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麗
(深圳南山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52)
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培訓教師陳某在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共從深圳圖書館偷得2019本書,總價約8萬元。2011年9月,一審法院判處被告人人陳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這個案例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公共圖書館讀者失信問題的嚴重性,在現有圖書館的規(guī)章制度約束力較弱的情況下,需要思考新的管理辦法來應對讀者失信。
讀者失信的典型現象包括:對所借閱圖書的超期使用,污損圖書(亂涂畫和撕頁行為),遺失圖書資料,擅自更換圖書的館藏位置,未辦理外借手續(xù)而將圖書資料帶離館(或偷竊圖書),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的讀者證,損壞圖書館的公共財物,破壞圖書館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等等。讀者失信行為屢禁不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盡管目前國內大多數圖書館都有相應的違規(guī)處理措施作為保障,但是對于失信讀者,與其他社會失信行為相比,失信處罰力度相對較弱。處罰機制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使讀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既不是為罰而罰,也不會影響讀者的基本學習生活需求,處罰力度弱就會使得其契約性下降,失信成本降低。例如目前圖書館規(guī)定的賠付金額較低,稍有經濟能力的讀者,無視圖書館滯納金的規(guī)定超期使用圖書,甚至有的讀者為了把較為珍貴的館藏占為己有,而不惜賠付一定金額給圖書館。大多數圖書館熱門書籍、孤本、外文原版圖書等較為珍貴的館藏文獻丟失率普遍較高,這些都是因為讀者失信成本較低的原因。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為了大力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相繼提出了“讀者第一”“以讀者為中心”“讀者滿意度”等理念,目的是為了提高讀者服務質量,促進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圖書館更好地為讀者服務。這些理念使得讀者在主觀意識上放大了自身權利,而所需承擔的義務則被忽略,責任意識逐漸淡薄。但是,以讀者為中心并不意味著讀者責任的弱化,圖書館的客體地位并不是絕對的。權利與責任是地位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與讀者需求相匹配的服務以及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圖書館與讀者共同營造。例如,讀者不履行按期還書的責任,將公共信息資源長時間占為己有,已經損害了其他讀者的信息利益,其他讀者對于失信現象會部分地歸咎于圖書館的管理不善,也會將其不滿部分地轉移至圖書館。
本文開頭陳某因竊書獲刑的案例表明讀者法律意識的強弱與其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并無直接關系。有些讀者對于自身不當行為僅自認為“不道德”而非“違法”,這是其法律意識淡薄的體現。
圖書館館員對讀者失信行為的表現及根源認識不一,大多數館員只是將讀者的失信行為簡單地認為是讀者個人的素質問題。對待讀者偷書問題上,有些館員對此有較高的容忍度;對于失信情節(jié)比較嚴重的讀者,館員往往出于對讀者個人發(fā)展的考慮而采取軟處理的做法,不僅造成處罰規(guī)定的虛文性,公共圖書館的公信度也會有所下降,其他館員的管理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信用是誠實守信的行為,原本屬于道德范疇。從法律的角度,信用是指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既可以是狹義的經濟合同,也可以看成是廣義的社會契約。其另一個重要特點——非即時交割是構成法律上信用的必備條件。如果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是同時進行的,那么就不會構成信用,這兩者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才會出現信用。
信用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經濟領域中,信用提高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效率,降低了商業(yè)風險,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一個社會只有講信用,才能夠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信任結構”,這是一個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
2011年11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會議指出,“十二五”期間要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tǒng),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通過建立個人信用制度,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法規(guī)來指導個人信用活動,規(guī)范當事人的信用行為,形成外部約束力量,依法懲治違約行為,從而有效增強個人守信意識,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
“讀者信用”是指讀者在利用圖書館資源的過程中,讀者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一種“契約”關系。讀者與圖書館之間的“契約”關系是指讀者享有免費地、公平地獲取圖書館提供的信息資源和各種服務的權利,讀者應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讀者履行圖書館規(guī)章制度的承諾;二是讀者履行愛護公共財物的承諾;三是讀者履行共同營造一個良好閱讀環(huán)境的承諾。
讀者信用制度是指對讀者信用歷史、狀況、程度確認和管理的制度,一般由讀者信用數據采集、讀者信用評估、讀者信用監(jiān)管及相關配套制度組成。讀者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執(zhí)行能夠規(guī)范和約束讀者的行為,讀者信用制度約束讀者信守諾言、履行約定,讀者信用制度的建立,還能確保讀者在獲取信息資源的同時,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實現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目前大多數圖書館對讀者的管理主要依靠規(guī)章制度和道德約束。在信息利益面前,道德約束有時會顯得十分脆弱,不具有決定性,需要結合其他的約束條件來共同對失信行為進行控制。與道德約束相比,讀者信用管理具有更強的契約性,而且與讀者的切身利益相關。公共圖書館采用讀者信用管理,對讀者形成約束力量,規(guī)范讀者行為,有利于圖書館管理工作的規(guī)范化。
圖書館要設計獨立的讀者信用管理機構,負責制定讀者信用管理制度,包括讀者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制定信用評估標準,制定讀者個人信息使用規(guī)范、讀者信息查詢和申訴機制。由信用管理機構負責組織讀者信用教育和信用宣傳工作,并及時將讀者信用信息與個人征信系統(tǒng)對接。
讀者信用數據庫是圖書館實施讀者信用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它為全面了解讀者、分析讀者行為、對讀者信用進行評估和預測提供了基礎。目前,深圳公共圖書館的讀者數據庫的信息,主要記錄讀者兩方面的信息,一是讀者基本信息(個人的身份證信息、婚姻狀況、居住地、職業(yè)和聯系方式等);二是圖書借閱記錄和預約違約記錄。除此之外,還應增加一個讀者信用信息記錄,包括:借閱記錄、預約記錄、委托記錄、違章記錄、處罰記錄、獎勵記錄等。圖書館信用管理部門應及時追蹤、反映個人信息變動情況,以便做出讀者信用評估。
圖書館要建立透明的信用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構建“獎勵誠信,懲罰失信”的監(jiān)督評價體系。以信用數據庫為基礎,將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行為歸納分析,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判指標體系。采用讀者信用評分指標或是評級指標,定期評估并更新讀者信用等級,并將其作為是否限制該讀者在圖書館的信息權利或是否享受優(yōu)惠獎勵的依據。當讀者的信用積分降低到一定分值時,就取消或限制其某些信息權利,如減少圖書借閱冊數和種類、縮短借閱時間等;對于情節(jié)嚴重的,可以考慮暫停其使用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權利。對于優(yōu)秀的讀者,如果積分達到一定等級,則可獎勵其作為圖書館VIP用戶,相應提高其圖書借閱冊數、種類、期限等,或賦予其在圖書館的優(yōu)先利用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堅信公共圖書館是傳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為個人和社會群體進行終身教育、自主決策和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提供知識信息、傳播先進文化、開展社會教育等重要職責,是公民終身學習和繼續(xù)教育的學校,對于提高民族素質、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圖書館一方面是市民終身教育的知識殿堂,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當前,應該利用好公共圖書館這個服務平臺對讀者進行信用教育。首先,公共圖書館應該有合理、公開、有效、詳細的使用說明書,讓讀者享有知情權,了解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比如通過讀者手冊、宣傳單或是手機短信等方式直接對讀者進行宣傳教育,還可以通過開展講座、展覽、現場演示等形式對讀者進行信用教育;其次,館員在服務過程中要樹立誠信管理、教育與服務相統(tǒng)一的意識,為讀者樹立誠信榜樣,共同營造良好的城市誠信氛圍。
一個國家完整的信用體系是由一系列必不可少的部分或要素構成。這些部分或要素相互分工,相互協作,共同守護市場經濟的信用圣地,促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制約和懲罰失信行為,從而保障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公共圖書館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城市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為廣大民眾提供服務,有著廣泛的社會群體,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將讀者信用納入社會個人征信系統(tǒng),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協調,對本地區(qū)各部門、各單位的信用信息進行整合,形成統(tǒng)一平臺,實現對失信行為的協同監(jiān)管,還要靠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
信用是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信用是一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公共圖書館通過實行讀者信用制度,確保讀者在獲取信息資源的同時,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實現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促進城市誠信建設,營造誠信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1]朱長河,竊不是偷?現代“孔乙己”偷書獲緩刑[EB/OL].[2012 - 03 - 11].http://jb.sznews.com/html/2011 -09/07/content_1737969.htm.
[2]郭 強,趙 瑾,劉新新,等.大學圖書館讀者失信現象與構建信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1):84—89.
[3]張培鋒.圖書館開展讀者信用管理的思考[J].河北科技圖苑,2008,21(4):77—78,76.
[4]王 蓓.基于讀者信用的圖書館管理創(chuàng)新[J].圖書情報論壇,2010(1):37—38,45.
[5]劉海君.讀者信用體系構建探索[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25(1):80—82.
[6]劉 菲.高校圖書館讀者信用管理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1,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