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君,廖建橋
(1.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2.華中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長期以來,人格特質(zhì)一直是國內(nèi)外學術領域的熱門話題,學者們紛紛從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剖析,這些人格特質(zhì)也確實為人類行為提供了廣泛的解釋,其中“大五”人格最具代表性,而且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然而近年來,有關“黑暗人格”和“社會厭惡性人格特質(zhì)”方面的研究逐漸興起,其中倍受關注的就是馬基雅維利主義。國外相關研究始于20個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形成了一套西方價值觀體系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理論。目前國內(nèi)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僅有的幾項研究也僅僅是從理論上進行思辨,缺乏系統(tǒng)的思考,特別是實證研究亟待提高。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馬基雅維利主義重新進行審視,希望能夠在學術領域引發(fā)更多的思考。
尼科·馬基雅維利(1469-1527),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認為國家的分裂和對立導致內(nèi)訌外侮連年不斷,只有建立一個強大的君主政權,才能實現(xiàn)國家的穩(wěn)定、統(tǒng)一和強盛,而君主應當擁有無限權力,這樣才能對付臣民的暴亂和外敵的入侵。最后,馬基雅維利坦率地指出,政治家可以采取一切可能的權宜之計去獲得并擴大國家實力,只要有利于達到目的,強暴狡詐和背信棄義都是可取的。他的這種“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觀點,以及其它有關權力的實踐,填補了歷史進程中相關政治理論和社會文化的空白,對現(xiàn)代政治思想和企業(yè)管理理論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然而,馬基雅維利也為此付出了極為高昂的聲譽代價,后續(xù)學者都將馬基雅維利的名字視為不道德行為、欺詐行為、隱蔽情緒和過度不道德的代名詞。
馬基雅維利主義,即個體利用他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行為傾向[1]。該術語包含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指任何適應性的社會行為,根據(jù)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總是偏愛成功操控他人行為的個體,這種不斷進化以適應社會互動的能力是不考慮互動是合作性的還是剝削性的;第二層涵義就是特指非合作的剝削性行為,其涵義源自管理和領導力的“黑暗面”。Christie和Geis(1970)通過早期的政治研究和權利的歷史觀點,特別是那些在《君主論》和《李維史論》中得到支持的觀點,闡釋了馬基雅維利主義領導者的主要特征:第一,缺乏人際關系中的情感;第二,缺乏對傳統(tǒng)道德的關注,對他人持功利性而不是道德觀點;第三,對他人持工具性而不是理性觀點;第四,關注事件的完成而不是長期目標[1]。
一般而言,我們將馬基雅維利主義分為高低兩類,這兩類個體在行為特征上存在哪些差異呢?歸納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行為特征
Christie和Geis是馬基雅維利主義研究的先驅(qū),他們通過對古代和當代政治文獻的回顧,發(fā)現(xiàn)了兩個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第一,人性在本質(zhì)上是軟弱的、易犯錯的;第二,如果人性是如此軟弱,那么理性人就應當利用情境使其個人所得最大化。他們選擇了《君主論》作為政治人格的結構基礎,最終開發(fā)出了具有20個題項的Mach-IV量表。Christie和Geis(1970)假定有關世界觀和人性本質(zhì)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是一個可測量的個體微分變量,并最早將馬基雅維利主義劃分為三個維度:維度一,人際關系的操控策略,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擅長使用直接的影響策略,如逢迎、欺騙、勸說、思想控制等;維度二,憤世嫉俗的人性觀,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對人性存在廣泛的負面觀點;維度三,漠視傳統(tǒng)道德,高、低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的道德信念存在本質(zhì)差異,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更加重視能力價值,而低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更加重視道德價值[1]。以往很多研究都試圖通過Mach-IV來探討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結構維度,但Mach-IV到底測量的是什么,國內(nèi)外學者對這些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Nelson和Gilbertson(1991)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結構在本質(zhì)上是一元的,這種單一維度假設從最初就一直延續(xù)著。然而,Mach-IV的漠視傳統(tǒng)道德維度只有兩個陳述題項,若干研究也都顯示該維度的內(nèi)部信度最低,因子載荷也最為復雜。
以往的Mach-IV 是基于認知結構進行測量,Aziz 和Meeks(1990)意識到Mach-IV 存在的不足,開發(fā)了一份基于行為評價的特殊人際情境量表——馬基雅維利主義行為量表(簡稱Mach-B)[2]。Mach-B由7個題項組成,每個題項都是對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的行為描述,回答者需要對主要特征行為進行評價。最近有研究通過因子分析得到Mach-B 的單維結構,而且量表的整體信度和效度都較為可靠,但似乎還應當收集更多的數(shù)據(jù)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來檢測它在各種情境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隨著Mach-IV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廣泛使用,學者們也逐漸發(fā)現(xiàn)該量表的若干缺陷。鑒于此,Dahling等人(2008)開發(fā)了新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量表(簡稱MPS),他們將馬基雅維利主義視為一種概念化的傾向,并劃分為四個維度:維度一,對他人不信任,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對他人普遍存有負面觀點,他們非常明確地尋求操控情境,而且對別人的感知也是如此;維度二,超道德操控,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漠視道德標準,并且認可損人利己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并不是不道德的,他們的價值觀已經(jīng)超出了道德范疇;維度三,控制欲,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對外部情境的感知與他人行為積極相關,他們將別人都視為威脅,因此希望能夠有效地支配人際情境;維度四,地位欲,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傾向?qū)⑹虑榭醋魇峭獠靠刂频?,因而更容易被外部目標所推動,而不是個人發(fā)展或自愛這些內(nèi)部目標,所以他們更加傾向通過外部目標來衡量成功[3]。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某類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在各種情境下確實比另一類人要高,也就是說馬基雅維利主義存在個體差異,個體和情景多種因素可能對馬基雅維利主義產(chǎn)生影響,下面我們將從性別、年齡、出生次序、專業(yè)選擇和社會文化等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以往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個體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存在性別差異。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和女性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程度大致相當,但女性的平均值略低[1]。然而,Hunt 和Chonko(1984)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相反的結果,女性營銷人員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高于男性營銷人員,這個結果隨后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4]?,F(xiàn)代社會是以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獲得更多競爭優(yōu)勢的方式來構建的??紤]到自20世紀延續(xù)至今的女權運動,以及大量婦女加入到勞動大軍,上一代女性的觀念和行為毫無疑問會影響到下一代女性。隨著時代的變遷,通過自然選擇或個人變化,女性在馬基雅維利主義上表現(xiàn)得更像男性,甚至高于男性。
關于年齡與馬基雅維利主義之間的關系,學術界普遍認為年輕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高于年長者。Pratt 等人(1983)認為年輕人可能在道德判斷上缺乏傾向性和穩(wěn)定性,而年長者傾向與組織在道德思想上保持一致,他們比年輕人更擅長哲學反思。這種年齡與馬基雅維利主義之間的負相關可能是“代溝”所引起的,新一代年輕人被社會化的具有更高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而年長者較低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反映了成年人成熟后的普適價值取向。另外,Wilson等人(1996)對上述結論進行了一定拓展,他們認為在青春期后期之前馬基雅維利主義隨著年齡增大而上升,在青春期后期之后馬基雅維利主義隨著年齡增大而下降[5]。
Marks 和Lindsay(1966)認為,家庭中最后出生的子女在成年之后與第一個子女或者中間出生的子女往往在性格和行為上存在差異,因此出生次序?qū)︸R基雅維利主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6]。第一個出生的子女往往是個完美主義者,嚴肅可靠、富有責任心、組織紀律性強;中間出生的子女往往較為獨立、善于調(diào)解人際關系、朋友多、極度忠誠、喜歡標新立異;最后出生的子女往往富有魅力、愛炫耀、樂于與人打交道、早熟、具有一定操控性,是天生的銷售人員。Ricks和Fraedrich(1999)證實了出生次序與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具有顯著相關性,出生次序越靠后馬基雅維利主義越高,家庭中最后出生的子女常常是最具抱負的,也是最可能獲得事業(yè)成功的,同時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可能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7]。
Wertheim等人(1978)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大學生專業(yè)選擇相關聯(lián),商科和法律專業(yè)學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普遍高于社會學和人類學專業(yè)的學生[8]。Chriatie 和Geis(1970)對醫(yī)學院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病學專業(yè)學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最高,外科學專業(yè)學生最低[1]。Abramson(1973)的研究發(fā)現(xiàn),輔導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高于教育心理學和試驗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商科、法律、精神病學和輔導心理學等應用型專業(yè)都需要學生更積極地與他人面對面交流,因此掌握一些操控或侵略技巧可能是必要的,這可能會進一步強化個體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
Ali 和Al-Shakis(1985)通過跨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沙特阿拉伯管理人員相對美國管理人員表現(xiàn)出相當?shù)统潭鹊鸟R基雅維利主義。由于沙特阿拉伯在信仰和道德上受到伊斯蘭教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而馬基雅維利主義思想與宗教教義和倫理準則在邏輯上是不相協(xié)調(diào)的,因此沙特阿拉伯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較低。Rawwas等人(2005)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土耳其人比美國人對不道德行為更為敏感,并且土耳其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相對較低[9]。由于不同國家在經(jīng)濟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信仰上存在差異,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馬基雅維利主義。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影響效果展開了豐富而細致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作績效、組織公民行為、反生產(chǎn)行為、工作滿意度和職業(yè)發(fā)展等五個方面。
早期的相關研究都非常熱衷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Ricks和Fraefrich(1999)通過對25個公司225份樣本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對銷售業(yè)績具有顯著影響,那些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人將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特定情況下馬基雅維利主義還有利于長期銷售業(yè)績[7]。另外,也有不少研究嘗試探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關系的外部邊界條件。Dahling等人(2008)指出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不容易相信他人,因此需要時間來適應組織文化,他們發(fā)現(xiàn)任期對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關系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較長的任期可以提升馬基雅維利主義者的工作績效[3]。工作情境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績效關系的重要調(diào)節(jié)變量,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事實上可能更加復雜。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漠視傳統(tǒng)道德,諸如利他主義、謙虛、公民道德、善意等行為對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往往是沒有吸引力的。盡管組織公民行為得到組織的認同,但一般情況下得不到正式獎勵,因此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不太可能自發(fā)實施組織公民行為。Wolfson(1981)的研究證實,當在意外情境中,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不太可能向他人提供幫助行為,特別是當他們身處馬基雅維利主義群體中時,這種影響就可能被大大增強,這也可能是由于彼此的不信任促進了這種影響。Liu(2008)通過對臺灣北部四所大學325個全職夜班學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與知識共享意愿顯著負相關[10]。
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更關注于私人利益,傾向于采取機會主義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自愿從事反生產(chǎn)行為。Granitz(2003)發(fā)現(xiàn)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對各種形式的偷竊、欺詐和說謊行為具有更高的容忍度。Tang等人(2008)通過對商科和心理學專業(yè)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與資源濫用、未挺身舉報、偷竊、腐敗、欺詐等不道德行為顯著正相關。Mudrack(1993)檢驗了10 種不道德的職場行為,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行為與馬基雅維利主義在內(nèi)部一致性上保持著清晰的聯(lián)系。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通常在操控他人行為的情境中更可能獲得優(yōu)勢,他們蔑視傳統(tǒng)道德,參與反生產(chǎn)行為的可能性更大,特別是在考慮到理性自我收益時更為明顯。
現(xiàn)有的絕大多數(shù)研究都表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滿意度負相關,這個結論在多種樣本的測試中反復得到了支持。Hunt 和Chonko(1984)對美國營銷協(xié)會1076 名成員的研究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與總體滿意度、信息滿意度、離職滿意度、多樣性滿意度、薪酬滿意度、普遍滿意度、職業(yè)滿意度都顯著負相關,而且還意外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對滿意度的影響超過了收入對滿意度的影響[11]。由于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時刻處在壓力情境下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此在廣泛的情境中經(jīng)常對他們的工作感到不滿意。再則,由于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漠視道德,期望對他人進行更多控制,最后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滿意現(xiàn)在的職位,因此工作滿意度較低。
對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職業(yè)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現(xiàn)有研究眾說紛紜,有的甚至結論相悖。Karkoulian 等人(2009)對黎巴嫩零售公司170 名員工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馬基雅維利主義有利于個人職業(yè)發(fā)展,低馬基雅維利主義阻礙個人職業(yè)發(fā)展,馬基雅維利主義與職業(yè)目標和職業(yè)路徑顯著正相關,個體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越高,職業(yè)目標就越明確,職業(yè)路徑就越清晰。然而,Siu和Tam(1995)也發(fā)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與工作職位顯著負相關,這就意味著馬基雅維利主義作為一種人格特質(zhì),可能并不能有助于個體在組織階梯中晉升,高層管理者的職業(yè)發(fā)展可能是因為他們擁有其他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能力,而不是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12]。
為了對人格特質(zhì)有全面認識,我們認為不僅要對人格特質(zhì)的有效性予以關注,還要加強“黑暗人格”方面的研究,馬基雅維利主義就屬于其中之一。通過對國內(nèi)外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梳理,我們認為今后研究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現(xiàn)有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結構都是基于西方價值觀體系下構建的,因此在普適性上存在一些問題。再則,現(xiàn)有量表在使用過程中都呈現(xiàn)出一定缺陷,如Mach-IV存在信度不穩(wěn)定、維度不一致、缺乏可選擇題項等問題[3]。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就折射出馬基雅維利主義思想的萌芽,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本土化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與西方價值觀體系下的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定然存在差異。因此,加強馬基雅維利主義本土化研究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其中本土化量表開發(fā)既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
以往馬基雅維利主義帶有譴責涵義,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常常被視為組織中的“壞蘋果”[13]。然而馬基雅維利主義也可能展現(xiàn)出好的一面,高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在緊迫的、無組織的、面對面的競爭情境中可以更有效的活動,他們通常較少涉及個人情感,而是以“冷靜理智的眼光”即興發(fā)揮,這對組織或個人可能都是有利的。目前有關馬基雅維利主義正面效應的研究還非常有限,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辨,缺乏系統(tǒng)分析,特別是如何引導馬基雅維利主義個體的善意,這需要后續(xù)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社會目前正處于政治經(jīng)濟改革的風尖浪口,社會變革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產(chǎn)生了極為深邃的影響。功利主義的盛行,為馬基雅維利主義思潮推波助瀾,使中國人原本樸素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發(fā)生了改變。馬基雅維利主義人格在其中到底扮演著什么角色,是不是有蔓延的趨勢,社會環(huán)境與個性交互效應的影響如何,這些都有待后續(xù)研究解答。
[1]Christie R,Geis F. Studies in Machiavellianism[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0.
[2]Aziz A,Meeks J.A New Scale for Measuring Machiavellianism[Z]. Unpublished paper,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College of Charleston,Charleston,SC,1990.
[3]Dahling J J,Whitaker B G,Levy P E.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Machiavellianism Scale[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2):219-257.
[4]Hunt S D,Chonko L B. Marketing and Machiavellianism[J].Journal of Marketing,1984,48(3):30-42.
[5]Wilson D S,Near D,Miller R 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chiavellians as a Mix of Cooperative and Exploitative Strategies[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1998,19(3):203-212.
[6]Marks E,Lindsay C A. Machiavellian Attitudes: Some Measurement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s[J]. Sociometry,29(3):228-236.
[7]Ricks J,F(xiàn)raedrich J.The Paradox of Machiavellianism:Machiavellianism may Make for Productive Sales but Poor Management Review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9,20(3):197-205.
[8]Wertheim E G,Widon C S,Wortzel L H.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ale and Female Professional Career Choice Correlat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8,63(2):234-242.
[9]Rawwas M Y A,Swaidan Z,Oyman M. Consumer Ethic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he Ethical Beliefs of Turkish and American consumer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57(2):183-195.
[10]Liu C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hiavellianism and Knowledge-sharing Willing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Psychology,2008,22(3):233-240.
[11]Hunt S D,Chonko L B. Marketing and Machiavellianism[J].Journal of Marketing,1984,48(3):30-42.
[12]Siu W S,Tam K C.Machiavellianism and Chinese bank execu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1995,13(2):15-23.
[13]Trevi?o L K,Brown M E.Managing to be Ethical:Debunking Five Business Ethics Myth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4,18(2):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