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洪明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衡量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實踐證明,為了使考試真正成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并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途徑之一,就必須對現行的考試方法、命題形式、課程成績評定方法等進行改革。
“公差與技術測量”課程是機械類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作為專業(yè)理論課,目前考核評價采用卷面考試,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然而,這種考核評價方式難免將學生引入死記硬背的固定程式,雖然學生可能會取得較高的考試分數,但他們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卻普遍不強,尤其是動手能力嚴重缺乏。筆者認為,看一種考核形式是否適用,一是看其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二是看其是否滿足教學目標的實現?!肮钆c技術測量”是專業(yè)理論課程,必須根據其課程特點和要求,對考核評價方式進行相應的改革。
1.課程性質。該課程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專業(yè)、數控專業(yè)的一門限修課程,主要講授公差與技術測量。它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其前導課程主要包括“機械識圖與制圖”、“機械制圖”、“機械零件普通加工”、“機械制造基礎”等,后續(xù)課程為“機械設計基礎”、“機械設計實訓”、畢業(yè)設計等。
2.課程任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公差與配合的基礎知識,公差與配合的分析與計算,會正確地選用和標注公差配合,能測量公差配合,為課程設計和畢業(yè)后從事本專業(yè)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知識目標。該課程知識目標包括:(1)掌握公差與配合的基礎知識;(2)掌握公差與配合的分析與計算;(3)會正確地選用和標注公差配合,能測量公差配合。
2.能力目標。該課程能力目標包括:(1)能對零件設計進行公差配合分析;(2)能對公差配合選用和測量。
“公差與技術測量”課程采用傳統(tǒng)的卷面考試的評價方式,通過概念、填充、判斷題、問答、綜合題形式,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種考評方式下,有些學生平時不用功,到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在零件設計制圖中,對于如何選擇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及其正確標注,加工的產品用什么測量工具檢驗,測量工具使用操作等問題,卻無從解決。顯然,這種考核評價形式并不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考查不出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一致、不協(xié)調。
“公差與技術測量”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必須與教學目標相適應,改革后的評價標準應對學生學習課程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因此,根據課程理論性和實用性都較強的性質,必須采用一種既能檢驗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又能檢驗動手能力的考核方式,如綜合性作業(yè)考核。
綜合作業(yè)考核可以全面檢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知識的能力,通過綜合性考核,了解學生對公差測量技術的全面掌握程度。
給定題目,要求學生在設計圖紙時,根據零件要求,正確選擇和標注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在加工和檢驗過程中,針對圖紙標注,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并能采取正確的步驟進行測量。通過綜合考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學會使用手冊及圖書資料,在設計過程中貫徹國家有關標準。具體考核過程如表1所示。
表1 綜合性作業(yè)考核評價方法
綜合性作業(yè)考核形式重在引導學生重視理論學習,加強實訓操作,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逐步增強,動手操作能力不斷提高;通過學習,能對零件設計進行公差配合分析,正確地選用和標注公差配合,能測量公差配合,從而有效實現了課程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