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生
人口政策的轉向將提高生育率和出生率,導致中國消費率提升、壓低儲蓄率,這會抑制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對房價的上漲起到抑制作用。
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允許以“單獨二孩”的方式放松計劃生育政策。
這代表中國人口政策的一個方向性轉變:從控制人口增長的低生育率轉向保持人口均衡增長的合理生育率政策;這一轉變將帶來生育率和出生率的提高,提升幼兒撫養(yǎng)比;將提高消費率,壓低儲蓄率,降低經濟中的投資需求,也將抑制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對房地產價格上漲起到抑制作用。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到80年代正式成為基本國策,開始強制實行。計劃生育的實行導致中國婦女生育率大幅下降,對抑制人口總量增長起到顯著作用,同時也帶來了人口結構的不平衡,即幼兒撫養(yǎng)比迅速下降,近年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年齡人口出現(xiàn)負增長。
我們認為,未來計劃生育政策還將進一步放松為允許“普遍二孩”,即將政策生育率從現(xiàn)在的1.5個孩子放松到兩個孩子。如果放松政策生育率還不能起到提高現(xiàn)實生育率的效果,政策將會轉向鼓勵生育。
生育率的變化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比如嬰兒死亡率降低、婦女經濟地位提高、人均收入增長等都會導致生育率下降。中國生育率大幅下降主要發(fā)生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后,而嬰兒死亡率降低和婦女地位提高的過程則始于上世紀50年代,城市人均收入大幅上升則主要始于90年代以后。因此,當前如此低的生育率水平主要拜計劃生育政策所賜。
雖然東南亞一些國家沒有實行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生育率也降到很低的水平,但這主要發(fā)生在城市化基本完成、社會保障大幅改善和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之后。而中國還沒有達到這一步,尤其在農村地區(qū)。所以,放開計劃生育政策,提高政策所允許的生育率,中國的實際生育率有望提高。
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改革將提高中國的平均消費傾向,消費率存在上升趨勢,生育率的提高將加速這一進程。生育率提高使出生嬰兒增加,將提高消費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加劇消費率上升、儲蓄率下降的趨勢。
從宏觀經濟的代際跨期決策來說,生產者占人口比例的下降將導致資本的邊際產出下降,投資增速放緩,儲蓄率和投資率降低。這進一步會降低資本存量的增長速度,抑制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人們可能比較關心的一個影響是房價。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會帶來住房剛性需求的增加,但同時消費率上升、儲蓄率下降和貨幣條件趨緊又會抑制住房的投資性需求。這兩個反向的力量哪個是主導的呢?
相比目前房地產市場的巨大存量,新增的 “剛需”數(shù)量有限。如果未來1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逐步提高到2.0,則10年間將多出生2000萬人口,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標準,這些新增人口帶來的增量住房需要約為6億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住房需要6000萬平米。2012年中國住房銷售面積為11億平方米,因此新增的住房需要占當年住房銷售面積的5%。
更重要的是,通常所說的房地產泡沫主要指投資性需求所帶來的房價上漲。中國城鎮(zhèn)的住房空置率,顯著超過其他經濟體,這說明我們住房的投資屬性較強,是導致過去10多年房價大幅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人口政策的調整所帶來的消費率上升、儲蓄率下降,本身就反映家庭的儲蓄意愿下降,而購買房地產是家庭儲蓄或者投資的最主要形式。我們認為,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住房的投資性需求的抑制將超過其對住房的消費性需求的拉動,從而限制房地產價格在高位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