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母語”挪移:中國記憶的祛魅:海外英、法語作家“中國語境”的省思

        2013-11-16 19:18:11周冰心
        華文文學 2013年1期

        周冰心

        在海外華裔作家里,一群早已脫離“母語”寫作的“中國作家”越來越具有反省意識,他(她)們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自覺的將“中國語境”用法語及英語等西方強勢語言寫成,敘述的卻是地道的“中國故事”。哈金就是在西方英語世界近年來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還有已進入主流英語文學視野的湯亭亭、譚恩美等,她們敘寫的雖也是“中國語境”,但因她們多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中國移民,早已對中國沒有親身經(jīng)驗,大多是臆想和想象中國,她們小說里的中國意象也被“東方主義”化,本論文意在研究有中國大陸親歷經(jīng)驗,移居海外后又敘寫“中國語境”的作家,湯、譚顯然不在此列。對英語文學形成影響的還有大陸的張戎、鄭念,這兩位不同時期出現(xiàn)的中國女性生活在英國和美國,其中鄭念以84歲(1915~2009)高壽仙逝美國,雖然她們在西方引起關(guān)注的文本都將目光瞄準“中國文革”,但她們之間的差異性顯而易見,她們的出生、成長背景大相徑庭,她們的“中國記憶”是非虛構(gòu)文學,敘述給西方讀者聽的,是她們在中國的幾代親身經(jīng)歷,而不是虛構(gòu)性文本。法語文學里有程抱一、戴思杰、山颯、高行?。ǜ哂猩贁?shù)幾個話劇劇本是用法語寫成)等作家,他們的語境特征還是“中國記憶”,雖然,記憶是用法語來記述的。本論文將探討上述作家英、法語營構(gòu)的“中國語境”小說對故土普遍經(jīng)驗的反思。

        2000年,法國伽利瑪出版社(Gallimard)出版了一部用法語寫成的叫《Balzac et la Petite Tailleuse Chinose》(《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的長篇小說,這部描寫典型“中國語境”(上山下鄉(xiāng)、知青生活)的小說在西方暢銷一時,已譯介到二十多個國家,并先后兩次獲得法國文學大獎,此前作者戴思杰卻鮮為人知。

        戴思杰1954年生于中國西南四川成都,那里至今仍然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同那個年齡段的許多同齡人一樣,他經(jīng)歷著中國當代史上所有的苦難和荒誕,在文革中(1971~1974)有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經(jīng)歷,恢復高考后上大學,八十年代留洋風刮起時加入洋插隊……

        2003年,戴思杰出版《釋夢人》(Lecamplexe de di)(又譯《狄的情結(jié)》),當年 10月,戴思杰憑借小說《釋夢人》一舉奪得法國文壇最有影響的費米娜獎,此前程抱一的《天一言》也曾獲得此獎。在這部引起法語世界轟動的作品里,戴思杰嘗試將西方黑色幽默和心理分析滲透在小說敘事中,雖稍嫌僵硬,但插科打諢的敘事趣味倒也為之彌補缺失?!夺寜羧恕分砸鹞鞣教貏e是法國轟動,除了主人公偏執(zhí)狂般的理想對現(xiàn)世投射的騎士行徑,令人忍俊不禁的遭際,還有行文的幽默和詼諧語言外,依然還是《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里擁有的所有敘事元素:法國浪漫性、思想優(yōu)越性、主義先進性、強勢俯瞰性、文化拯救性等,讓先進遭遇落后,讓理性遭遇愚昧,讓開放遭遇封閉,讓純真遭遇變態(tài),讓堅守遭遇淪喪……,“法國性”特征在《釋夢人》里俯拾皆是,有時已經(jīng)演變成令人生厭的文化夸耀。與上部小說巴爾扎克在遙遠的法國俯瞰中國、拯救中國相比,這次變成了讓弗洛伊德、堂·吉訶德騎士般閃現(xiàn)中國,達致映射現(xiàn)世中國的種種亂象。

        在《釋夢人》里,還有更多的法國文化、思想名人參與揶揄現(xiàn)世中國(東方),法國作家、思想家還是拯救者,而中國(東方)是由千奇百怪、不可理喻的畸形、怪異欲望(追逐處女情結(jié))組成的。在《釋夢人》行文特色上,《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的浪漫主義情懷完全沒有了,變成了詼諧與幽默的現(xiàn)世諷喻,堂·吉訶德(心理學家老莫)以風車為赫赫魔陣(荒唐地尋找最后一個處女)的“騎士之旅”,在“延遲懷疑”里慢慢咀嚼中國消費社會里的苦澀和荒誕。

        《釋夢人》講述了一個在法國學習十一年心理學的老莫,在回到中國處處陷入窘境和遇到種種荒唐現(xiàn)實,一連串故事在小說里是那樣的令人噴飯和發(fā)人深省,讓秉承法國心理解析理性文化的老莫游走于“后現(xiàn)代”中國,使碰觸到的種種窘迫成為東西方文化對壘的可笑映像,加以“騎士般”展現(xiàn)和嘲弄。在《釋夢人》里,戴思杰以喜劇的形式把這種荒誕感成功地表現(xiàn)出來。

        小說里男主人公老莫是個四十歲的中國人,是弗洛伊德的忠實信徒,對析夢具有濃厚的興趣。在法國學習十一年之后,他帶著心理分析理論于2000年回到了中國:

        “內(nèi)褲暗兜中的美元,還有上衣內(nèi)兜里的法國居留證。”

        作者很為老莫的這些“法國性”而自豪,在小說敘事里反復提及。被反復提及的還有“法語”和法國術(shù)語、民諺、物質(zhì)產(chǎn)品等。

        這位衣錦還鄉(xiāng)的“海歸”,知識淵博,頭上閃耀著令眾人仰慕的學術(shù)絢麗光環(huán)。本來他可以過上舒服的理想生活,但不幸的是,他的未婚妻,那個高深莫測、神神秘秘的未婚妻,因拍攝裸體照而身陷囹圄。為了救出獄中的未婚妻,他巧妙地運用心理分析法,成功醫(yī)治了一名患神經(jīng)官能癥的法官。起初,他打算以賄賂的方式打通一個名叫“狄”的法官,但是狄十分好色,對小恩小惠根本不屑一顧,他所需要的是一個處女,一個從未受到玷污的純情姑娘。于是,老莫就踏上了尋找“處女之旅”,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在中國,根本就沒有“處女”,連火車上邂逅的面目淳樸的十余歲褓姆都已經(jīng)不再是處女,不但不是處女,而且還是一個娼妓兼小偷,用慣偷伎倆偷走了老莫的旅行包。

        在這部小說中,對處女的渴望成了狄法官揮之不去的“情結(jié)”,與其說是一種變態(tài)的舉動,不如說是對這個社會的疾病“隱喻”式的諷刺。從小說敘事內(nèi)容穿插來看,“狄的情結(jié)”是一種從弗洛伊德學說派生出來的“處女情結(jié)”。作為離開中國十余年的中國人,實際上已經(jīng)辨認不出“消費社會途中”的中國的怪異形狀,戴思杰在自己/老莫之間互為置換,以“性”的想象翅膀為敘事外化,借以觀照“中國的墮落”的實跡,并產(chǎn)生深深的隱憂,這就是小說的主核。

        在《釋夢人》中,戴思杰用詼諧的筆調(diào)和自我嘲弄的敘述口吻,顯示了他領(lǐng)悟中法文化差異,但又可以互為置換的異乎尋常的高超寫作水準。但他對離奇故事的高蹈想象,時常在馳騁的過程中卻又迷失方向,使之溢出主題的邊界,但另一方面,一種絕對神奇的多邊敘述魅力始終在跳躍。小說里,戴思杰讓老莫通過開設(shè)心理學診所去巡弋中國的種種尷尬現(xiàn)狀,對各種人群的離奇夢作出解析。在行醫(yī)的過程中,他親眼看到了處在大轉(zhuǎn)型后期中國社會的種種丑態(tài)、弊端,發(fā)現(xiàn)這個現(xiàn)實世界比夢境遠遠要荒誕和丑陋。老莫雖然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但十年的留法生活使他對中國產(chǎn)生了疏離感、陌生感。為了救出自己的未婚妻,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經(jīng)歷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波折和坎坷。但是他沒有頹唐和悲傷,更沒有失望,他對未來仍然充滿信心,因為他希望在變化中的中國能夠?qū)せ厥湃サ募冋娉鯌佟@夏坏珜矍槌錆M天真幻象,還幻想著在中國傳播他在法國學來的弗洛伊德學說,在中國“大分裂”、“大轉(zhuǎn)型”的“消費化”文化背景下,老莫的幻想行為當然只能是堂·吉訶德式的不切實際。

        戴思杰對弗洛伊德情有獨鐘。在法國期間,他閱讀過弗洛伊德這位精神分析大師的許多作品。在《釋夢人》中,他暢游于精神分析法之中,把性分析與中國的俗世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他追求的是西方文學與東方意識的碰撞,是極端個性化的西方心理分析與極端集體化的中國文化摩擦。在談到“狄的情結(jié)”的創(chuàng)作目的時,戴思杰曾說:“中國正處于一段引人注目的時期……我認為所有的中國人都有對目前中國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贝魉冀芟胍磉_的,是沒有純真、正義、信仰、真理,向下淪陷的中國,在“尋找處女”的荒唐游戲中凸現(xiàn)著、沉淪著一個“中國道德黑洞”。

        狄法官是一股邪惡力量的外化再現(xiàn),他有餓鬼——嗜血——變態(tài)的全部特征,他甚至喜歡吃“血凍”,要享用“處女”:“以滿足他那餓鬼一般的饕餮食欲?!?、“他做的事情,是懲罰他人。每天晚上,當他回到家中,想到他又消滅了幾條生命,粉碎了幾個家庭,他感覺自己又年輕了許多,他的步子就變得穩(wěn)當多了?!彼潜姸嘈皭夯糜暗膮R總,是墮落中國的中樞和導引,小說敘事很明顯地確認了這一點。最后,他能否享用到老莫苦苦尋覓的“處女”已不顯重要,因為他本身就是木乃伊式的以折磨人為職業(yè)的活死人,沒有正常男人的一絲“陽物生氣”。雖然老莫還在魔癥般地尋找“處女幽靈”進獻,以至于小說結(jié)尾,老莫還在說:“你是處女嗎?”這樣別有意味的話?!夺寜羧恕肥且徊侩[而不發(fā)的面向中國丑陋現(xiàn)實和批判現(xiàn)世的小說,它用荒誕外表裹挾起真誠的“感時憂國”之心。雖然,它在迎合西方強勢文化上有些過于熱衷,并刻意為之,但仍不失為一部不錯的小說。從《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的“拯救、改造”主題到《釋夢人》的“尋找純真”,戴思杰的敘寫主題在日趨全球化,但也流于表象化迷惑,對本質(zhì)意義還稍缺質(zhì)問勇氣。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英文文學界,有兩本有關(guān)“中國語境”的英文書在西方世界暢銷不衰,時至今日依然如此,這兩本書現(xiàn)今已是英、美著名大學文學專業(yè)的必讀書,與莎士比亞、福樓拜等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開在同一張書單上,這是來自大陸的兩個中國女人鄭念(Nien Cheng)、張戎(Jung Chang)一前一后出版的《上海生與死》(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1987年)、《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Wild Swans:Three Daughters of China)(1991 年),后者出版后被翻譯成三十余種文字,行銷一千二百萬冊以上的天文數(shù)字,在西方世界引起強大影響力?!渡虾Ic死》也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出版,亦曾在《時代》雜志發(fā)表摘要及評論,震蕩歐美學界,這兩本書都被視為了解中國“文革”的必修課。兩本書都是英國老牌出版社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

        鄭念與張戎來自于兩個完全不同背景的家庭,鄭念1915年出生于北平的崇尚西學的知識分子家庭,早年留學英國,1949年后留在上海工作,文革身陷囹圄達六年半之久,唯一的女兒也受牽連致死,1980年離開上海前往美國,直至2009年11月2日她在美國華盛頓去世再未回到中國。而張戎則與鄭念生活經(jīng)歷大相徑庭,她1952年出生于高干家庭,其父曾是四川省高級干部,她也長期享受高干子女待遇,文革中其父遭沖擊致瘋而死,高干待遇也隨之中斷,1978年后,她離開中國前往英國公費留學。

        了解這兩人的文化背景極其重要,因為她們都不是寫作“虛構(gòu)文學”的作家,她們都無法走出“小我”家族的陰影而達致民族“大我”的反思,但意義在于,她們提供了一個個遭摧殘的生命標本和大時代下各類中國人的受難縮圖文本,這就夠了。正如張戎所說:“書里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人的描述都是真實的,出版十幾年以來,沒有一個書中寫到的人提出疑義?!焙翢o疑問,這兩部書并非小說,但卻有小說具有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所有元素,前者回憶自己堅持西方人道主義、法治信仰觀念在癲狂中國的崩潰過程,雖然她本身是渺小的,但靠一種有宗教感支撐的人權(quán)立場活下去,宗教感使鄭念有足夠的道德勇氣,不顧利害地堅持她西方近代文化背景下的人道主義原則,使她在文化心理上不向迫害她的某一時段政治文化秩序認同,所以小說從一開始就割斷了與快樂的所有關(guān)系,全是迫害和自我的申辯,讓人有足夠細節(jié)瞻仰中國癲狂歲月的恐怖。《鴻》更是在敘事版圖上延展至一個中國百年,從姥姥的被動嫁人為妾,到父母親的主動參加革命成為新政權(quán)領(lǐng)導,再到人身失去自由的文革,最后落幕到主動被動兼具的改革開放,一個充滿戲劇性和輪回感的中國世紀就在眼前。從兩者敘寫面向來看,《上海生與死》充滿著憤怒和深深的隱憂,《鴻》則在戲劇性之余,還兼具對中國的本質(zhì)性回望。

        《上海生與死》于1987年出版后成為英語世界暢銷書,好評如潮,連日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都忍不住在《紐約時報》上撰寫書評,推薦這本書。使庫切感到驚異的是女主人公的勇氣,他評價道:“在人的水平上,她的回憶錄最偉大的可貴之處,在于她對自己抵抗心理和身體的壓力記錄,這種壓力可能使大多數(shù)人崩潰……”

        面對同樣的壓迫(外部、內(nèi)部和民族殖民),瑞典皇家頒獎委員會在2003年頒獎辭中,指出庫切的獲獎理由為:“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的歷史中,庫切通過寫作表達了對脆弱個人斗爭經(jīng)驗的堅定支持?!边@似乎也是對鄭念一個人面對信仰戰(zhàn)爭和愚昧壓迫抗爭的贊同。

        《上海生與死》一開始記敘鄭念在丈夫去世后以助手的身份接替了丈夫的工作,協(xié)助殼牌石油公司工作。原因是殼牌公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法從中國人中任命主管,派來的英國人主管不會中文,因此,鄭念便被派作協(xié)助工作。作為一個三十年代留學歐洲的女性,鄭念十分勝任工作。在那個時代,她也許是當時中國最富有和最有知識的職業(yè)婦女之一。在50年代她仍然可以經(jīng)常出國,來往于香港、英國和中國之間,她有很多機會可以把女兒送出去,但是,女兒是在新中國成長的,她熱愛這個新社會,不想出國,女兒因漂亮被選作上海電影制片廠的演員。母女倆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自己的洋樓里,保留著中國富裕階級的生活方式。

        1966年7月初,文革沖擊波延伸到了她家,她被抄家,不久又被關(guān)進上海第一看管所,等待審判,在監(jiān)獄里,她呆了六年半,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精神、肉體的折磨,但是她相信自己的無罪,發(fā)憤要與關(guān)押她的人斗爭到底。這六年半里,她與女兒毫無聯(lián)系,1972年出獄后才得知女兒早已墜樓死去。據(jù)說是自殺,但是鄭念不相信,那么熱愛生活、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女兒會在不知道母親生死的狀態(tài)之前自殺,鄭念堅信女兒是被謀殺的!

        中國的中產(chǎn)階級在新中國成立后就不斷被批判和改造,更何況是為一個外國公司工作的職業(yè)婦女了。僅僅因為為外國公司工作過,鄭念就被認定有罪,被投入監(jiān)獄,導致家破人亡。

        1980年9月20日,細雨 之中,鄭念離開了上海的碼頭,前往香港,告別了已經(jīng)生活了65年的故鄉(xiāng)。她過去曾多少次從這里上船,來往于上海和香港之間,此次,卻是永別,離開的答案是用漫長的31年時間來回答的。當年她接受了丈夫的請求,于1949年帶著唯一的孩子從香港回到上海,回來參與新中國建設(shè),但是唯一的孩子在23歲的花樣年華卻慘死于“文革”?!拔疫@一生有許多次都由上海坐船出國,就像現(xiàn)在一樣站在甲板上,任憑微風吹拂頭發(fā),看著中國的海岸線消失。我從未像此刻這么傷心。我在1949年4月應(yīng)先夫的要求,將女兒自香港帶回來,我相信她死亡的悲劇是由于那種歷史的關(guān)鍵時刻,我們不幸決定仍然留在國內(nèi)的結(jié)果。所以我對一個人活下來感到罪惡。我希望是女兒站在甲板上,去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生活。畢竟,自然的法則應(yīng)是老的先死,年輕的留下來,而不是相反的啊。同時我感到難過的是因為自己將永遠離開生長的國度——這個最后破碎的地方。上帝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希望保持對國家的真誠,但是卻完全失敗,而錯不在我?!?/p>

        鄭念是一個堅強的現(xiàn)代東方女性,她一改中國女性的低眉柔弱和自甘受辱、逆來順受形象。她在《上海生與死》中明確地指出,癲狂運動并非一個人的責任,而是集體癲狂行為。并將中國文革十年以來的政治口號、政府、監(jiān)獄、街道委員會、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細節(jié)詳備描述,為全世界特別是西方讀者,提供了一幅生動的多層次立體生活的畫面。她對文革現(xiàn)場的客觀逼真描述,具有現(xiàn)場標本的意義,對自我信念的堅貞和執(zhí)著,也大大豐富了中國女性堅忍不拔的形象。

        如果說,在《上海生與死》里,生動描述的文革瘋狂細節(jié)為全世界提供了文革受難標本,具有在場的歷史畫面感;那么,一個還有自由獨立思考意識的知識分子對這個荒誕機制作西方式分析,并在當時就意識到這種荒唐,則顯得更為難得。作為一個直接接受西方教育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從文革開始、結(jié)束到她離開,雖然她被大時代裹挾、沖擊、擊碎,但她從來沒有喪失過獨立思考的能力?,F(xiàn)實縱然使她失望,但也使她對所處時代的本質(zhì)(民族主義的新面孔)有了新的認識。

        鄭念說:“我認為文化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可以更確切地命名為文化取消(Cultural Annihilation)?!薄ⅰ拔覀兠總€人其實體內(nèi)都藏有獸性。如果我很年輕、具有勞工階級背景;如果從小就被教導要尊敬毛、對他絕對信任,我難道不會像紅衛(wèi)兵這樣做嗎?”、“在他們眼中,我們是不吉祥的象征,危險思想的預兆。”、“在文革中國,沒有所謂的‘法律’”、“每當黨要一個人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官員就會問那個人:‘難道你不愿意為人民服務(wù)嗎?’”、“在文革時期,人類最丑惡的一面是不管何時何地人民都在互相斗爭,使得人倫關(guān)系為之破壞無遺,丈夫、妻子互相監(jiān)視,父子疏遠,人類所有的溝通方式為之斷絕,以致人們不想再有朋友。為了保護自己,人們更學會如何告密與偽裝,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可是當有一天他被強迫說話時,說謊常常是他保護自己和家庭的唯一方法?!薄渡虾Ic死》中這些簡短但一針見血有獨立判斷的句子俯拾皆是,對文化大革命本質(zhì)的理解、對文革的思考、對制度荒唐性、對紅衛(wèi)兵的產(chǎn)生、對信仰騙局的揭穿都有深思熟慮的論說,藉以勾勒中國的內(nèi)貌。

        在《上海生與死》里,對造反派紅衛(wèi)兵對“我”的傷害和反思方式、申辯姿態(tài)的描述尤為詳細,讓人看到完全不同于大陸七十年代末流行的反思文革小說模式,那里都是主動認罪和坦白告密。來看看第一部第三章作者與前來抄家的紅衛(wèi)兵的對話:

        “我們是紅衛(wèi)兵,來對你采取革命行動!”(憤怒的眼神)

        “沒有拘留令私闖民宅是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的?!保ㄆ届o地回答)

        “憲法已經(jīng)廢止了。那是共產(chǎn)黨內(nèi)部的修正主義者所寫。我們只承認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教導?!保ㄑ劬锶紵穑?/p>

        “只有人代會才有權(quán)利修改憲法。”(冷靜地回答)

        “我們已經(jīng)把它給廢了,你要怎么樣?”(生氣地說)

        下面是鄭念在監(jiān)獄里與審訊官的對話,同樣顯示了受過法治精神教育的知識分子秉承的一貫勇氣:

        “‘……這里是第一拘留所,一個政治犯監(jiān)獄,這是一個反抗人民政府反革命分子犯了罪后,被關(guān)和被調(diào)查的地方’。

        ‘既然如此,我不應(yīng)當被帶到這里來?!覉远ǖ卣f。

        他沒被我的話攪亂,而是鎮(zhèn)定地繼續(xù)說,‘你確實被關(guān)在這里,因為你犯了反抗人民政府的罪行?!?/p>

        ‘這一定是個錯誤?!艺f。

        ‘人民政府不會弄錯?!?/p>

        ……‘你必須有證據(jù)來證明你所說的?!悴灰凸廊罕姟!?/p>

        在西方讀者看來,這是一個荒誕的離譜的對話,但在現(xiàn)世中國真切的上演著,這段受審記錄中鄭念一直堅持要對方“證實她有罪”,并認為對方不出示任何證據(jù)便隨意處罰人是錯誤。這段堅忍不拔的描述細節(jié),在有關(guān)中國文革的文學中是空前絕后的,面對一個法制秩序全面崩潰到達瘋狂頂點的國度,作者理性的西方人文主義道德操守就凸現(xiàn)了出來。

        鄭念力圖將《上海生與死》寫成一部個人編年史,既記錄宏大史實,又詳細記錄這些政治事件怎樣影響到她個人,并力圖分析這種個人和政治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這部書以編年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所有劫難,從文革開始,到抄家,到軟禁,到被捕入獄,上海的一月革命和軍管,黨內(nèi)斗爭和她在監(jiān)獄中的經(jīng)歷,直到釋放回家,尼克松訪華和她最終獲得離開,歷時性與共時性同步,對那些對文革所知不多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是一本中國文革史縮圖,特別是上海文革史,雖然是通過個人經(jīng)歷來展現(xiàn)的,但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像在中國文革癲狂運動中的沉浮一覽無余。

        《上海生與死》是當今描述中國文革中最有價值的文本之一,它由一個堅持法治、人文、人道、自由道德理想的中國女性完成,是20世紀一個個人的劫難史,它背后是文革帶給她個人和這個國家所有人民的普遍災(zāi)難和內(nèi)心傷害,永不能愈?!拔页3;仡櫮莻€時代,為那么多生靈遭到無謂的犧牲而難過?!薄渡虾Ic死》有如一闕挽歌,傷心癡絕之處令人動容,它寫給所有的現(xiàn)在與將來的中國人:集體記憶就在不遠處哭泣。

        相較于《上海生與死》,《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遠沒有那么刻骨銘心的痛,雖然它的傳播面在全球相當大,但顯而易見的是,它的深度與在場,對時代本質(zhì)性批判則遜色很多。它有的只是混亂年代的一個“中國傳奇”,雖然,它同樣是作者的家族編年體自傳,且跨度達百年之久,人物跌宕傳奇,將中國近代史到當代史都攬括在內(nèi),命運也是坎坷、流沛,這一點,絲毫不用懷疑它的真實性,但無論是動蕩年代的人物遭際,還是對中國歷史迷霧的認識深度,抑或?qū)π叛龅膱猿趾唾|(zhì)疑,都沒有達致《上海生與死》的敘事張力的深刻與悲情。與前者粉碎夢想出走相比,后者主人公結(jié)局也是出走,但她是喜劇性和幸福式的出走。

        導致兩者出現(xiàn)闡釋中國意義失衡的(至少在認識深度上),是作者的身份和教育的不同。鄭念是長期身受西方法治理性、人道主義、自由思想浸染的中國人,其丈夫家族前人鄭觀應(yīng)也是接受西學、憲政思想赫赫有名的維新、改良思想家,其真理信仰追循現(xiàn)代人類文明普世價值觀,不會采用極端思維和妥協(xié)思維,即使身處逆境也同樣恪守,這在瘋狂的文革迫害中尤其難能可貴。而張戎則不同,她本身是高干子女,是長時間的既得利益者(文革開始終止),這是她很難改變的事實,雖然她父親在文革后期被打倒致使他家族淪落,但文革尚未結(jié)束(1975年)就已平反,這至少說明他家族受迫害的時間比起其他人大大縮短,中國打開國門后張戎通過公派留學西方,接受鄭念在1949年留下來之前就已接受完畢的價值觀,所以,張戎在《鴻》中批判中國文革的荒誕性方面只有平面的憤怒和局部的剖析,沒有本質(zhì)性的追問,但也顯示了作者非凡的勇氣。

        《鴻》敘述了近一個世紀里,由作者姥姥(一個民國早期軍閥政府警察總監(jiān)小妾)、母親(民國時期地方學運領(lǐng)導、地方政府的中層干部)、張戎(地方政府高級干部女兒、享受第一批跨出國門公派留學英國待遇的留學生)編織的三代“中國女性傳奇”,與大多數(shù)中國人相比,她們都是亂世里的“抗爭者”和“前瞻者”,書中最大的磨難是身為高級干部的父親被批判致瘋并在文革結(jié)束前死去,與鄭念坐監(jiān)六年半受盡折磨相比,文革中,張戎兄弟姐妹和母親只是再也享受不到高干待遇了。可以說張戎的高干子女身份是寫作《鴻》的障礙,但她還是表達了對文革這場人類災(zāi)難的恥辱性觀感:

        “高度發(fā)達的中華文化在文革中面臨滅絕的危險?!?、“我反復想著父親的一生,想他白費了的忠誠,粉碎了的夢?!?、“由于他煽動、滋養(yǎng)了人性最惡劣的本質(zhì),他制造了一個道德荒野、一片仇恨的土地?!薄ⅰ拔母镒羁植赖牡胤健\罩全國的使千千萬萬的精神失常、自殺、死亡的高壓空氣——都是人民集體做出來的?!?/p>

        在有關(guān)20世紀歷史中,也許只有文革代表了中國人最為邪惡的荒唐、瘋狂和人人自危。除了文革,《鴻》還將20世紀亂世與治世里的所有中國苦難與家史對接呈現(xiàn),傳奇、理想、動蕩、忠誠、田園、特權(quán)、落魄、平反等,好好壞壞、反反復復、柳暗花明,一部家史正在演繹二十世紀中國史,正如作者在《鴻》里最后寫的那樣:“我享受過特權(quán),也遭受過磨難;有過勇氣,也有過恐懼;見過善良、忠誠,也見過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痛苦、毀滅和死亡之中,我更認清了愛及人類不可摧毀的求生存、追求幸福的能力?!?/p>

        《鴻》在西方世界傳播很廣,同《上海生與死》一樣,它引起西方唏噓的是“公主落難、監(jiān)禁和欺凌故事”式的同情,她們的苦難在中國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她們的身后是遭到欺凌和欺騙的全體中國人,從這一點上看,《上海生與死》、《鴻》這兩個樣本展示了中國從封建專制主義時代過渡到社會主義演變帶來的階段性劇痛,而且來自兩個參與身體的生命吶喊,應(yīng)當具有相當?shù)纳羁桃饬x。

        在西方用英文和法語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家還有許多,有影響的如湯亭亭用英文寫成的《女戰(zhàn)士》、《金山勇士》等,譚恩美的《喜福會》、《接骨師之女》等,在西方影響很大,有的甚至被選為美國大學英語系必讀書目。但她們早在父輩即已歸化美國,與中國早已割裂文化、歷史臍帶,只在種族族性和歷史想象上還游弋在華人歷史里,與本論文研究重點“中國語境”相去甚遠。

        2004年,哈金出版長篇小說《戰(zhàn)廢品》(War Trash),書名下另有一行補白:“一場被遺忘的戰(zhàn)爭,一群被遺忘的人?!边@很明確地指出了這部敘事作品在為一場被遺忘戰(zhàn)爭里的人勾起回憶的決心。哈金早年曾是一名軍人,在動蕩的中國文革高潮期間服役在箭拔弩張的中蘇邊境,小說里敘述的同江邊境,2001年筆者曾去過,那里與蘇聯(lián)只一江之隔,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在此交匯,至今還看到到處是廢棄工事和壕溝、碉堡,兩岸軍事對壘程度可見一斑。哈金的小說背景,大多與部隊內(nèi)景、中蘇戰(zhàn)爭、朝鮮戰(zhàn)爭和駐軍城鎮(zhèn)生活形態(tài)有關(guān),這當然與他家族的軍人背景有極大關(guān)系,像《好兵》、《等待》、《光天化日》、《戰(zhàn)廢品》、《池塘》都在上述范圍內(nèi)。他也坦言:“對《辭?!罚础逗帽罚┳钣懈星?,我在東北當了4年半的兵,這本書全寫的是那時的故事。而且在美國的很多大學,這本書是教科書,是關(guān)于年輕士兵的書,學生喜歡讀”。

        世界上許多作家最初都是由“根性”敘事開始進入的,尤其是偉大的經(jīng)典作家,那種原鄉(xiāng)的敘事貫穿始終,他們的成名作多反映根性色彩,根性語境的敘寫成為他們一生作品的“象征資本”,不斷閃現(xiàn),哈金也不例外,根性闡釋是如此讓人著迷,以至于許多作家一生最出色之作就是描述根性的作品,這種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寫作者內(nèi)心對家鄉(xiāng)擺脫不掉的精神回望??v觀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性,作家首先是屬于他/她成長、棲息、啟蒙的地域,那或許是城市的某條街道,或許是一個小城,或許是一個小鎮(zhèn),甚至就是一個村落、一條溝壑、一條山谷、一處樹林,總之,是直抵作者根性深處的。有時,作者即使早已遠離家鄉(xiāng)以外營構(gòu)敘事語境,卻總是自覺地將敘事場景放置在家鄉(xiāng)山山水水和街道里弄演繹傳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魯迅、茅盾、沈從文、巴金、張愛玲、凌叔華、賈平凹、莫言、閻連科、余華、蘇童等概莫能外,根性釋放似乎是所有作家發(fā)軔的原點,這對東西方作家來說,概莫能外。寫出經(jīng)典名著《包法利夫人》的19世紀偉大作家福樓拜是從法國偏僻的西北部小城魯昂出發(fā),他一生都在抵抗、遠離巴黎,他的小說大多以他根性所屬的西北小城鎮(zhèn)作為背景,《包法利夫人》更是如此。而那個被稱為“20世紀百佳英文小說第17位”作者的卡森·麥卡勒斯索性就專心寫她的美國南方小鎮(zhèn),她的傳世著作《心是孤獨的獵手》寫的就是那個偏僻的佐治亞州哥倫布小鎮(zhèn)上一個中性女孩的憂郁生活。

        哈金早期生活是軍人式動蕩和不斷地遷徙,他父親也是一個軍人,流徙于東北各地駐防,他自己成為軍人后又駐防在中蘇邊境,退伍后又在佳木斯市工作,之后更是漂蕩外省,直至西方,嚴格來說,他并沒有真正地標意義上的“根性原鄉(xiāng)”,他的“根性原鄉(xiāng)”是軍隊大院和駐防各地,所以他傾注很大力量與熱情寫軍隊“辭?!?,并成為他的精神“根性原鄉(xiāng)”。這就不難理解,哈金在九十年代初,在異邦用英語展開根性敘事回憶了,《好兵》、《光天化日》里面收匯的小說就是這種“根性語境”的再現(xiàn),也是他濃濃軍人情結(jié)的體現(xiàn)。

        《戰(zhàn)廢品》則已經(jīng)脫開了“根性”的闡釋范圍,雖然還是軍隊,還是戰(zhàn)爭,還是軍人,還是禁錮,但里面早已沒有了前者帶有的溫情脈脈的懷舊、凝視眼光,在這里,是殘酷的人性與冰冷政治信仰的對峙和磨損,是用敘事推進來直面手術(shù)刀下的解剖真相,將對人性血淋淋和不動聲色的殘忍一一呈現(xiàn)出來。與早期的軍人小說相比,兩者共通的是,都是關(guān)于政治信仰壓抑、扭曲人性的“中國樣本”。毫無疑問,這是對前者“根性”敘事更縱深思考的結(jié)果。

        《戰(zhàn)廢品》的故事主構(gòu),是以1951年志愿軍發(fā)動的第五次戰(zhàn)役為歷史原型。1951年5月,志愿軍三兵團六十軍一八零師,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部隊被美軍分割包圍,該師大部被殲,被俘人數(shù)達六千余人。這支部隊來自解放戰(zhàn)爭時期赫赫有名的劉伯承的二野部隊。事后不久,第60軍軍長韋杰被撤職,第180師師長鄭其貴、副師長段龍章均受到軍法懲處。

        哈金要寫的當然不是歷史真實和軍事失利那樣宏大的敘事,他在《戰(zhàn)廢品》里著力要展現(xiàn)的是這六千余名志愿軍里,幾個有代表性的軍人被俘虜后,囚禁中的生活狀態(tài)、人性狀態(tài)以及信仰狀態(tài)的演變、萎縮、磨損、絕望。《戰(zhàn)廢品》是人性和遺忘的撫慰之書,對拋到絕境里的人施以深深的憐憫目光,用人類普世關(guān)懷撫慰他們被戰(zhàn)爭和信仰擠壓的破碎的心,對誘惑力強大的虛構(gòu)信仰(價值觀)如何引起戰(zhàn)爭、壓制自由、扭曲人性作了十分明了的探究,對絕境中人的惰性、慣性和懦弱也作了細節(jié)處理。《戰(zhàn)廢品》還是一部“小我”的書,特別是小知識分子俞元命運演變的故事,它要呈現(xiàn)的是以俞元為代表的脆弱靈魂的致命缺憾,同《等待》里孔林一樣,俞元也是一個被大時代迷人外表裹挾和蒙蔽的小人物,在他內(nèi)心有時也有清醒和憤怒的掙扎,但面對洶洶如潮的政治話語,最后又一切都歸于無奈,成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中的一個。

        小說最后還有一段插曲,就是小說一開始,引子里描述的令俞元到美國害怕的刺青文字“Fuck…U…S”的形成,這是一個黑色幽默般的政治信仰游戲,像極了美國作家海勒在其小說《第22條軍規(guī)》中所表述的主人公轟炸員尤索林所發(fā)現(xiàn)的荒誕規(guī)則,敵我的隱遁,“瘋了”的作戰(zhàn)游戲,那些細節(jié)是海勒存在主義意識的怪異變形延伸,使第22條軍規(guī)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黑色幽默寓言?!稇?zhàn)廢品》里也將政治信仰轉(zhuǎn)換游戲作為反諷對象,設(shè)置了冷峻而不乏譏誚的黑色幽默細節(jié),對五十年代后即將要開啟的冷戰(zhàn)大幕發(fā)軔作了黑色幽默的處理,嘲弄和苦澀意味令人忍俊不禁。

        上面講軍隊、軍人和戰(zhàn)爭是哈金的“根性原鄉(xiāng)”,他對于這種題材有著出色的敘事發(fā)揮和人性內(nèi)質(zhì)領(lǐng)悟,即使他并未參加那場戰(zhàn)爭,他的軍人背景也可以幫助他作到這一點。他說他在寫作《戰(zhàn)廢品》時:“內(nèi)在有‘某種東西’不斷涌出,后來他才意識到那是什么,是恐懼?!惺勘己ε卤环!@也是他自己曾經(jīng)歷的恐懼”。哈金14歲時加入軍隊,曾在韓國的一個小村落駐扎過半年,這段經(jīng)歷對他描寫《戰(zhàn)廢品》第三節(jié)“三個月的游擊生活”里韓國風俗民情非常有幫助。

        《戰(zhàn)廢品》講述了戰(zhàn)爭狀態(tài)下的垃圾的命運,其實,中國戰(zhàn)俘回國后遭遇如此凄慘下場,美國戰(zhàn)俘也同樣如此,美國戰(zhàn)俘在回國后也大多遭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廢品、垃圾的陰影伴隨戰(zhàn)俘們一生,成為東西方戰(zhàn)俘的命運,哈金寫的就是這樣一種“多余人”和這樣一種沒有勝利者的戰(zhàn)爭,令人尊敬和肅然起敬。無疑,《戰(zhàn)廢品》的具象式描寫,挑戰(zhàn)著中國至今對朝鮮戰(zhàn)爭壟斷式的官方詮釋,但也證明了他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真正的小說家。

        今天看來,《戰(zhàn)廢品》是一本無國界、值得放置在全球視閾中拷問的“人性之書”,既拷問戰(zhàn)爭,又拷問人性,還拷問信仰。它對政治信仰的冰冷有歷史性的反思,忠實地為一群被遺忘和被視為戰(zhàn)爭廢品的人群作有關(guān)良心真相的記載,還原了那群人被政治信仰壓抑和扭曲人性的記錄。就像主人公俞元接受裴山臨死委托:“把我們的故事寫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大多數(shù)受難者是發(fā)不出自己的聲音的?!?/p>

        ①②④⑤⑥⑦戴思杰:《釋夢人》,余中先譯,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版,第28頁、第32頁、第272頁、第271頁、第275頁、第298頁。

        ③周冰心:《“混亂時代”的中國文學地圖》,《西湖》,2007年第十期。

        ⑧⑨⑩????????????? 鄭念[美]:《上海生與死》,陳小安、曾國清譯,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年8月版,第2頁、第1頁、第658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66頁、第94頁、第596頁、第603頁、第612頁、第340頁、第84-85頁、第177頁、第656頁、第658-661頁。

        ?????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張樸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14頁、第436頁、第452 頁、第 454 頁、第 460 頁。Jung Chang,“WILD SWANS----Three Daughters of China”,Lond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1.

        ?沈顥:《哈金訪談:失敗中的等待》,收入《距離幸福還有幾米:聽大師們怎么說》一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 哈金:《戰(zhàn)廢品》,季思聰譯,中國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 11 月版,第 9頁、第9頁、第7-8頁、第138頁、第362頁、第364頁、第362頁、第257頁、第358頁、第366頁、第315頁。

        欧美黑人乱大交| 青青草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曰韩无码无遮挡a级毛片| 一区二区传媒有限公司 |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亚洲女同高清精品一区二区99|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丁香花|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 欧美成人a在线网站|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内射一级一片内射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日韩少妇高潮在线视频|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亚洲色大成在线观看| 最新日韩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视频| 四虎影视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人妻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a级毛片|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久久久精品中文无码字幕| 青青草视频是针对华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欧美aⅴ在线| 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亚洲欧洲偷自拍图片区| АⅤ天堂中文在线网| 99久久精品国产91| 网禁拗女稀缺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特黄 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久天啪天天久久99久孕妇|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