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芳,張志
(1.河北聯合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9;2.柳州中醫(yī)院,廣西 柳州 545001)
研究表明,人格特點和應對方式是制約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應對方式是指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壓力時所采用的認知和行為方式,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它是心理應激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中介調節(jié)因素。個體的應對方式影響著應激反應的性質與強度,進而調節(jié)著應激與應激結果之間的關系。人格是個體心理面貌的集中體現,是受一定傾向性制約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從心理層面看,人格是由不同成分構成的一個結構系統,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從社會行為層面看,人格在不同的時間、情景下影響著個體內隱和外顯的行為方式,具有時間的延續(xù)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人格作為一種廣泛而穩(wěn)定的個體內部因素,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人格的差異會導致個體認知、主觀體驗及內部調控等心理因素的差異,產生相應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從而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當前,隨著女大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嚴峻的挑戰(zhàn)對女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高校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并不多見,尤其缺少對各種心理因素的深入分析。因此,了解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深入分析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并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對增強女大學生的心理調節(jié)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一步深入分析女大學生的人格、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為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和指導。問卷采用的是癥狀自評量表(SCL-90)(Symptom Check List,SCL-90),Derogatis.L.R.1975年編制,共90 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9 個因子。采用5 級計分法,因子分和總分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肖計劃1997年編制,包括62 個項目,分為6 個因子: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把解決問題、求助歸入成熟型,自責、幻想、退避歸入不成熟型,合理化歸入混合型應對方式,分別計算其因子分,高分表示該應對方式經常被采用,低分則表示很少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EPQ-RSC),由錢銘怡等修訂,共48 個項目,分為4 個因子:內外傾性(E)、情緒性(N)、精神質(P)和掩飾性(L)。以上三個問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被廣泛使用。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于2010年9月~10月在河北聯合大學、唐山學院、唐山師范學院三所高校抽取了不同年級女大學生800 名,利用自習時間,進行集體施測,共回收問卷781 份,回收率為97.61%,其中大一215 人,大二181 人,大三200 人,大四185 人,平均年齡為20.85 ±1.45 歲。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 軟件處理,SCL-90 評定結果與女性常模的比較采用t 檢驗,女大學生人格、應對方式與SCL-90 之間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女大學生的SCL-90 諸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得分都顯著高于女性常模(P 均<0.001)(見表1)。女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排在前5 位的依次是強迫(31.88%)、人際敏感(23.43%)、抑郁(19.21%)、焦慮(16.13%)、偏執(zhí)(15.75%)。如果以9 個因子中任一項因子分≥3 分作為有嚴重心理問題的檢出標準,則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女大學生有74 人,占9.48%。如果以9 個因子中任一項因子分≥2 分作為心理問題的檢出標準,則有心理問題的女大學生有471 人,占60.31%。
SCL-90 是評價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本研究顯示,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各個因子均顯著高于女性常模,心理問題檢出率達60.31%,有嚴重心理問題者占9.48%,可見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良,這與方芳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與女生的性別特征有關,女生感情敏感細膩,膽小,愛思慮,處事交往中關注細節(jié),缺乏安全感,戒備心理和自我保護心理比較強,導致她們在強迫、人際敏感、偏執(zhí)方面問題較多;二是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社會偏見給女生帶來更沉重的壓力,造成女生焦慮、抑郁情緒突出。
表1 女大學生與女性常模的心理健康比較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人格內外傾性(E)、掩飾性(L)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顯著負相關,精神質(P)、情緒性(N)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顯著正相關,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顯著正相關,解決問題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顯著負相關,求助與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精神病性顯著負相關(以上P均<0.01)(見表2)。這說明,在壓力和應激情境下,女大學生采用成熟的應對方式,主動地調整、改善,解決問題以及尋求別人有效的幫助,有助于維護心理平衡,反之,采用不成熟、混合的應對方式,自我責備、逃避現實、自我安慰只能暫緩壓力,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并不能從根本上減弱壓力源的影響,所以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從人格特征上分析,性格外向、為人處事開朗樂觀、情緒穩(wěn)定、態(tài)度溫和、善解人意、能融入社會的女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更強,更容易找到心理平衡,這些人格特點有利于維護心理健康。
表2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人格的相關系數(r 值)
以人格和應對方式各因子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從結果可以看出,解決問題、掩飾性(L)、內外傾性(E)對心理健康具有負向預測作用,情緒性(N)、自責、合理化、幻想對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預測作用,總共可以解釋30.2%的方差變異(見表3)。
表3 人格、應對方式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逐步回歸分析
標準回歸系數顯示,情緒性(N)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最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劉連龍等的研究結論:個體的心理健康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先天的生物學因素——情緒的穩(wěn)定性程度,情緒穩(wěn)定者遇到突發(fā)事件或內心強烈沖突時,能夠在正確認知的作用下,以理性取代非理性,對周圍的環(huán)境做出正確評估,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始終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圍內,所以心理狀態(tài)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現象。而自責是心理健康第二影響因素,如果在遭受失敗時傾向于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苛責和貶低自己會引起自尊的損害和對能力的無信心,對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通過本研究,我們發(fā)現,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應對方式和人格特點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對此,提出以下對策:
一要開展女大學生建設性應對方式的心理輔導,幫助她們學會以積極成熟的方式來應對壓力和應激事件。建設性的應對方式是指解決應激事件所作的相對健康的、積極的努力。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個體在壓力情境下應對失敗而導致的,所以采取建設性的應對方式是解決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關鍵。解決問題和求助的應對方式是更富有建設性的。鑒于此,女大學生心理保健的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她們對各種應激事件和心理壓力的承受能力上,引導她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信念和態(tài)度,不要做無謂的逃避和自責,幫助她們根據自己的特點掌握成熟有效的多元化的應對方式,在面對壓力和困擾時,培養(yǎng)她們沉著冷靜、勇敢面對、理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她們認識到獨立不是萬事不求人,而是要做到對自己的感情和行為負責,當個人不能有效地應對壓力和困擾時,大膽向人求助并非軟弱無能,而是聰明之舉、最佳之策。
二要從人格特征入手,提高女大學生情緒自控力,培養(yǎng)開朗、樂觀、自信的良好性格。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石。情緒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通常女大學生情緒敏感,心境多變,微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情緒波動,表現出急躁、不講理,所以女大學生要學會合理疏泄不良情緒,保持情緒穩(wěn)定。要引導她們通過認知調整法調整情緒,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或內心強烈沖突時,以理性思維占居主導地位,保持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判斷水平,適當化解內心矛盾和人際沖突。雖然內外向人格各有長短,但內向者在遭受歧視、冷遇或受到挫折的時候,無疑會感受到更強烈的心理沖擊,而外向者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自信、樂觀等特點,則使她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情境時,更多采用迎難而上解決問題或者大膽向別人求助的應對方式,既能緩解心理壓力,又能解決實際問題。所以要注意引導女大學生以開放的態(tài)度,接納外界環(huán)境中的人和事,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融入集體活動中去,加強對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面對各方面的挑戰(zhàn)和壓力。
三要根據女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鑒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問題突出的現狀,學校應該為女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建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并加強動態(tài)管理,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女生要做到早發(fā)現、早控制,及時幫助她們擺脫心理陰影,尤其要進一步發(fā)揮心理咨詢的作用,及時發(fā)現,明確其存在問題的性質與成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其心理問題,適時進行危機干預。要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進行挫折訓練,交友技能培訓、求職技巧培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使其以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面對自己、他人與社會,以理性的思維分析看待女性的地位和發(fā)展,使她們充分認識到,只有正視社會現實,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勇敢接受挑戰(zhàn),才能在社會發(fā)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劉帥,肖蓉,趙欣.大學生的應對方式及其與大五人格的關系[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131-1132.
[2]Van Tilburg M A L,Vingerhoets Ad J J M,Guus L Van Heck.Determinants of homesickness chronicity:coping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27:531-539.
[3]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1):38-41.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刊):3l-35,109-115.
[5]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等.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J].心理學報,2000,32:317-323.
[6]方芳.343 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J].中國校醫(yī),2008,22(6):662-664.
[7]魏春娟.某校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校醫(yī),2009,1(23):30-31.
[8]劉連龍,胡明利.大學生情緒穩(wěn)定性對心理健康的預測作用[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7(6):96-99.
[9]吳小蘋,陳雪玲.高職生應激源、應付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2):22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