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萍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命題。生活教育,也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它可以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借鑒、實踐和探索。從當今作文教學的現狀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造文”現象還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這種現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過場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脫節(jié),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我覺得,我們試圖從“生活化”的角度來優(yōu)化作文教學,賦作文教學以生活的靈性,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讓學生習作充滿生活氣息
1.觀察自然,讓作文散發(fā)清新。美妙的大自然,五彩繽紛,千變萬化。它既像一幅無窮無盡的畫卷,又如一個神奇莫測的萬花筒,春夏秋冬,風霜雨雪,有其獨具的風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又有其無窮的奧秘;數不清的花草樹木,用它們千姿百態(tài)的枝葉和絢麗多彩的花果點綴著大地,美化著人們的生活。如果教師能經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認真觀察周圍的事物,就能使他們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為作文積累素材。所以,我們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春游踏青、夏令露營、秋日登高、冬天賞雪,讓學生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時激起他們表達美的愿望。但是,由于學生畢竟年齡較小,還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培養(yǎng)。比如,在活動中適時地結合自然景物和名勝古跡,講述科學知識、風土人情、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觀察熱情,從而引導學生認識高山大河的崇高美、桃紅柳綠的濃艷美、古今建筑的壯麗美、飛禽走獸的飄逸美。還要幫助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結構地編擬提綱、理清觀察順序、選好觀察角度。在觀察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聯系各自的生活積累,有選擇地寫出自己的感受。譬如秋天可以帶學生去看菊展,應該事先讓學生知道要寫好菊花,必須注意認真觀察。在觀看過程中,要不時給學生介紹各種菊花名稱,如“雙色鴛鴦”“天女散花”“孔雀開屏”“金蛇狂舞”“雪里香”……學生看了菊展將會寫出一批散發(fā)清新氣息的好作文。
2.了解社會,讓作文洋溢時代氣息。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指出:“美不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中,存在于人們的英雄業(yè)績和日常的高尚行為中,對于社會生活和人的個性生活的美,應當在學生的心目中給予高度贊賞?!弊魑慕虒W要引導學生在感知自然美的同時,更要感知人物的心靈美。進入充滿活力的21世紀,新人新事如雨后春筍。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積極誘導,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抓住社會生活中的實例,發(fā)掘普通人身上的可貴品質,進行熱情的歌頌。對社會上出現的陰暗面也應客觀地加以剖析,以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社會是個萬花筒,它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無窮的寫作素材,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挖掘其中的“寶藏”,不斷地加以積累,以便需要時信手拈來,動筆時一觸即發(fā)。教師可以有計劃地讓學生觀看電視錄像、閱讀書報、聽報告、開展調查采訪,讓學生多渠道多角度地去了解社會。只有有了全面的了解,才會有深刻的思考,獨特的見解,傾吐出來的話語才會有深刻的思想性、鮮明的時代性和洋溢出生活氣息。
3.認識事物,讓作文富有內涵。文章是客觀事物經過人腦加工后的產物,無論是狀物寫景,還是敘事記人,都需要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和布局謀篇,都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判斷、推理、想象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作文水平的高低與認識能力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認識各種事物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應當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班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鍛煉認識能力,辨別是非,正確認識事件、人物,培養(yǎng)鑒賞美的能力。
二、讓學生習作抒寫生活真情
1.抓住生活契機,應時而寫。魯迅先生曾說過,寫作別無巧妙之法,多練就能生巧。春天的花蝶飛進教室, 夏天的雷雨驟然而至,秋天的丹桂香味醉人,冬天的瑞雪悄然飄來;校園里的好人好事,社會上的新人新事,都是學生寫作的好材料。抓住生活的契機,在學生欲言又不吐不快之時,充分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愛學生的好奇性,及時引導學生談談講講寫寫,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也養(yǎng)成了寫作習慣。前年下了一場大雪,面對紛紛揚揚的飛雪,銀妝素裹的校園,看著孩子們鏟雪開路、嬉戲玩耍的快樂情景,我把課堂設在了雪地中,同學們邊觀察,邊體驗,邊想象,邊描述,情趣盎然,回到教室就寫出了一篇篇極富生氣的文章。
2.留意生活真情,有感而寫。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實感,這是作文教學的任務。而面對現實,常令人尷尬。據說有的高考生作文時無事可寫,無病呻吟,竟讓自己的父母去“死”一回。究其原因,是十幾年來作文教學的僵化所造成的。據有關專家研究,小學生有兩套語言系統,一套是冠冕堂皇的官話,另一套是心里想的悄悄話,也叫伙伴語言,非常生動、有靈氣,也非常有個性。要溝通這兩套語言系統,將書面語言的規(guī)范性與伙伴語言的生動性結合起來,就要鼓勵學生說實話,表達真情實感。這是文風的培養(yǎng),更是人格的培養(yǎng),作文應該與育人聯系起來。要培養(yǎng)學生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去感受生活的美,如與貧困生結對、為身患絕癥的同學捐款。在學生“遇悲喜而生情,觸佳景而興感”時,指導學生寫作。這樣日積月累,學生何愁沒有素材。
3.再現生活情境,以境助寫。當學生有了寫作內容時,存在的最大毛病是寫得不具體。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學生缺乏觀察分析能力。生活中有許多很細微的“小事”,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而由于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事情再現,更不可能使每個同學都參與。但借用電教媒體完全可以幫助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重現內容,渲染情境,激起學生的回憶和聯想,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為了指導學生寫好家鄉(xiāng)的變化,我們挑選了家鄉(xiāng)的昌安立交橋作為觀察對象。立交橋高大、壯觀,橋上車水馬龍,學生實地觀察有一定局限。我們把立交橋拍攝下來,拿到課堂上再現其美景,那巨龍般的身軀,身軀上飛馳而過的汽車,身軀中那“隆隆”馳去的火車,身軀下那“突突” 的輪船聲,還有引橋下晨練的喧鬧聲,構成了美麗的交響樂。到了晚上,燈光閃爍,那立交橋成了金光閃閃、翩翩起舞的彩蝶。電教媒體把時間和空間一下子凝聚到了一起,把學生帶到了神奇的境地,學生眼中有情境,寫起來就真實、細膩而具體。
三、讓學生習作凸現個性風采
1.營造自由開放的生活環(huán)境。讓作文教學向生活開放,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特長,鼓勵學生參加興趣活動,充實學生的個人生活。利用節(jié)日、隊日組織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并經常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見聞、感受,為寫出富有個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礎。
2.鼓勵寫個性化的生活經歷。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寫作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人作為一個個的個體,所體驗的生活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其實,寫作也是如此,有一千個作者也應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們應尊重個體,尊重人的經歷。我?guī)ьI學生去放風箏,回來后,先讓學生談這次放風箏的經歷,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說的就怎么寫。學生在教師的開放與理解、尊重與信任中,思維得到了發(fā)展,思想得到了解放,寫出來的文章極富個性。
3.指導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是作文呈現個性化的基礎。每個學生個性不同,對生活的體驗必然不同。指導學生作文,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性,用自己的聲音和性格說話,寫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感悟。如同樣記一次春游活動,可以寫景,可以寫春游的快樂,也可以寫在春游中發(fā)生的事。允許學生對同一題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選材;同一內容,有不同的表達。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會呈現“橫看成嶺側成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生動局面。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塔山中心小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