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貢布羅維奇 著,楊德友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價:27元
【導讀】
波蘭作家布羅維奇的創(chuàng)作自始至終帶有強烈的叛逆色彩,他堅決主張要讓文學完全獨立自主,這意味著標新立異,絕對地反對傳統,絕對地反對模式,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貢布羅維奇的作品在波蘭文壇顯得格外怪異、離譜,他的作品在自己的祖國一直受到冷落,甚至曾被禁止出版。盡管如此,他卻一直堅持用母語寫作。他的才華在他去世后才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認可,被譽為“我們這個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與卡夫卡、穆齊爾、布魯赫并稱“中歐四杰”?!渡肥遣剂_維奇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發(fā)生在波蘭戰(zhàn)爭期間的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力。
《克羅諾皮奧與法瑪的故事》科塔薩爾 著,范曄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價:25元
【導讀】
這是一部頑皮的、文體上難以歸類的作品,也是科塔薩爾最受喜愛的一部短篇集。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指南手冊”以說明手冊的形式解剖了一些司空見慣的人類日常行為,提供了一種獨特而形上的視角。第二部分“奇特職業(yè)”記錄了“我”那特立獨行的一家人的偏執(zhí)而古怪的行徑,不無卡夫卡色彩。“塑性材料”是全書最散漫多變的一部分,充滿了奇想與荒謬元素。最后一部分“克羅諾皮奧與法瑪的故事”富于喜劇色彩,構思了一個由作者隨性拈來的模糊法則界定的三類人構成的社會,其中,克羅諾皮奧顯然是詩人或藝術家群體的別稱,用富恩特斯的話說,他們是自大、僵化和浮名的敵人。透過這些荒誕、有趣、蘊涵諷刺的篇什,科塔薩爾巧妙觸及了人性的中心、存在的本質。
《在意義天際的寫作》阿多尼斯 著,薛慶國 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年9月版,定價:35元
【導讀】
阿多尼斯是當今世界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也是當代阿拉伯文化的標志性人物。其作品體現的對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對詩歌發(fā)展的獨特見解,在阿拉伯甚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近年來,阿多尼斯一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愛德華·薩義德稱他為“當今最大膽、最引人矚目的阿拉伯詩人”。本書是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文集,從阿多尼斯的雜文、散文及論著中精選約三十篇文章,包括論阿拉伯文化與現實、談詩論藝、抒情短章、游歷紀行等幾部分,對于全面、深入了解阿拉伯文化與文學頗有裨益。
《奧登文集:戰(zhàn)地行紀》奧登/衣修伍德 著,馬鳴謙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價:42元
【導讀】
奧登是二十世紀改變了整個英語文學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僅僅是在詩歌、戲劇和評論領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蘊涵的獨特的現代性對當代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為眾多作家?guī)淼纳钸h啟迪,是難以統計、不可磨滅的。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戰(zhàn)地行紀》,是一部集詩歌、散文、照片于一體的戰(zhàn)地札記。此書出版時間正逢歐戰(zhàn)爆發(fā)前夕,以其翔實的資料、幽默動人的文筆和堅定的反法西斯立場廣受歡迎,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其中奧登創(chuàng)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詩更被譽為“奧登三十年代詩歌中最深刻、最有創(chuàng)新的篇章,也可以說是這十年間最偉大的英語詩之一”。
《偶遇瑣記》羅蘭·巴爾特 著,懷宇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價:29.80元
【導讀】
這本書包含《偶遇瑣記》和《作家索萊爾斯》兩部分。前者由羅蘭·巴爾特在摩洛哥旅游時的一些生活散記、通常意義的兩篇散文和在“巴黎的夜晚”名下的16篇日記組成,典型的巴爾特式片段寫作,賦予了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意味。后者包括羅蘭·巴爾特在不同時期發(fā)表的6篇評述索萊爾斯作品的文章,他在這些文章中對索萊爾斯的文學探索采取了肯定的態(tài)度,積極評價了這些探索在符號學方面的重要意義。
《最后的手稿》特拉維斯·霍蘭 著,楊晉 譯,新星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價:30元
【導讀】
小說取材于1939年莫斯科的政治審查制度,特拉維斯·霍蘭在作家伊薩克·巴別爾的真實遭遇中安插上一位虛構的人物,從而寫出了一段關于集權社會里尚未泯滅的善良人性的故事,在良知與權力的沖突中彰顯了一個人能激發(fā)出的最大能量。本書充滿懸念、勇氣、慈悲,每個角色都散發(fā)出憂傷的氣息,隨著情節(jié)慢慢發(fā)展,讀者甚至會感到強烈的沮喪和不適,也正是因為它能引發(fā)讀者思考而帶來一系列的負面情緒,這部關于猶太史的小說才有別于快餐文學,具有了永恒的價值。
《萬物靜默如謎》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著,陳黎 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價:26元
【導讀】
詩人與世界是什么關系?辛波斯卡說,詩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太尷尬了,因為寫詩無法作為一種職業(yè)而存在。當一個詩人在填寫履歷表時,他不能在“職業(yè)”一欄里寫上“詩人”。但詩人又的確是為寫詩而存在的,如果說教授們有一方講壇,科學家有一間實驗室,詩人要做的無非是面對一張白紙,等待靈感的到來。這就是作為詩人的荒誕。即便如此,依然會有那么多人寫詩、愛詩,等待與自己黑暗中的讀者“一見鐘情”。正如辛波斯卡詩里所說:“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p>
《批評批評家——艾略特文集·論文》李賦寧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6月版,定價:38元
【導讀】
詩人批評家是這樣一些批評家,因為詩人敏銳特質的存在以及對語言獨特的審美需求,使其具有了一般批評家所不具備的詩性直覺,擁有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心智,從而對作品進行評論時,可以從更為新穎的角度,觀察總結出文學意識對時代精神的影響力。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艾略特文集中,除了詩歌集《荒原》和詩劇《大教堂》,剩余的《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批評家》和《現代教育和古典文學》均是他的文學評論集。艾略特是一個以詩歌為業(yè)的詩人,還是一位深陷金融事務的銀行小職員,但在業(yè)余時間,以文學批評和創(chuàng)造為業(yè),他對文學批評的傾注,可以看作亞里士多德以來,對詩學所做的最為重要的振興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