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張前軍
(沭陽高級中學,江蘇 沭陽 223600)
2011年12月江蘇省第3屆物理教學名師賽在本校舉行,活動共開設了兩個課題——必修2教材的“圓周運動”和選修3-2教材的“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各有14位選手參賽.它反映了當前江蘇省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狀況與成果,充分展示了成熟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與智慧.筆者有幸學習、欣賞部分名師的課堂教學,領略到那些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輕松自如的教學風格、簡潔明快的板書、幽默睿智的語言所帶來的教學魅力.高興之余,也感覺到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借此機會與同行們做一交流.
優(yōu)質課教學比賽不僅是參賽教師的事,也是命題教師的事,課題的選擇也反映了比賽組織者對當前物理教學某些方面的深入思考.
課題“圓周運動”屬于概念性教學內容,物理概念是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內容,概念性教學也是最基本的課堂教學類型.傳統的概念教學將獲得知識結論作為教學主要目標,忽視了學生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更多表現的機械記憶,而不是理性分析,可以說概念性教學人人都能教.但在新課程背景下,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卻不是人人都會教的.以“圓周運動”為競賽課題能為選手們帶來廣闊的創(chuàng)新教學空間.課題“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屬于探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大家都很容易按已經為眾所周知的“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的模式進行探究式教學,容易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但新課程對實驗的具體做法、使用的器材等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這樣可以使師生因地制宜地進行實驗教學.以“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為競賽課題就為選手們提出了創(chuàng)新教學的更高要求.
案例1.一位參賽教師在上“圓周運動”一課的開頭中,創(chuàng)設了便于學生思考、比較圓周運動快慢的新情景,展示自己讓小球在豎直平面內做變速圓周運動的視頻,然后每隔相同時間選取一幀畫面,再采用挖圖方式將不同時刻的小球再疊放在同一個圖片中.如圖1所示,在照片中小球經過相鄰位置的時間間隔相同.
圖1
這位教師在課堂上先演示了小球在豎直面內運動的動態(tài)實驗.由于動態(tài)實驗不易保留,由此引出“逐幀”圖片的制作過程和特點,根據圖片提出問題:小球在不同位置的運動快慢相同嗎?哪里比較快,哪里比較慢?依據是什么?學生提出的方法有:比較弧長、圓心角、半徑掃描過的面積等.師生最終得出從不同角度描述圓周運動的概念,在課堂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感悟:一個物體做圓周運動,比較不同位置時的運動快慢,一般選手通常是比較兩個不同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本課教學情景新穎,并且便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和相互討論.
案例2.另一位參賽教師在上“圓周運動”一課中,創(chuàng)新了如下教學情景,用微型電動車繞不同半徑做勻速圓周運動,如圖2所示.雖然微型電動小汽車線速度大小保持不變,但圍繞半徑較小的圓周運動時還是感覺比較快的,由此引出了用角速度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
創(chuàng)新之處:實驗現象直觀明了,由此過渡到角速度教學非常自然.
圖2
案例3.一位參賽教師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一課中,在對感應電流產生規(guī)律的歸納總結時提出,我們根據這幾個方案得出的幾個結論是相互獨立的還是有聯系的呢?物理學講究簡潔美,例如各種物體的受力和運動非常復雜,但用牛頓第二定律F=ma一個簡單的式子就把力和運動的關系概括出來了.那么,這里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能不能統一起來呢?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方式來描述呢?
感悟:物理學的簡潔美,是指理論越簡潔,解決的問題越多.簡單地說,也就是在保證與描述對象完全相符的前提下,物理學理論越簡潔越好,這是物理學理論研究所追求的境界.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物理學的美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總結歸納能力.
案例4.一位參賽教師在“圓周運動”教學中,引入圓周運動話題時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圓周運動是最完美、最完善的運動.這節(jié)課的結束語是我們所學的知識也許在多年后你已經忘記,但是這種從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方法,以及要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意識將會終生受益.最后將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話送給大家,“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世界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并祝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解決更多的困難,取得較大的進步.
感悟:德國藝術家拉辛說過:“上帝如果一只手拿著現成的真理,一只手拿著尋求真理的方法,我寧愿選擇尋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現成的真理.”該教師在教育上不僅關注本節(jié)課的知識教學,更注重物理學方法的教學,也更注重物理思想方法對人生的積極影響.這節(jié)課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確實寓意深刻.
案例5.一位參賽教師在上“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這節(jié)課時,通過教材上的4個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歸納猜想出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之后話峰一轉:通過這幾個實驗還不能就輕易下結論,該結論還需要進一步實驗驗證.然后通過大型電磁鐵內線圈的運動或變形、在地磁場中搖繩發(fā)電、展示手搖發(fā)電機等,進一步檢驗產生感應電流條件的正確性.
感悟: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體驗發(fā)現規(guī)律的較為完整的過程,提出的結論要經得住事實的檢驗,而且將課本中的“問題與練習”巧妙地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
案例6.一位參賽教師執(zhí)教“探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時,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進行小組研究的匯報展示,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分析得出產生感應電流初步的、不太確定的結論,緊接著教師再通過演示大勻強磁場內閉合線圈做多種運動來檢驗以上初步結論的正確性.為了彌補實驗方案的片面性,該教師又通過做面積、磁場都變化的實驗來進一步加以檢驗.在此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使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得出過程更加科學、合理.
感悟:這一點有點像研究性學習,這樣的教學能夠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有的參賽教師在學生已開始討論后,還再提出相關要求,筆者認為這已經是不合時宜了,一方面大部分學生聽不到;另一方面是聽到的學生聽不清.建議在放手讓學生活動前就把要求提清楚,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到學生中加強指導.
有的參賽教師在放手讓學生用條形磁鐵、線圈、電流表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簡單實驗時,才發(fā)現學生束手無策,仔細觀察后才發(fā)現學生手中沒有條形磁鐵,筆者認為賽課前應切實做好各方面充分的檢查,還可以安排陪同比賽的同事幫助做好上課前的檢查工作.
此外,有的參賽女教師穿硬底高跟鞋,走動過程中聲響較大,干擾和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筆者認為上課時不宜穿硬底鞋子.
有的參賽教師上的課是一節(jié)常態(tài)課,筆者認為缺少教學的創(chuàng)新內容,賽課不僅要體現出教學基本功,更要體現出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和其有效實施.
有的參賽教師執(zhí)教“探究感應電流產生條件”這節(jié)課時,在讓學生模擬法拉第實驗后,學生總結得出:當線圈中的電流發(fā)生變化時,線圈中才有電流.而且不少教師想要引導學生思考磁場變化引起感應電流.筆者認為,在此處對學生的總結歸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是教師過高估計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在此之前應復習“電流的磁效應”的知識,做好鋪墊工作,否則從教學過程上看還是有點浪費時間的.
有的參賽教師在上“圓周運動”這節(jié)課中,讓學生用透明膠帶模擬自行車大小齒輪之間的傳動關系,由于膠帶附著力太強,學生獨立地轉動操作時非常不順手,可操作性不強,結果匆忙收場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筆者認為,就是學生自主實驗也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