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劍虹
(上海中冶職工醫(yī)院中醫(yī)科,上海 200941)
膽汁反流性胃炎作為慢性胃炎中的特殊類型,其發(fā)生常因多種因素造成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致使十二指腸膽汁或胰液等反流入胃造成膽汁酸對胃黏膜的損傷而導致胃黏膜炎癥發(fā)生病變[1]。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shù)進步和胃鏡的廣泛應(yīng)用,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檢出率明顯升高(約占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12.3%[2]),因此日益受到臨床重視,但對于該病的治療西醫(yī)療法欠佳,且極易復發(fā)。2010-02—2011-06,筆者應(yīng)用疏肝利膽法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99例,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99例對照觀察,結(jié)果如下。
1.1 診斷依據(jù)
1.1.1 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3]確診。
1.1.2 排除標準 ①胃泌素瘤等特殊疾病所致的胃、十二指腸病變;②上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或既往有消化道手術(shù);③其他器官存在嚴重異常;④因精神疾病或語言障礙難以配合本次研究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198例均為我院中醫(yī)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99例,男73例,女26例;年齡35~55歲,平均(51.0±1.5)歲;病程2~5年,平均(3.5±0.5)年;疾病分類:慢性淺表性胃炎45例,慢性萎縮性胃炎22例,淺表合并萎縮性胃炎32例;伴胃潰瘍5例,伴十二指腸潰瘍23例。對照組99例,男74例,女25例;年齡32~56歲,平均(50.5±1.0)歲;病程2~5年,平均(3.4±0.3)年;疾病分類:慢性淺表性胃炎43例,慢性萎縮性胃炎21例,淺表合并萎縮性胃炎35例;伴胃潰瘍6例,伴十二指腸潰瘍24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治以疏肝利膽法。藥物組成:柴胡15 g,枳殼12 g,法半夏12 g,黃芩、陳皮各10 g,白芍藥15 g,茯苓15 g,香附12 g,木香12 g,梔子12 g,甘草3g。納呆食少加雞內(nèi)金12 g、神曲12 g;泛酸加海螵蛸12 g、煅瓦楞子12 g;糜爛加白及15 g;肝胃郁熱加黃連6 g、竹茹3 g、浙貝母8 g(或蒲公英15 g);脾胃虛弱加黨參15 g、白術(shù)12 g、干姜6 g;氣滯血瘀加丹參20 g、川芎10 g;胃陰不足加石斛12 g、麥門冬12 g、生地黃12 g。日1劑,水煎取汁125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2 對照組 以促進胃排空、保護胃黏膜、中和胃酸為原則,給予①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58)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溫水服用;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湖北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247)20 mg,每日2次餐前30 min溫水服用;硫糖鋁咀嚼片(湖南安信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859)1.0 g,每日3次餐前30 min服用。
1.3.3 療程 2組均3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2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復查胃鏡反流消失,胃黏膜組織學正常;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復查胃鏡膽汁反流明顯減少,胃黏膜組織學改善;有效:癥狀、體征均改善,復查胃鏡膽汁反流減少,胃黏膜組織學改善或無變化;無效:癥狀、體征及胃鏡、胃黏膜組織學均無改變或加重[3]。
1.5 觀察項目 觀察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生存質(zhì)量評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即包括胃脘脹痛、痞滿、納差、口干、口苦、嘈雜、灼熱、噯氣、大便不暢或干結(jié)等臨床表現(xiàn),按無、輕、中、重4個級別分別予以0、1、2、3分。生存質(zhì)量評分包括4個領(lǐng)域,即生理領(lǐng)域(7個方面)、心理領(lǐng)域(6個方面)和社會關(guān)系領(lǐng)域(3個方面)及環(huán)境領(lǐng)域(8個方面),總分26~130分[5]。
2.1 2組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 分,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均升高;2組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2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胃脘脹痛、口干口苦、灼熱、大便不暢或干結(jié)方面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P<0.01),同時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方面相比治療組改善情況好于對照組(P<0.05)。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fā)生是由于膽汁反流入胃致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等一系列表現(xiàn)的綜合征。中醫(yī)學將膽汁反流性胃炎歸為胃脘痛、嘈雜或反胃范疇,同時提出肝主疏泄、喜條達,而膽附于肝,膽汁的生成和排泄依賴于肝氣之疏泄和胃氣之和降,故肝的生理功能正??墒刮笟庀滦?,膽汁循其常道,而一旦飲食不當或情志不暢等即會導致肝失疏泄、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胃土受損致使膽腑不降而造成膽汁逆流于胃發(fā)為該病。如《靈樞·四時氣》記載“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等。目前,西醫(yī)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療以增加胃腸正向動力、阻止膽汁反流和抑制胃酸過度分泌為主要治療原則,但臨床觀察顯示其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復發(fā)。
鑒于膽汁反流性胃炎是以肝失疏泄為主要病理環(huán)節(jié),故中醫(yī)治療應(yīng)以疏肝利膽為基本治療原則,從而達到安胃之目的。中藥方中柴胡輕清升散,疏肝透發(fā),降肝膽之逆;枳殼疏解肝氣,消積導滯,行氣除脹;白芍藥緩急止痛;半夏、茯苓、陳皮降氣利膽和胃;黃芩清熱燥濕;香附理氣疏肝;木香行氣止痛;梔子配合黃芩清熱利濕,利肝膽;甘草清火解毒,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借鑒古方柴胡疏肝散及左金丸之意共為疏肝利膽、清熱祛濕和胃之效。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降低膽汁中膽酸、膽色素和膽固醇濃度,緩解膽鹽對胃黏膜的損傷以及可促進細胞再生等功效;枳殼可有效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腸道擴張程度,預防膽汁反流,二者合用能明顯提高幽門括約肌緊張度,促進平滑肌收縮,促進胃、十二指腸排空,加快小腸蠕動,防止十二指腸液潴留等[6];半夏可以有效促進膽汁分泌,提升腸道輸送功效[6];香附能調(diào)節(jié)胃腸蠕動功能,改善黏膜下血管痙攣,排出胃腸積氣、積物等[8];白芍藥、甘草對保護胃腸黏膜,促進胃黏液合成和提高幽門括約肌張力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7]。
觀察結(jié)果表明,疏肝利膽法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效果滿意,該方法通過減少膽汁反流、修復黏膜組織等,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等,因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中醫(yī)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yīng)用。
[1] 趙宏斌.降逆和胃法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驗案[J].山西中醫(yī),2010,26(1):7.
[2] 高文正.降逆利膽湯治療膽胃郁熱型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指南,2011,9(20):142-143.
[3]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消化系統(tǒng)疾病分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29-30.
[4]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7-128.
[5] Rao S,Carter WB,Mapes DL,et a1.Development of subscales from the symptoms/problems and effects of kidney disease scales of the kidney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J].Clin Ther,2000,22(9):1099-1111.
[6] 陳學彬,劉少賓,鄭波,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9):34-35.
[7] 喬美潔,衛(wèi)新國.舒降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1,33(11):1631-1632.
[8] 周莉雅,張麗萍.自擬利膽和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103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1,20(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