教育主要分為5個層次,即小學(primary,1-5年級)、初中(lower secondary,6-9年級)、高中(upper Secondary,10-11 年級)、大學預科(advanced level,12-13 年級)和大學(tertiary education)。小學、初中是斯里蘭卡立法規(guī)定的強制義務教育階段,但如果學生小學畢業(yè)時通過了參加國家獎學金考試(the Scholarship Exam),可升入更好的初中就讀。初中畢業(yè)后,學生可以選擇升入高中學習,也可以選擇不再繼續(xù)學習轉而當學徒或務農。高中畢業(yè)時,學生通過普通教育證書(GCE)一般水平(O/L)考試可升入大學預科,進入大學則需要通GCE高級水平(A/L)考試。
根據斯里蘭卡教育部統(tǒng)計顯示,2010年該國共有公立學校9685所,其中教育部直管學校(national school)340所,地方管理學校(provincial school)9345所,在校生約394.0萬名;私立學校98所,其中免費學校38所,在校生約11.7萬名;佛教學校(pirivena)719所,在校生6.2萬名。斯里蘭卡的高校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但具有學位授予權的綜合大學和大部分具有學位授予權的單科或??圃盒6际枪⒒蛴姓Y金資助的。②除高等教育部直屬的科倫坡大學等15所高校外,教育部直屬的斯里蘭卡佛教和巴利語大學等2所高校、國防部直屬的約翰·科特拉瓦拉國防大學、職業(yè)技術培訓部直屬的職業(yè)技術大學,以及國家教育學院等9所獨立設置高校都是公立高校。私立高校中的斯里蘭卡信息技術學院、阿奎納大學學院也是非營利性高校。
斯里蘭卡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實行免費醫(yī)療政策,是世界上較早實行免費醫(yī)療的國家之一。斯里蘭卡有一套集預防和治療為一體的完善的醫(yī)療保健網遍布城鄉(xiāng),該國當前共有各類醫(yī)療機構1006所,病床66340張,每10萬人擁有醫(yī)生60.2人,護士99.0名。[3]總體上講,斯里蘭卡的衛(wèi)生保健福利尤其側重于初級衛(wèi)生保健和家庭健康服務。斯里蘭卡的初級衛(wèi)生保健工作有較長的歷史,從1926年左右就開始提倡為邊緣地區(qū)民眾服務提供初級衛(wèi)生保健。但該國的初級衛(wèi)生保健的重點早已經從治療轉變?yōu)轭A防了,在1993年已實現(xiàn)卡介苗疫苗的全民接種,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lián)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種率也分別達到了87%、86%和80%。[4]家庭健康服務的重點則是母嬰保健,國家為孕婦提供產前檢查和產中服務,孕婦產前檢查率當前已達93%,98%的孕婦分娩獲得了專業(yè)服務。[3]斯里蘭卡政府非常重視民眾的營養(yǎng)健康,在2010制定的《斯里蘭卡國家營養(yǎng)政策》(National Nutrition Policy of Sri Lanka)中,對包括懷孕階段、哺乳階段、嬰兒和幼兒階段、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階段、青少年階段、成年人和老年人階段在內的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的營養(yǎng)提供、攝入和其他相關服務制定了詳細的政策目標及實現(xiàn)這些目標的具體舉措,以減少營養(yǎng)不良的代際影響,孕育和培養(yǎng)營養(yǎng)健康的國民。
美國革命以后,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自由貿易理論逐漸在英國占了上風,相應地,英國殖民政策也做了很大調整,由原來赤裸裸的殖民掠奪,轉變?yōu)殚_始關心土著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及教育。[5]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政策,包括大米在內的食物補貼、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等都形成于英國殖民地時期,并在獨立后得到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斯里蘭卡早期的普惠型社會福利政策安排深受英國當時社會民主主義所強調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1970年代后期部分政策轉向選擇型則受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除此之外,普選(universal suffrage)、福利剛性(welfare rigidity)、宗教(religion)和意識形態(tài)(ideology)對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有重要影響的因素。
斯里蘭卡居民的主食以大米為主,在淪為殖民地之前有“東方谷倉”的美譽。這歸功于斯里蘭卡曾經的“水利文明”,以及與“水利文明”聯(lián)系緊密的村社制度下形成的土地和水資源分配制度。①這里所指的是僧伽羅地區(qū)除潮濕地帶以外的村社。泰米爾人主要聚居的賈夫納半島采用的是特有的井田灌溉,其土地分配方式也與僧伽羅地區(qū)不同。關于斯里蘭卡的村社制度可參閱[蘇]瓦·伊·科奇涅夫,王蘭譯:《斯里蘭卡的民族歷史文化》,151頁~188頁,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村社農民世世代代按照傳統(tǒng)方式生活著,以極其落后的生活方式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滿足了村社生活的基本需要。[6]淪為殖民地后,宗主國在斯里蘭卡重點發(fā)展種植園經濟,重創(chuàng)了民眾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他們長期處于貧困和營養(yǎng)不足。而由殖民總督直接任命的省區(qū)代理人等官員只對總督負責,基本不重視民眾的疾苦及其對社會福利的訴求。
這種境況直到廣大民眾獲得普選權才得以改變。普選權來自多諾莫爾調查團(Donoughmore Commission)的建議基礎上于1929年12月12日由立法會議通過的《多諾莫爾憲法》(Donoughmore Constitution)。當時的錫蘭國大黨(Ceylon National Congress)②該黨是在錫蘭國民協(xié)會(Ceylon National Association)和錫蘭改革同盟(Ceylon Reform League)的基礎上于組建的,后又與僧伽羅大會黨(Sinhala Maha Sabha)等政治組織于1946年組建成統(tǒng)一國民黨(UNP),D.S.塞納納亞克任主席,S.W.R.D.班達拉奈克任副主席。1951年,S.W.R.D.班達拉奈克帶領原僧伽羅大會黨成員脫離出來,創(chuàng)建了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斯里蘭卡最重要的兩大政黨由此誕生了。不希望擴大選舉范圍,向調查團建議享有選舉權者月收入應在50盧比以上并通過文化測驗的,而調查團則認為常住居民中凡是年滿21歲的男性和30歲的女性都應該享有選舉權。因有人認為年齡上的差別規(guī)定是對女性的歧視,最后定為公民不分男女凡年滿21周歲都具有選舉權。廣大民眾擁有選舉權之后可以利用手中的選票對當局施加壓力,使社會福利方面的訴求上升為國家意志并付諸實踐。
對1934-1935年瘧疾和大旱所致災害的救濟計劃可以視為是普通選民對錫蘭主要立法和行政會議施加壓力的第一個信號。[7]當時的國務會議果斷而迅速地批準了實施救濟所需要的資金。而后,政黨要在選舉中獲勝從而取得政權,必須贏得選民的支持,社會福利方面的承諾和承諾的執(zhí)行情況就成為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政府官員和政客們甚至會因為害怕不良的政治反響而勉強地實施一些有助于改善民眾生活質量的舉措,而不是真正把它們當成一種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的待遇水平存在剛性,通俗地說,民眾只允許待遇水平的提高而難以接受其下降。顯然,這種剛性的存在很容易導致福利項目越來越越多,開支規(guī)模越來越大,待遇水平越來越高。在斯里蘭卡兩大政黨輪流執(zhí)政的過程中,這個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非常顯著,與西方福利國家如出一轍,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該國社會福利的發(fā)展。
早期的大米補貼就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斯里蘭卡當局就大量進口大米,按照嚴格的定量和控制的價格提供給民眾以防止食物短缺而造成饑荒。逐漸地,大米補貼被廣大民眾視為由國家實施的理所當然的福利措施。1948年,統(tǒng)一國民黨(UNP)組閣的第一屆政府規(guī)定一蒲式耳大米的配給價格是70分。到了1951年,政府財政因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導致橡膠出口價格猛漲而獲得了較大的改善,遂將一蒲式耳大米配給價格降至25分。1952年,總理D.S.塞納納亞克意外身亡,其子達德利·塞納納亞克接任不久便解散了議會并在當年5月的大選中重新獲勝,其競選承諾之一便是“只要這個政府存在,一蒲式耳的大米只售25分”。[7]1953年7月,達德利·塞納納亞克基于財政方面的考慮,采納了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和錫蘭中央銀行的建議,將一蒲式耳大米配給價格又恢復為70分,由此引發(fā)了罷市、科倫坡運輸癱瘓,在維持秩序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人員傷亡。達德利·塞納納亞克被迫辭職,繼任者約翰·科特拉瓦拉很快部分恢復了大米配給價格,但這次提價最終還是使統(tǒng)一國民黨(UNP)喪失了選民的信任并在1956年的大選中下野。在1960年的大選中統(tǒng)一國民黨(UNP)最終雖未勝出,但達德利·塞納納亞克似乎之前的提價事件汲取了“教訓”,競選時“他在他的政策中做了一個重大的改變,那就是:他立即降低了配給米的價格?!保?]統(tǒng)一國民黨(UNP)在1965年5月的大選中終于獲勝,達德利·塞納納亞克第二次出任總理,但他仍舊嘗試削減大米補貼,在1966年12月決定減少大米配給量,致使該黨在1970年5月的選舉中再遭失敗。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如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1962年試圖將大米的配給定量削減1/4,引發(fā)的抵制風暴迫使財政部長離職。
1977年統(tǒng)一國民黨(UNP)執(zhí)政后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幫助才最終完食物補貼的削減。先是將全民食物補貼縮小為補貼約占全國1/2的貧困人口,到1979年則改為發(fā)放食物券(food stamps)。但通貨膨脹吞噬著食物券的價值,人均食物補貼(1959年不變價格)從1978年的54盧比降為1982年的21盧比,支出總額占GDP的比重從5.3%降到1.8%,[8]從而最終實現(xiàn)了食物補貼的大幅削減。
斯里蘭卡是南傳佛教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流傳了2000多年的佛教是對斯里蘭卡的政治、經濟、社會產生著深遠影響。在南傳佛教的經典中有很多對于統(tǒng)治階層應該堅持社會公正、貧富均勻,保證人民的基本物質生活的思想主張,如《長部》中的《轉輪圣王獅子吼經》分析認為一個社會當中,如果財產分配不公,貧富差距就會引起犯罪的欲念和行為,社會也就陷入了暴力沖突,國王有義務為社會當中的各個人群提供謀生手段,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穩(wěn)定和法律及秩序得以實行。[9]佛教在斯里蘭卡在爭取民族解放的進程中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地位,政治家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佛教,或用以喚醒民眾的民族獨立意識,或用以鼓動民眾獲得某些政治上的支持。民族獨立之后,佛教重返世俗世界,一度成為斯里蘭卡壓倒性政治力量,至今仍有重要的影響力。佛教對斯里蘭卡社會福利政策,尤其是教育福利政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開始是配合民族解放,斯里蘭卡出現(xiàn)了佛教復興運動,后來出現(xiàn)了一些比丘政治組織,認為佛教僧伽擔負著增進社會福利等責任,應該進入政治領域。這些組織受當時左翼政治影響較大,甚至是非常激進的,因為他們更多地代表了社會下層草根民眾,如楞伽比丘統(tǒng)一聯(lián)合會(Lanka Ekashat Bhikkhu Mandalaya)在社會福利方面堅決主張實行免費的國民教育。而一些政治家也有意識地和政治比丘進行合作。S.W.R.D.班達拉奈克正是借助了佛教僧伽的力量,才得以帶領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為主的人民統(tǒng)一陣線(MEP)在1956年選舉中勝出執(zhí)政。因此,S.W.R.D.班達拉奈克政府不得不充分考慮佛教的訴求,全面提升它在斯里蘭卡的地位。當時的佛教僧伽認為基督教在斯里蘭卡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尤其體現(xiàn)在教育方面,基督教會學校長期獲得政府的經濟補貼,而佛教的學?;旧系貌坏秸慕洕С?,同時他們認為前者因使用英語教學,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淡忘了本土文化和宗教(即佛教)精神。因此,佛教僧伽強烈要求取消對基督教學校的經濟補貼,加大對佛教學校的支持。到第二屆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政府時期(1960-1965年),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奉行丈夫的親佛教政策,在教育方面將所有教會學校收為國有,實行強制性免費教育。
此外,佛教也直接參與斯里蘭卡教育福利的供應。佛教學校不僅培養(yǎng)僧侶學生(clergy student),也招收世俗學生(laity student)。這些學生同樣可以參加GCE O/L和GCE A/L考試,也有資格進入公立高等院校學習。佛教學校往往側重招收輟學學生和孤兒,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還有特殊舉措優(yōu)待貧困學生,前述佛教學校2010年的6.2萬名在校生中就有約2.8萬名世俗學生。
斯里蘭卡社會福利與它的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意識形態(tài)也密不可分。S.W.R.D.班達拉奈克是斯里蘭卡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第一人,早在1949年他就提出了用社會主義的方法來解決錫蘭的問題。[10]他在1951年9月2日創(chuàng)立斯里蘭卡自由黨(SLFP)時就宣稱要在統(tǒng)一國民黨(UNP)和馬克思黨派之間實行中間路線(Centrism),以建立民主社會主義為綱領,并在1956年上臺執(zhí)政后開始民主社會主義的實踐。此后,西麗瑪沃·班達拉奈克一直繼承著丈夫的遺志。
統(tǒng)一國民黨(UNP)在1958年第一次提出民主社會主義口號,1965年的大選勝出后則宣布根據“民主社會主義原則”治理國家。1977年執(zhí)政后,該黨被朱尼厄斯·賈亞瓦德納改組成一個社會民主黨,提出在斯里蘭卡建立自由公正社會和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并于1978年重新制定了憲法,明確將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國家政策指導原則,正式將國名改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民主社會主義是福利國家的積極支持者和建設者,斯里蘭卡的前宗主國英國正是在民主社會主義的引導下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建成了福利國家制度。民主社會主義把實行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看做是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一個積極重要的方面,認為應把它看做是確保全體公民積極參加為社會服務的項目的必要基礎,是爭取自決和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基本先決條件,表示決心消除貧困實現(xiàn)收入和財富的公平分配,保障人人都有權得到像樣的收入。[11]斯里蘭卡1978年制定并實施至今的憲法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具體目標進行了概括,在社會福利方面提出通過盡可能有效地保障和維護(社會、經濟和政治)以公正為一切國民生活機制知道原則的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的福利;實現(xiàn)全體公民及其家庭都達到豐衣足食、住房寬敞的生活水平,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國家和私人經濟活動,制定有利于指導和協(xié)調公私經濟活動、實現(xiàn)社會目標和公共福利的計劃和控制法規(guī);全體公民平等分配社會物質和產品;徹底消除文盲,保證全體公民享有接受各級教育的普遍和公平的權利。[10]
一個國家(地區(qū))提供較為全面的社會福利是否會影響到其經濟發(fā)展目前仍存在較大的爭議,米奇利(Midgley)認為并沒有確定性證據表明社會性支出會阻礙經濟發(fā)展,[12]林德特(Lindert)的研究結論也認為社會性支出總體上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13]也有不少研究認為斯里蘭卡政府早期執(zhí)行的是“福利型預算”,其社會福利是“貧困型福利”,其用于社會福利的支出擠占了經濟建設資金,造成經濟發(fā)展緩慢。[5][14][15]
1970年代后期斯里蘭卡統(tǒng)一國民黨(UNP)政府雖對社會福利項目進行了一定調整,但并沒有削減免費教育和衛(wèi)生保健的供給??傮w而言,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出色地發(fā)揮了兩大基本功能,一是提供的普惠性的社會救濟和針對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殘疾人的特定福利降低了民眾的生存風險,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二是提供的免費教育和衛(wèi)生保健提高了民眾的文化和身體素質,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源。010如表2所示,在南亞七國中,斯里蘭卡的小學凈入學率、中學凈入學率、小學師資質量、小學教育完成率是最高的,而小學階段留級率是最低的。2010年斯里蘭卡居民的識字率約91.9%。①數(shù)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斯里蘭卡國家概況”,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28/。
表2 南亞七國相關教育指標一覽表
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建設在南亞地區(qū),甚至在整個發(fā)展中國家中獨樹一幟,成績斐然。但斯里蘭卡政府在社會福利供應方面當前仍然不能滿足民眾的合理需要。仍以教育福利為例,一方面,斯里蘭卡的教育福利質量水平整體偏低,資源分布不均,農村地區(qū)的學校較難留住優(yōu)質師資;另一方面斯里蘭卡的教育福利的供應數(shù)量仍然不足,導致近年來國家獎學金考試、GCE O/L和GCE A/L等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甚至普遍參加了校外的自費輔導班以期提高考試成績,尤其是公立大學的錄取率非常低(不足20%),一部分學生不得不選擇出國留學。
斯里蘭卡近年來經濟發(fā)展總體呈良好態(tài)勢,2005-2008年GDP增長率連續(xù)四年達到或超過6%,2010年增長率8%,2011年增長率8.3%,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②2003-2011年斯里蘭卡GDP增長速度分別是:5.9%(2003年),5.4%(2004年),6.2%(2005年),7.7%(2006年),6.8%(2007年),6.0%(2008年),3.5%(2009 年),8.0%(2010年),8.3%(2011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2009年GDP增長放緩暴露出斯里蘭卡經濟發(fā)展方式方面的短板,即種植業(yè)、服裝加工業(yè)等傳統(tǒng)勞動密集型產業(yè)不足以支撐經濟的持續(xù)增長。斯里蘭卡要改變在國際經濟競爭中所處的劣勢地位,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實現(xiàn)產業(yè)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斯里蘭卡更應該更加重視社會福利建設,繼續(xù)加大教育福利和衛(wèi)生保健福利的投入,以進一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人力資本,滿足密集型產發(fā)展對勞動力的要求,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xiàn)社會福利和經濟發(fā)展的良性互動。
[1][英]費爾南多(T.Fernando):《斯里蘭卡的政治和經濟發(fā)展》,承厚浩譯,載《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學科文摘》,1985(5)。
[2]Laksiri Jayasuriya."Rethinking Social Development:Towards an Equitable Future for Sri Lanka",South Asia Economic Journal,2001,2(1):pp.105-121.
[3]Department of National Planning,Ministry of Finance and Planning.Mahinda Chintana Vison for the Future.http://www.treasury.gov.lk/publications/mahindaChintanaVision-2010full-eng.pdf.
[4]Food and Nutrition Division of FAO.Sri Lanka Case Study.Samurdhi Programme.http://www.fao.org/docrep/006/Y5030E/y5030e17.htm.
[5]郭家宏:《斯里蘭卡:發(fā)展與民族對抗困境》,204頁、271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王蘭:《斯里蘭卡的民族宗教與文化》,122頁、271頁,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
[7]E.F.C.盧多維克:《錫蘭現(xiàn)代史》,四川大學外語系翻譯組譯,302頁、420頁、443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8]S.R.Osmani."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Welfare:The Case of Nutrition in Sri Lank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pp.291-296.
[9]宋立道:《佛教與斯里蘭卡政治變遷》,195~196頁,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0]楊翠柏:《南亞政治發(fā)展與憲政研究》,429頁、431頁,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0。
[11]徐崇溫:《社會民主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歷史、理論與現(xiàn)狀》,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2)。
[12]James Midgley.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
[13]Peter H.Lindert.Growing Public:Social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ing Since the Eighteenth Century(Volume 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4]王鴻余:《斯里蘭卡經濟改革政策與存在問題》,載《世界經濟與政治》,1993(4)。
[15]王寶玉:《斯里蘭卡的社會福利簡況》,載王玉先主編:《外國社會保障制度概況》,272~280頁,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