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徵,劉鵬宇,余紅偉,李 瑜,王源升
(1.海軍工程大學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系,湖北省武漢市 430033;2.海軍工程大學訓練部,湖北省武漢市 430033;3.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省成都市 610065)
高吸油樹脂是由親油性單體制得的低交聯(lián)度新型功能高聚物,具有三維網(wǎng)狀結構。高吸油樹脂較傳統(tǒng)吸油材料具有吸油速率快、保油能力強、耐寒性和耐熱性好、不易老化等優(yōu)點。高吸油樹脂主要用于解決海上航運造成的大規(guī)模油污泄露[1]。
國內外對吸油樹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2]。尹國強等[3]采用懸浮聚合法制備了低交聯(lián)度的丙烯酸酯類吸油樹脂。重點研究了樹脂的網(wǎng)絡結構對吸油性能的影響,并探討了影響網(wǎng)絡結構形成的諸因素。單國榮等[4]也采用懸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樹脂。周群貴等[5]采用微乳聚合法和熱引發(fā)技術,以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為單體,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為交聯(lián)劑,合成了高吸油樹脂,并考察了各個工藝因素對樹脂性能的影響,從而找出了熱引發(fā)合成高吸油樹脂的最佳工藝條件。本工作綜述了吸油樹脂的聚合方法、緩釋行為、致孔技術以及脫油和再生性能等的研究進展,并展望了吸油樹脂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懸浮聚合法是先將引發(fā)劑、交聯(lián)劑和單體混合溶解,再將分散劑和水溶解后,升溫到80 ℃,在一定攪拌速率下,加入溶有引發(fā)劑、交聯(lián)劑的單體混合物進行聚合制備吸油樹脂。高錦章等[6]沒有采用引發(fā)劑,而是采用輝光放電電解等離子體引發(fā)制備了吸油樹脂。胡婷等[7]以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為單體,二乙烯基苯為化學交聯(lián)劑,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備吸油樹脂。王樹雷等[8]首先向反應器中加入聚合單體混合物、水、乳化劑以及引發(fā)劑,快速攪拌形成穩(wěn)定乳液,在攪拌下,對反應體系加熱升溫進行乳液聚合得到吸油樹脂。郭三維等[9]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為單體,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為交聯(lián)劑,過硫酸鉀為引發(fā)劑,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樹脂。
吸油樹脂的吸油速率是其吸油性能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采用致孔技術可以提高樹脂的吸油速率。高吸油樹脂微孔結構形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交聯(lián)共聚合直接致孔;二是溶劑致孔。
交聯(lián)共聚合致孔主要是采用交聯(lián)劑,可以選用雙烯類單體二乙烯基苯和甲基丙烯酸酯類單體構成單烯-雙烯共聚合體系。楊杰等[10]的研究表明,采用單烯-雙烯共聚合體系,先形成一種表面和內部都帶有懸掛雙鍵的微凝膠,而后微凝膠間和內部的單體繼續(xù)反應,形成交聯(lián)度很高的分子結構。由于溶膠和凝膠共存,反應結束,洗滌并減壓干燥后除去溶膠和未反應單體,于是樹脂內部形成微孔結構。其他(如官能團、輻射)交聯(lián)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目前,溶劑致孔是多孔吸油樹脂的主要研究內容[11]。該方法是在共聚單體中加入惰性有機溶劑或線形聚合物(稱為致孔劑),聚合結束后再把致孔劑提取出來,從而得到多孔性的共聚物。致孔劑按其性質可分為良溶劑致孔劑(能與單體混溶,并能溶脹共聚物)、非良溶劑致孔劑(能與單體混溶,但不能溶脹共聚物)和混合致孔劑(由良溶劑和非良溶劑按比例混合)。多孔共聚物的孔結構(包括比表面積、孔徑、孔體積)由所用致孔劑的種類和比例來調節(jié)[10]。黃軍左等[12]以乙酸乙酯為致孔劑,采用懸浮聚合法合成了多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樹脂,提高了吸油速率。郭園[13]也采用乙酸乙酯作致孔劑且為單體質量的50%時,所制吸油樹脂吸油量最大。藺海蘭等[14]采用三氯甲烷作致孔劑,用量為單體質量的10%時,制備的吸油樹脂吸油量最大。鐘冬暉等[15]分別選取乙酸乙酯、丁酮和異戊醇三種致孔劑,研究了不同種類和用量對樹脂吸油性能的影響。
吸油樹脂具有吸油量大、釋放時間長的特點,可以用作空氣清新劑、誘魚劑等的新型緩釋材料載體的基材[16]。因此,研究吸油樹脂的緩釋性能十分必要。
吸油樹脂的緩釋過程可以表示為油分子借濃度梯度和交聯(lián)網(wǎng)絡回縮力,克服分子間力和擴散阻力而擴散出樹脂粒子。油分子的釋放過程就是油分子的擴散過程,符合CaseⅠ擴散過程[17]。
緩釋行為可用緩釋保油率(Ka)[18]表征。將吸油達飽和后的吸油材料于室溫下放在通風櫥中,定時稱取其質量,按式(1)計算樹脂的Ka。
[13]尤爾根·哈貝馬斯:《合法性危機》,劉北成、曹衛(wèi)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頁。
式中:W0,W1,W2分別為吸油樹脂吸油前、吸油飽和后、室溫自然放置一定時間后的質量,g。
黃岐善等[19]研究了引發(fā)劑、交聯(lián)劑用量及溶劑溶解度參數(shù)對樹脂緩釋行為的影響,提出描述高吸油樹脂作為緩釋材料基材的緩釋速率方程[見式(2)]。
式中:Q為樹脂飽和吸油率;t為緩釋時間;k為相當于衡量緩釋過程中推動力和阻力的參數(shù);A是t為零時, 即樹脂飽和溶脹時物性所決定的參數(shù)。同時,指出了交聯(lián)度和溶劑溶解度參數(shù)是影響吸油樹脂緩釋性能的根本因素。
王儀鳳[20]研究了交聯(lián)劑用量對吸油樹脂緩釋速率的影響。研究認為:交聯(lián)劑用量太少,樹脂不能形成有效的三維網(wǎng)狀結構,油分子比較容易克服分子間力和擴散阻力而逸出,油的釋放速率較快;交聯(lián)劑用量增大,樹脂中形成三維網(wǎng)狀結構進一步完善,樹脂對油的維持能力增強、釋放速率減慢;但交聯(lián)劑用量過大,樹脂吸油后形成的凝膠韌性非常差,導致吸油后樹脂中微孔結構破裂,而破裂的微孔對侵入其內部的油分子的維持能力太差,導致對油的釋放速率增大。
油的溶解度參數(shù)和油分子大小[19-20]對吸油樹脂緩釋性能有影響,溶劑分子與樹脂結構單元間的溶劑化作用力也會影響樹脂緩釋性能,如果溶劑分子與樹脂結構單元間作用力較大, 樹脂失重就會較為緩慢。此外,油的釋放速率與被吸收油分子的擴散能力有關,油分子越小,油擴散能力越強,油分子越大,擴散能力越差。
對吸油后的樹脂進行再生處理,不僅可以回收所吸收油品,避免二次污染,而且樹脂可重復利用,降低成本。國外對吸油樹脂的再生報道比較多。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對此進行研究,Richard等[21-22]主要采用溶劑置換法和表面活性劑分離使樹脂再生。國內只有少數(shù)研究單位對該項工作進行了研究。馬俊濤等[23]對吸油后的樹脂進行回收和重復吸油實驗,結果表明,回收后的樹脂重新用于吸油時,其吸油率降低很多,他們認為吸油和干燥過程中破壞了樹脂內部的交聯(lián)結構,再吸油時可溶部分增加,使吸油率降低。王強等[24]采用乙醇蒸餾的方法進行再生,取得了一定的脫附效果。
4.1.1 加水蒸餾法
4.1.2 溶劑萃取法
選擇極性相似的溶劑,將一定量的溶劑和吸油后的樹脂加入三口燒瓶中,在一定攪拌速率下進行置換,過濾得到樹脂和油與溶劑的混合溶液,然后在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水,使油和溶劑分層,通過萃取分離回收得到油。將置換后的樹脂在60 ℃下真空干燥,得到回收樹脂。
4.1.3 表面活性劑法
配置一定濃度的表面活性劑溶液,對吸油后的樹脂進行超聲波清洗,然后過濾,同時清洗樹脂上殘留的表面活性劑,將樹脂置于60 ℃下真空干燥,即可得到回收樹脂。
吸油樹脂的脫油過程是其吸油過程的逆過程,其脫油過程就是溶劑分子借濃度梯度和交聯(lián)網(wǎng)絡的彈性回縮力,克服分子間力和各種擴散阻力擴散出來的過程,也就是小分子從大分子網(wǎng)絡中擴散出來的過程。描述這種擴散行為的是著名的Fikcina[26]擴散定律。
吸油樹脂的再生性能主要用樹脂的回收率(R)和脫油率(L)進行表征,并分別按式(3)和式(4)計算。
式中: W3為樹脂脫油后的質量,g。
式中: m1,m0分別為樹脂分離出油的質量和達到飽和時吸收的油的質量,g。
吸油樹脂的研究尚處于實驗配方和工藝條件對吸油性能影響階段,對吸油機理、緩釋行為和回收再生性能等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其研究的領域和發(fā)展空間較大。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a)理論研究方面。目前對樹脂微觀結構與其吸油性能關系的研究尚未深入(如聚合方法的影響)。在此方面進行探討,可為開發(fā)新型吸油材料提供理論基礎,從而提高樹脂的吸油性能。
b)在提高樹脂吸油率和吸油速率等性能的改進上可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如引入致孔技術),所以如何提高現(xiàn)有吸油樹脂的吸油倍率和吸油速率是一個有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c)吸油樹脂的回收等后處理問題。如果可以將吸收樹脂回收,勢必會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增大吸油樹脂的使用效能。因此,研究吸油樹脂的回收等后處理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1] 蔣躍進. 國家和地方油污應急計劃制定芻議[J]. 環(huán)境保護,2000(6):8-10.
[2] 魏徵,王源升,余紅偉. 高吸油性樹脂的研究進展[J]. 材料開發(fā)與應用,2010,25(6):77-80.
[3] 尹國強,崔英德,廖列文,等. 高吸油性樹脂的網(wǎng)絡結構與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3,19(6):149-152.
[4] 單國榮,徐萍英,翁志學,等. 單一化學交聯(lián)與物理-化學復合交聯(lián)高吸油樹脂的比較[J]. 高分子學報,2003(1):52-55.
[5] 周群貴,戴云信,劉建強,等. 微乳聚合制備高吸油性樹脂[J].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2):101-106.
[6] 高錦章,劉宏偉,李巖,等.輝光放電電解等離子體引發(fā)制備聚(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高吸油樹脂及其性能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2):59-63.
[7] 胡婷,姚曉.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乳液型吸油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2010,38(10):107-109.
[8] 王樹雷,曹文杰,薛艷,等.一種高吸油樹脂的制備方法:中國, 101914180A[P]. 2010-12-15.
[9] 郭三維,姜鐵坤,林希,等.乳液聚合法合成納米吸油樹脂及其性能[J].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1,32(11):77-80.
[10] 楊杰,舒武炳. 聚合物致孔劑及在多孔高吸油樹脂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化工,2008,28 (12):28-32.
[11] 黃軍左,鄭秋霞,蘇劍. 交聯(lián)劑和致孔劑對丙烯酸酯系吸油樹脂性能的影響[J]. 化學與生物工程,2007,24(8):63-65.
[12] 黃軍左,史博,高建平,等. 多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樹脂的合成研究[J]. 中國材料進展,2010,29(3):39-43.
[13] 郭園. 高吸油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14] 藺海蘭,廖建和,廖雙東,等. 丙烯酸系共聚物高吸油性樹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彈性體,2006,16(5):34-39.
[15] 鐘冬暉,高建平,王有德. 致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樹脂的合成研究[J].河北化工,2008,31(6):6-8.
[16] 王強,曹愛麗,王蘋,等. 遇油膨脹橡膠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3,19 (2):206-212.
[17] Jr T Alerey, Gurnee E F, Lloyd W G.Diffusion in glassy polymers[J].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C: Polymer Symposia,1966, 12(1):249-261.
[18] 吳宇雄,周盡花,劉洋,等. 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樹脂的合成及性能[J]. 精細石油化工,2009,26 (1):41-44.
[19] 黃岐善,翁志學,黃志明,等. 高吸油樹脂緩釋動力學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2,18 (1):79-82.
[20] 王儀鳳. 聚甲基丙烯酸十八脂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 天津:天津工業(yè)大學,2007.
[21] Richard Middlet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ving oil from oil-absorbent material: EP, 5538646[P].1996-03-05.
[22] Golding Gordon 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oil:US,4366067[P]. 1982-10-28.
[23] 馬俊濤,冉千平,黃榮華. 高吸油性樹脂PASE的合成與性能評價[J]. 化工新型材料,2000,28(10):31-34.
[24] 王強,曹愛麗. 高吸油性合成樹脂: 中國,1095727A[P].1993-11-30.
[25] 葉先郵. 丙烯酸短鏈酯高吸油性樹脂的合成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04.
[26] 趙霞. 填充型化學-物理復合交聯(lián)高吸油樹脂的合成與吸放油性能[D]. 杭州:浙江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