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學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它的功能是: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確保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落實,實現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為師生“互動—探究”提供課堂時空。學案教學在實際操作中既有其長處,但也存在著不足。
一、學案教學中的“喜”
1. “學案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fā)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無疑成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經過實踐,“學案教學”能夠很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在“學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力圖讓學生通過動口、動腦、動手,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思維能力;課堂上給予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通過自學提綱或問題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自學,并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使學生逐步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為學生以后的自我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學案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教學是以“教師為本”,即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教師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考慮的是如何把教材知識內容講得準確無誤,如何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將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突破。高明一些的教師會再追求把課講得精彩、生動一些。這樣做卻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
學案教學,則是以“學生為本”。課前教師會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學案,并在與同組、同學年教師集體備課之后才拿到課堂上實施。因此,它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接受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興奮點等,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水平的問題,效果自然不一樣。與過去傳統(tǒng)課相比,上學案教學課時,學生普遍興趣高昂,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愉快、活躍!
3. “學案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學案教學課,要求學生在上課前依據學案提示進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閱讀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而在知識探究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互助答疑等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在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則使學生的快速準確答題能力,得到極好的鍛煉。在當堂小結環(huán)節(jié),又能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和總結,培養(yǎng)了總結歸納能力和自我剖析能力。
由此,學生在這樣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綜合學習能力不斷得以提升。
4. “學案教學”是增大課堂教學容量的有效方式。學案教學課,要求教師對于學生能自學懂的問題不再講,只講重點、難點和易錯易混知識點,這就大大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而且課前教師已經把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方法等都體現在學案上了,上課時,學生通過預習,已經明確了教師的教學意圖和自己的聽課重點,做到了有備而來,因此效率大幅度提高。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有40分鐘,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授課,根本解決不了多少問題。但學案教學課則不然,教師和學生都能夠“有的放矢”,“箭無虛發(fā)”,課堂效率得到了提升,自然增大了課堂的教學容量。
5. “學案教學”是“減負”“不減質”的有效方案。“減負”即減輕負擔,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那么,如何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呢?又如何確保教學質量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尋找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案。學案教學正是與這種要求相適應的有效方案。學案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真正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會了學習,將疑點、難點都在課堂中解決,原來的課后作業(yè)在學案的鞏固訓練中基本完成,從而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主動探索他們感興趣的知識領域,拓寬眼界,拓展知識面,確保并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6. “學案教學”是解放教師的有效策略??赡芟裎疫@樣已有十年教齡的同行都有著職業(yè)的倦怠,尤其是我們生物教師,往往任課班級較多,面臨著上百名的學生,一節(jié)課內容重復講上好幾遍,從這個班講到那個班,從這一屆講到那一屆,總感覺自己是在重復機械地勞作。有著職業(yè)操守的教師們講得唾液飛濺,口若懸河,聲音嘶啞,學生卻不買你的賬,真是可氣!如今,我發(fā)現原來我們是可以自我解脫的,那就是進行學案教學。在學案教學中,學生已經知道的,教師可以不講;學生自學可以懂的,教師可以不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弄懂的,教師也可以不講。教師的任務就是按課程標準要求,從總體上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引領學生思考,講也是精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的知識點,不用再滿堂灌了,嗓子得到了保護。學案已經把該要求的內容印出來了,教師上課時的板書也少了。再教下一屆學生時,只需針對具體的學情對原有學案進行修改和調整,減少了許多工作量。
二、學案教學中的“憂”
1. 課堂秩序難以控制。實施學案教學準備工作之一就是將傳統(tǒng)的插秧式的座位轉換為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座位排布。我們實行的是6~7人小組面對面的方桌或方陣形式,新式的座位排布更有利于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小組學習成果。同時,問題也隨之而來,面對面圍坐的形式利于學生在桌子下搞小動作,面對面對踢,傳紙條,平時寫作業(yè)、默寫、測試,眼皮微抬,答案盡收眼底。小組講話可不改變坐姿,不用交頭接耳,直接對視,通過眼神、表情等非語言交流,傳遞暗號、發(fā)出信息。小組合作探究易出現假討論、假熱鬧現象,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時間一長,許多學生碰到問題就問,就討論,隨即就開始說話,即使是自習的時候,班級都不安靜。
2. 學生的激情減退。學案教學的流程要求學案事先下發(fā),學生進行預習,很多學生課前參照教材和資料就已經做好學案,所以上課的時候,大部分同學的激情少了,有的甚至開起了小差。程序的固定化、模式化,問題設計的過度統(tǒng)一,讓一部分優(yōu)生吃不飽,也缺少了鉆研的興趣。
3. 類似復習課。由于課前下發(fā)學案,學生已經清楚了講課的內容和流程以及教師要問的問題,不論是老師講還是學生講,都很像復習課,講學生“好像”已經知道了的知識。有些教師不注重導入語、過渡語、評價性的語言設計,按圖索驥,程序教條,喪失了生物課原本的靈性。
4. 學案設計很難達標。理想的學案是既能引導學生預習新知,又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難度適中,容量適合,以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如,要設計如此學案,設計者必須具備超高的水平,并且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事實上,這是很難做到的。
總之,“學案教學”的實施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氣,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時喜時憂:喜的是它確實改變了課堂,改變了我們的學生;憂的是它是一門新教法,不僅需要我們有更多的付出,也對我們的業(yè)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簡介:徐蕾,吉林省龍井市第三中學,中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