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凰 卜海清
去年秋天,我市的一所完中(高中和初中在同一校址上)為了能在省級四星高中驗收時順利過關,早早就開始搞基建、整材料。驗收前兩周,又突然決定要在大課間這一環(huán)節(jié)趕出亮點,臨時出招:將廣播操改為武術健身操,既有民族特色又絕不雷同于其他學校,但壓力與挑戰(zhàn)是并存的。在接下來的兩周里,全校師生武術總動員,匆忙上陣、認真打磨,在最后的驗收中,《英雄少年》的出彩展示,著實感動了評委們,也震動了前來取經(jīng)的各校體育教師們。這成為了一段佳話:全校十位體育教師中沒有一位是武術專業(yè)出身的,但初中生和高中生們的一招一式整齊劃一,轉頭時的那份帥氣、撩臂時的那個寸勁,很濃很中國?,F(xiàn)在想來,我們時常抱怨的:武術歷來是新聞媒體不懈倡導、專家學者極力推崇的民族傳統(tǒng)國粹項目,可學生偏不愛學,練習時你一拳我一腳的嘻哈玩耍、消極代勞;上層也不夠重視,沒有完善的校園武術教學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機制,教學無力實施等。其實,從這所四星高中的申報經(jīng)歷來看,只要武術教學工作走上學校領導的議事日程;體育教師在日常學練中積極投入;再有主管部門有計劃地進行教師的武術培訓、階段性地組織學生考查等,讓武術教學走出困境、輕松走進體育中考也不是什么難事。
從一九九三年開始的體育中考,日漸完善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雖然已步入應試的軌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習慣還是有了一定的轉變。體育中考的項目也從最初的以身體素質測試為主,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球類、跳山羊等技術的考核,年復一年增增減減,也都是些短平快、難度較小、易操練的項目。當然,與眾多趣味性強的運動相比,武術是枯燥是單一,可現(xiàn)今體育課堂上所學所練的內容也并不都是有趣的,比如初三年級每節(jié)體育課所必有的身體素質或那幾項中考項目的操練,日復一日地單調重復著,雖有怨也無轍,只因涉及中考、事關分數(shù)。那么,為什么不能將武術考核的標準進行簡化、量化,大張旗鼓地走進中考行列?!青少年武術工作目前在渠道上、政策上都是暢通無阻的,一旦將武術納入中考范疇,學生勢必會將其作為硬性任務來備戰(zhàn),不敢掉以輕心,教師也得自我充電來積極應戰(zhàn)。其次,武術的攻防轉換、動靜疾徐、騰空跳躍、跌撲旋轉的動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為,能督促學生長期進行自覺鍛煉。再者,武術的“明禮尚武先崇德”的文明熏陶,能提升同學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彰顯民族精神,這也是別的項目無法比擬的。
在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的體育教學,我們清楚武術教學中復雜的多向轉體;手型、四肢、頭部及表情的并用;拗口得總也記不住的專業(yè)術語,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們實在是無趣可講。但對于這些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教師的引導來接受大量的基礎知識,不能一味地興趣當先,處在學齡段的很多學習都必須是毫無選擇的強制性地“灌輸”,比如每天必做的功課、廣播操、眼保健操等。那么作為體育教師,在選用武術教材時,要避開那些節(jié)奏慢且來回重復的基本功、長拳、太極等,選擇簡單的武術操、五步拳,或降低動作難度的對打拳、對擒拿等內容,還可選配上節(jié)奏感強、調動精神的音樂;適當放手讓他們選擇伙伴組成學練小組,自選領頭羊、擔當主人翁,用他們那個年齡層的交流方式給予相互的指導或幫助;不過多地進行集體或個人的動作糾正,只需粗略掌握所學內容;注重學生骨干演示的直觀性和說服力,彌補教師武術技能的不足;課堂常規(guī)考勤不放松,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杜絕隨意散漫;主動為同學提供和搭建展示舞臺,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的武術表演或競賽;平時練習多鼓勵多表揚,考核時,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側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只有改革創(chuàng)新武術的傳統(tǒng)學練模式,才能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效,傳承武術的魅力。
如今,教授武術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是少之又少,周圍沒了武術的氛圍,也很少有關于武術的探討或教研活動,社會上也鮮有中小學生的武術比賽或表演,許多教師的武術專業(yè)技能也逐漸退化;曾經(jīng)在二零一一年的開春,我們市局下發(fā)了紅頭文件:將在暑期進行《市中小學生武術健身操比賽》。緊接著就是小學版《雛鷹展翅》和中學版《英雄少年》的免費培訓:不收學費還管頓午飯,早出晚歸,嚴格考勤和考核。在一整天的培訓中,授課教師沒有繁文縟節(jié)式的說教或糾錯;也沒有很規(guī)范的專業(yè)術語;動作也不夠標準;還說著我們的俗語方言,但他的那份投入和執(zhí)著卻感染著大家。受訓過程中,體育教師們再也沒有了以往培訓中的照虎畫貓式的漫不經(jīng)心,全然是一種面臨考核和參賽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從中看來,如果上級部門進行武術教材教學效果的考查或中考武術內容的培訓,誰還敢怠慢?定會重拾當年的技能!再說,所有的體育教師在大學里,都經(jīng)歷過一年的武術必修課程,可能當初的學習只是走馬觀花式地比劃,考核也許是臨陣磨刀,但還是系統(tǒng)地學習了不少關于武術的理論和實踐知識。其實,我們都知道:只要有顆積極向上的心,真心為學生付出,這與你是否是武術專業(yè)出身無關,而與你的敬業(yè)精神是相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