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平,楊同紅
(1.開封市婦幼保健院 檢驗科,河南 開封475002;2.商丘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商丘476000)
網織紅細胞計數是臨床常用的反映骨髓造血狀態(tài)的指標。由于不同類型貧血患者的發(fā)病機制不同,外周血中網織紅細胞計數、網織紅細胞百分比(Ret%)和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的水平出現不同改變。筆者采用流式法測定161 例不同類型貧血患者和60 例健康人的網織紅細胞百分數(Ret%)和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探討了Ret%和IRF 在臨床鑒別不同類型貧血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開封市婦幼保健院及商丘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就診的門診或住院的貧血患者共計161 例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所有患者3個月內未進行輸液治療,未出現急性失血及未接受任何有可能影響骨髓增生的治療,該組患者中,男性85 例,女性76 例,年齡11 ~46歲,平均年齡32.35 ±7.86 歲。貧血疾病類型:缺鐵性貧血、慢性疾病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分別為41 例、39 例、11 例、25 例、30 例和15 例。同時選擇來該院體檢科進行健康體檢的正常人60 例作為對照組,男31 例,女29 例,年齡21 ~45 歲,平均年齡32.67 ±8.01 歲。
1.2 方法 所有對象早晨空腹取1 ~2 ml 靜脈血置EDTA-K2 真空采血管內,在室溫下2 h 內完成檢測。采用儀器配套校準品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準,且每次進行標本檢測前,均采用儀器配套質控品進行質控測定,只有在質控合格的情況下,才進行樣本的檢測。采用SYSMEX XT-4000i 型血液細胞分析儀測定網織紅細胞百分率(Ret%)及未成熟網織紅細胞指數(IRF),試劑為原裝配套試劑,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統計學分析均在SPSS 17.0軟件包上進行,實驗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 檢驗和q 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與對照組的Ret%(1.02 ±0.51)和IRF(14. 3 ± 4. 7)相比,缺鐵性貧血患者IRF(26.4 ±3.8)明顯升高(P <0.05),而Ret%(1.98±0.76)無明顯改變(P >0.05);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患者IRF(29. 9 ± 6. 1)明顯升高(P <0. 05),而Ret%(1.06 ±0.52)無明顯改變(P >0.05);巨幼紅細胞性貧血Ret% (1. 79 ±0. 43)和IRF(24. 2 ±4.5)明顯升高(P <0.05);溶血性貧血患者Ret%(9.71 ±6.92)和IRF(46.9 ±8.8)顯著增高(P <0.01);再生障礙性貧血Ret%(0.42 ±0.19)和IRF(5.3 ±2.7)明顯降低(P <0.05),而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的Ret%(0.81 ±0.55)和IRF(14.9 ±4.3)無明顯改變(P >0.05)。
表1 不同類型貧血患者Ret%和IRF 測定結果比較(±s)
表1 不同類型貧血患者Ret%和IRF 測定結果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 <0.05,2)P <0.01。
分組 n Ret% IRF對照組60 1.02 ±0.51 14.3 ±4.7缺鐵性貧血 41 1.98 ±0.76 26.4 ±3.8*慢性疾病性貧血 39 0.81 ±0.55 14.9 ±4.3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11 1.06 ±0.52 29.9 ±6.11)巨幼細胞性貧血 25 1.79 ±0.431) 24.2 ±4.51)溶血性貧血 30 9.71 ±6.922) 46.9 ±8.82)再生障礙性貧血 15 0.42 ±0.191) 5.3 ±2.71)
在臨床活動實踐中,網織紅細胞計數是鑒別貧血類型的常用指標,但傳統的網織紅細胞檢測僅靠人工顯微鏡下進行計數,不能判斷網織紅細胞成熟程度,且易受操作人員業(yè)務水平的影響,從而限制了其應用[1]。采用流式技術對網織紅細胞進行測量,較傳統的網織紅細胞計數相比,具有快速和簡易的優(yōu)點[2]。SYSMEX XT-4000i 型血液細胞分析儀采用流式計數可把網織紅細胞分為低熒光強度型網織紅細胞(LFR)、中熒光強度型網織紅細胞(MFR)及高熒光強度型網織紅細胞(HFR)[3]。正常情況下,MFR 和HFR 處于較低水平,一旦患者造血系統受刺激,許多較為幼稚的網織紅細胞會從骨髓中釋放進入患者外周血中,導致患者的MFR 和HFR 水平明顯升高,因此,MFR 和HFR 在反映紅細胞生成起始方面比LFR 更好[4]。IRF 是未成熟網織紅細胞與中熒光強度型網織紅細胞和高熒光強度型網織紅細胞之比,與Ret% 指標相比,IRF 指標變化更為敏感[5]。
該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的Ret%和IRF 相比,缺鐵性貧血患者IRF 明顯升高(P <0.05),而Ret%無明顯改變(P >0.05);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的Ret%和IRF 無明顯改變(P >0.05),說明缺鐵性貧血患者的IRF 明顯升高,而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的IRF 無明顯改變,可能原因是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的骨髓造血代償不足所引起;鐵粒幼細胞性貧血患者IRF(29. 9 ± 6. 1)明顯升高(P <0. 05),而Ret%(1.06 ±0.52)無明顯改變(P >0.05),原因可能為此類患者原位溶血及紅細胞無效生成增多,從而使IRF 明顯升高,而由于貧血進展緩慢,導致此類患者的Ret%水平無明顯改變[6]。溶血性貧血患者Ret%和IRF 顯著增高(P <0. 01),與文獻報道一致[7]。巨幼紅細胞性貧血Ret%和IRF 明顯升高(P<0.05),說明雖然巨幼細胞性貧血的Ret%和IRF水平也明顯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及溶血性貧血,說明Ret%和IRF 在鑒別溶血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方面有一定的幫助。該研究結果還顯示,再生障礙性貧血Ret%和IRF 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 <0.05),而其他貧血疾病類型的Ret%和IRF 水平處于正常水平或升高,因此Ret%和IRF 在鑒別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其他貧血類型方面意義重大[8]。該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IRF 水平較缺鐵性貧血患者明顯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慢性疾病性貧血患者的幼稚網織紅細胞數量從骨髓釋放入外周血減少,說明IRF 指標變化更為敏感,更能敏感反映骨髓紅細胞增生狀況。
綜上所述,在臨床活動實踐中,IRF 較Ret%更為敏感地反映骨髓紅細胞的增生狀態(tài),因此IRF 在鑒別貧血疾病類型方面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
[1]陳曉冰,林 希.自動化網織紅細胞分析技術及其相關指標的臨床應用[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2,25(4):123 -124.
[2]樂文秀,周振業(yè).貧血基礎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王月芳,楊 惠,王 霞,等.1 -13 歲健康兒童年齡相關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參考范圍的測定[J].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31(7):761 -768.
[4]王建平,普程偉,尚 柯,等.網織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在缺鐵之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4,18(6):572-573.
[5]徐 勇,張婕婕。地中海貧血患者網織紅細胞多數分析的意義[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5,26(1):1 -3.
[6]張文龍,王愛萍,張 驥,等.慢性病貧血的鐵代謝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8,21(6):588 -589.
[7]樂家新,叢玉隆,藍亞婷,等.網織紅細胞計數與分群測定及臨床應用探討[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2003,21(4):2 311.
[8]王昌富.網織紅細胞自動分析與未成熟網織紅細胞組分[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2,17(11):119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