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高校圖書館應該積極參與,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切實可靠的服務。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高校圖書館;服務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經濟是根本,文化是關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重大而長期的歷史任務,是黨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也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大學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大學的生存之本,高校圖書館作為區(qū)域性的文獻信息服務中心,理應與學校協(xié)同參與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促進高校與地方建設的對接,增強學校辦學活力,是高校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利用自身的優(yōu)勢、服務于新農村建設,是高校圖書館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1 現狀
1.1 整體現狀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在可預見的將來農業(yè)的基礎地位仍是不可動搖的。而我國農村的現狀是:農業(yè)生產率不高、人口文化素質偏低、農村信息流通不暢.農民信息獲取能力較低,農業(yè)科技和信息服務人才匱乏。許多地方農民的生產、決策由于缺乏相關信息,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和把握,帶有極大的盲目性。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已經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阻力。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也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大阻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yōu)勢,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1.2 需求現狀
農村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比較滯后。地方政府重經濟輕文化。圖書雜亂無章,管理不當,書刊更新速度太慢,太多藏書是與現實需要脫節(jié)的“過時品”;缺乏圖書館專職技術人員,宣傳范圍不普及、不廣泛,導致圖書館成為擺設而無實質用途,農民能夠從中獲取的知識與信息陳舊且有限。
現今大多數農民主要通過看電視、聽收音機、報紙等渠道獲取生產經營面的信息,雖然我國現在實施“村村通”,網絡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識型農民收集信息的渠道。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緩慢的信息傳遞速度,使不少信息喪失了時效性和針對性。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致富的速度,錯失了許多致富良機。即使有些先進農業(yè)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等也因當地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目前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增多,農民工遍布全國,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之而來的另一大問題是下一代的教育問題,這些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又生活在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的農村,成長都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
因此,要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巨任務,高校圖書館責無旁貸。
2 意義
我國鄉(xiāng)村社會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高校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圖書館核心價值不斷發(fā)生變化,“以用為主,以藏為輔”,這是舊圖書館向新圖書館發(fā)展的重大轉變。
地方高校為地方服務,圖書館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地方高校圖書館在很大程度上能解決農民對新知識的渴求,它建起了知識、信息傳播的平臺。通過向農民傳播致富信息,滿足農民對科技信息的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農民需要新技術、新方法、新農藝、新品種以及市場、技術、生產等整個流通領域的信息服務。地方高校圖書館是區(qū)域性的文獻信息中心,經過多年的積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資源優(yōu)勢。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將信息環(huán)境相對薄弱的農村列為服務的對象,利用各種文獻信息、科技情報和市場信息的優(yōu)勢為農民服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優(yōu)勢,提供有關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課題成果及其知識服務,為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高校圖書館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僅可以實現為社會服務的價值,同時擴大地方院校聲譽,增強競爭實力,促進科研和教學水平提升。還成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有機結合的紐帶。通過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既服務社會,又擴大了高校影響力,消除城鄉(xiāng)文化之間的差異,促進城鄉(xiāng)文化的和諧發(fā)展。
3 途徑
3.1 提高認識,以人為本,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圖書館應從農民的需求出發(fā),響應黨中央“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民和農業(yè)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樹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地實施文化扶貧。為農民讀者提供深層次的定向文獻傳遞和參考咨詢等增值信息服務,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圖書館的輻射力,體現出高校圖書館在經濟時代的價值。
3.2 發(fā)揮學生優(yōu)勢,建立服務網點
利用假期、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發(fā)動高校在校生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活動。利用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技術力量等方面的優(yōu)勢,采取圖書管理人員專題培訓輔導、帶隊指導等形式,組織大學生開展送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農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傳播給農民。既服務了新農村建設,又鍛煉了自己的才干、增長了見識,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大學生服務基層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促進了大學與農村的共贏發(fā)展。
3.3 建立流動圖書館
農村經濟薄弱,財政吃緊,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圖書館。高校利用自己的資源優(yōu)勢,實現資源共享,建立農村書屋,培養(yǎng)農民養(yǎng)成的讀書學習習慣。高校圖書館可以定期根據要求調配圖書,定期精選一批相關圖書、期刊,搜集、整理出相關資料運送到農村書屋,采取循環(huán)的方式,不斷更新。
3.4 開展業(yè)務培訓
地方高校圖書館依托專業(yè)特色,圍繞“科技興農”的主題,找準專業(yè)對接點,定期組織開展科技知識培訓,聘請農業(yè)科技專家為他們傳授農技知識,指導農民產業(yè)結構調整?;虿捎米稍冋?、網絡服務,建立專用的網絡咨詢通道,加強網絡信息建設,共享高校網絡資源。為需要指導的農民提供科技信息咨詢和輔導,使農民及時掌握相關農業(yè)科學知識和市場信息。
培訓的形式一般應采取集中、短期為主,不但要符合成人特色,還要符合農民特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重要是培訓內容要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考慮當地的農業(yè)生產條件、農業(yè)經濟狀況和農民的接受情況,不要因為培訓耽誤了農業(yè)生產。
4 結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艱巨而長久的任務,是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充分挖掘自身的有利條件,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朱慧玲,何艷群,徐險峰.高校圖書館與農村信息化建設.
[2] 張敏.高校圖書館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探討.
[3] 袁代蓉.地方高校圖書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4] 羅映紅,董小朋.地方性本科院校圖書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服務的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
任林春(1977- ),女,河南南陽人,畢業(yè)于南陽理工學院,助理館員,工作單位:南陽理工學院圖書館,主要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