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閎
寫一部自己的文學史,是每一個文學研究者的夢想。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歷史觀,不同的研究者個體,對歷史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每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書寫,都是在“重寫”,否則,寫史就毫無意義。或者說,如果沒有自己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的話,那么,所謂“重寫”更應該稱之為“復寫”,對他人的或當權者所確定的歷史話語的鸚鵡學舌式的“復寫”。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重寫文學史”基本上是一句廢話。另一方面,如果文學觀念和歷史觀念更新的條件沒有成熟,沒有新的文學史觀的形成,“重寫文學史”的呼吁也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歷史書寫不是一個口號或宣言,不是一種呼吁,而是寫作實踐。在我看來,歷史書寫的要義,在于對過去時態(tài)的事件作出盡可能客觀、公正和整體性的描述,而以史的視野來理解和描述一個階段的文學,是對一個學者的文學觀、史學觀的整體檢驗,它需要寫作者具有良好的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以及對文學現(xiàn)象與歷史語境之間的關聯(lián)的充分理解,還需要有強大的歷史闡釋能力。站在21世紀初來審視上個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學,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任何描述和評價一段歷史,始終是一個問題。質樸的史學家總以尊重史實,還原歷史真相,讓事實材料說話等相標榜。然而,如何讓歷史在重新書寫中活過來,開口說話,卻是歷史寫作的一個根本性的難題。史學家說:讓材料說話。但材料卻沉默不語。歷史材料是永遠不會主動開口說話的,讓它說話的只能是歷史的敘事者。在我看來,歷史材料是否有言說能力,關鍵在于寫作者本人是否有話可說,以及他是否掌握一種敘事話語,能讓沉默的材料開口表達。歷史寫作者自己無話可說,如何能叫材料說話?寫作者的歷史書寫,首先源自一種關于歷史的言說沖動,這樣他才會有話要表達。另一方面,又需要通過材料來說話。這種間接話語的表達,實際上需要高超歷史敘事能力。還有一層,就是話語風格問題。一個有獨特話語風格的言說者,其無論談論什么內(nèi)容,人們都能分辨出他的聲音。死氣沉沉的教師爺腔調(diào),哪怕他說的句句是真的,那也是假的,因為歷史的現(xiàn)場是活的,而他的敘事卻是死的。教科書式的歷史書寫,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學院里的那些文學教師之所以需要文學史,是因為要上這么一門課程,而且,學生們要考試??荚囆枰獥l分縷析、重點突出、明白好記。至于這些跟文學和歷史有什么關系,師生們并不關心。課程考完了,文學史的使命也就結束了。這種文學史的生命周期是一個學期,等到下一屆學生的新學期開始,它又像蟲子一樣從冬眠中復蘇,在課堂上開始新一輪的嘶鳴。如此循環(huán)往復。
一些文學史書寫者聲稱,近幾十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好時期”,因此,文學史家大有可為。這種勢利的想法,在我看來,跟文學無關,也跟歷史無關。對一位史學家來說,一個時期的好與壞的評價,沒有任何意義。真正的歷史書寫并不在乎其對象是“好的”還是“差的”時期。有時,一個很糟糕的時代,倒有可能是最好的書寫對象。況且,一個時代的“好”或“壞”,也未必就是一成不變的。中國的20世紀或許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不是偉大的文學時代??赡苷喾?,這是一個渺小的文學時代,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卑瑣的文學時代。作為同時代人,我感到羞愧。但作為一位文學研究者,應該直面這一現(xiàn)實。歷史研究不應排斥任何一個時期,哪怕是最最垃圾化的時期。非但如此,歷史有時還偏偏對垃圾堆感興趣。實際上,歷史學家也跟撿垃圾的沒什么兩樣。他們沉湎于那些歷史的混亂、瑣碎和污穢當中,尋找他所感興趣的話題,并盡可能從這些垃圾中甄別出好的、善的、有價值的東西來。我所寫的文學史,就是一部關于歷史垃圾的分類存放的書。相對于那些有著歷史潔癖的研究者而言,我更喜歡這種“環(huán)衛(wèi)工人”式的工作。
幾年前,我接受了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委托的一個研究項目——《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的“文革分卷”,我在我的研究生的協(xié)助下,花了半年多時間,搜集大量的文革文學材料。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圖書館里的文革史料要么殘缺不全,要么被拋棄在某個角落里任灰塵掩蓋。年輕的學生們對這段歷史甚為陌生,起初幾乎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么近的歷史,這么重要的歷史時期,就這么快成為遙遠的陳跡,幾乎跟史前時代的歷史那么模糊。真是令人感嘆。好在我本人在少年時代被灌輸過不少文革的文學和文藝,或多或少有點兒印象,一些材料的尋找尚且有較為明確的目標。這樣,勉強把那部“編年史”完成了?!尽吨袊敶膶W編年史》(第四卷),張健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這些工作,成為我日后撰寫“文革文學史”《烏托邦文學狂歡》一書的前期準備。
一部文學史,究竟是要闡釋歷史,還是要闡釋文學,這是文學史寫作的另一個難題,也是文學史寫作中又一個根本性的悖論。文學史家總是說,要努力發(fā)掘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以揭示那個時代的精神和潮流。然而,問題是,什么是“時代性”?什么是“時代潮流”?什么是“代表性”?還有,什么是“文學性”?這些概念,并不是“自明的”。但我傾向于認為,任何一種闡釋,都會帶來不同程度上的新的遮蔽。一個好的歷史闡釋者,并不需要追求面面俱到、無所不包,而是需要知道自己所闡釋的問題的邊界何在,需要意識到自己的闡釋可能會遮蔽到問題的哪些層面,并將這些可能性充分呈現(xiàn)出來,留給別的闡釋者從另外的層面去闡釋。這就是歷史的多重性、豐富性,也是世界敞開的多樣可能性。歷史敘事的真正魅力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