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峰
一
對于“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關注及研究首起西方學界,波德里亞、羅蒂、詹姆遜等大師級學者均早有涉獵,正式命名者則是費瑟斯通。此后,這一學術課題漸成熱點,持續(xù)至今。
我國學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探討稍遲于西方,始作俑者便是學者陶東風和《文藝爭鳴》期刊,隨后童慶炳、金元浦、王德勝、魯樞元等知名學者紛紛參與其中,引發(fā)了曠日持久的探究與討論,學界蜂擁而上,趨之若鶩,沸沸揚揚,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傮w而論,這些研究和探討,拓展并深化了我國學界對審美文化及大眾文化的研究,促進了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但也難免西方話語移植和轉銷之嫌。
二
作為無法躲避的審美現(xiàn)象,“日常生活審美化”愈發(fā)強烈地沖擊了并繼續(xù)沖擊著美學研究,與之相應,對高校美學教學也發(fā)起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高校美學教學基本上還沿用著精英式的經典化美學知識體系和話語范式。美學的這種知識體系和話語范式主要以德國古典美學為基石,注重思辨和邏輯,理性有余而感性太過匱乏,實質上有悖作為“美學之父”鮑姆嘉通創(chuàng)立美學學科的初衷,因為鮑姆嘉通當初創(chuàng)立美學學科時,恰是基于對人的情感的關切,所以特意命名為“感性學”。人類鮮活的生命活動,充滿質感的生活氣息也被上述這種美學高傲地撇開了,結果是美學孤獨地懸浮于生活之上,難接地氣。而晚近,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日益加強,美學已處身尷尬,不得不“屈尊”,俯身直面生活,這就意味著,美學不得不“審美日常生活化”。這就對高校美學教學提出了要求,將基于“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下的諸多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美學現(xiàn)象及問題吸納進來并進行與時俱進的研究已經大有必要,甚至刻不容緩了。
當然,“日常生活審美化”在為高校美學教學提供挑戰(zhàn)的同時也提供了新機,使之豐富多彩。與美學擴容相應,高校美學教學也應更加豐富、充實。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的日益突出,高校美學教學也勢必將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的審美文化現(xiàn)象吸納進來,從而對原來的高校美學教學內容、方式等產生影響。
然而令人倍感遺憾的是,學界及美學教育工作者對“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下的高校美學教學的關注和研究卻遠遠不夠。到目前為止,高校美學教材盡管一增再增,但基本上還是沿襲舊制,重復雷同現(xiàn)象嚴重,;盡管個別教材已增專章介紹“審美文化”(如王德勝主編的《美學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又如陳望衡主編《當代美學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但還是未能真正打破窠臼反映“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未能將日常生活審美現(xiàn)象及時吸納進來,未能將“日常生活審美化”對傳統(tǒng)美學體系、原理、規(guī)律、命題、范疇等等的沖擊反映出來。
到目前為止,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美學教研論文牽涉本課題,且意非專此,多涉他務,難以系統(tǒng)化和深度化,未能就“日常生活審美化”趨勢下《美學》課程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考核制度進行研究,如周霞《“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當代美育策略》(《江西社會科學》2008.5)一文主旨在于“日常生活美育”,指出“從政府到個人,從企業(yè)到家庭,從傳媒到受眾,都參與其中,各司其職,并認真汲取傳統(tǒng)美育資源,真正做到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的審美追求”,可以看出,該文并未真正論及高校美學教學問題。
三
“日常生活審美化”對美學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日常生活審美化”對美學教學內容的沖擊
“日常生活審美化”使得美學泛化成為“泛美學”,于是,審美從過去那種高傲的地位上走了下來,成為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的尋常事件。這種趨勢無疑對美學教學內容造成沖擊,沖擊著傳統(tǒng)美學教材的編寫范式以及教學內容中的原理、規(guī)律、命題、范疇等,如傳統(tǒng)美學理論的本質主義思維范式、“審美無功利”、審美的精英化、應用美學的缺失或淡化等問題,這就要求美學教學應與時俱進,在教學內容上突破傳統(tǒng)教材的束縛,及時吸納新的審美現(xiàn)象,突出時代感和現(xiàn)實感;但是要做到有機融合,就必須關注美學界基于“日常生活審美化”對美學理論的探討和闡析。
(二)“日常生活審美化”對高校美學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
當代的審美文化正在日益朝著視覺文化發(fā)展,圖像(影像和視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當今時代的文化標志,也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表征,與之密切相關,審美對象視覺化的結果便是審美方式的直觀化。這種趨勢和情況就要求美學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方法,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設備和技術,突顯視覺化和直觀化特征。
(三)“日常生活審美化”對高校美學考核方式方法的影響
“日常生活審美化”勢必要求“審美日常生活化”(盡管向度有別,但二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作為審美現(xiàn)象,往往難以拆析)。要求傳統(tǒng)美學理論與現(xiàn)實審美需要相結合,彰顯當代美學的現(xiàn)實感和實踐性,這就意味著美學教學應改變傳統(tǒng)上從理論到理論那種“空對空”的考核制度,立足于美學育人的根本宗旨,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當下的審美現(xiàn)象的能力,切實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