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端,徐巧瑜,雷 霞,吳先林,伍津津
毛發(fā)的生長往往受到營養(yǎng)、神經內分泌和自身免疫的影響。臨床上常見的脫發(fā)性疾病有斑禿、雄激素性脫發(fā)。脫發(fā)直接影響到美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少脫發(fā)患者存在情緒、睡眠方面的問題[1]。為此我們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及焦慮自評表(SAS)對斑禿、雄激素性脫發(fā)、生理性脫發(fā)3種常見脫發(fā)性疾病患者進行臨床調查和分析。
入選患者均來自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皮膚科脫發(fā)專病門診,斑禿組101例,斑禿分為局限性斑禿S1-S2型(脫發(fā)面積<40%)、重型斑禿S3-S4型(脫發(fā)面積40%~99%)、全禿/普禿[2]。其中局限性斑禿 69 例,重型斑禿16例,全禿/普禿16例;男 51 例,女50例,年齡17~70歲,平均病程(2.276±3.907)年。生理性脫發(fā)72例,男20例,女52 例,年齡17~59歲,平均病程(0.888±1.575)年。雄激素性脫發(fā)63例,男 45例,女18例,年齡19~60歲,平均病程(4.606±3.939)年。健康對照(健康體檢者,無脫發(fā)癥狀)94 例,男 46 例,女48例,平均年齡19~67歲。
患者在10~15 min內獨立完成PSQI及SAS兩個量表的調查。
1.2.1 PSQI:PSQI主要評定受試者最近1個月的睡眠質量,由18個指標的7個部分組成,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部分計0~3分,各個部分的評分累計為總評分(0~21分),總分≥7分判為睡眠障礙[3],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越差。
1.2.2 SAS:焦慮自評表有20個指標組成,用于反映受試者1周的情緒狀況,每個指標以0~4計分。中國常??偡志禐椋?9.78±0.46)分,可作為判斷焦慮與否的臨界值。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2.0建立數據庫,對數據錄入、管理,以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脫發(fā)患者睡眠和情緒改變與年齡的關系見表1~3。在不同的年齡段[青年組(15~29歲)、壯年組(30~44歲)、中老年組(>45歲)],3種脫發(fā)者與健康對照者在睡眠指數總分上存在差異(P<0.01),從健康對照者到斑禿患者PSQI的總評分依次遞增,其中斑禿患者總分>7分,存在睡眠困難。從各分指標來看,與健康對照組相比,3種脫發(fā)患者在青年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有統計學差異(P<0.01),在壯年組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上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于老年組(>60歲)患者較少,并入中年組,中老年組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情緒方面,從正常對照者到斑禿患者SAS評分隨著年齡增長呈遞增趨勢(P<0.01),各年齡段斑禿患者評分均高于國內常模分值,而青年組的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得分亦高于國內常模分值。
3種脫發(fā)患者和正常對照者PISQ評分 和SAS評分比較見表2。從表2可見男女兩性脫發(fā)患者生理性脫發(fā)、雄激素性脫發(fā)、斑禿在PISQ評分和SAS評分均高于健康對照者(P<0.01),并逐漸增高。男性斑禿患者存在睡眠和焦慮問題,女性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存在焦慮問題,女性斑禿患者存在睡眠和焦慮問題。通過LSD-t檢驗進一步比較發(fā)現,雄激素性脫發(fā)與斑禿患者在SAS評分上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不同類型斑禿患者的PSQI和SAS評分見表3。從表3可見不同類型斑禿患者的PSQI、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76,P=0.358)
經皮爾遜(Pearson)積矩相關分析,r=0.487,P<0.01,可見睡眠問題與情緒焦慮之間存在正相關。
斑禿、雄激素性脫發(fā)等脫發(fā)性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隨著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yī)學家恩格爾關于生理-心理-社會的醫(yī)學模式的提出,脫發(fā)患者的精神衛(wèi)生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目前研究較多的是斑禿與一些負性心理精神問題之間的相關性[1,4,5,9],其次有少量關于雄激素性脫發(fā)的報道,但很少將幾種常見的脫發(fā)情況從年齡、性別、睡眠和情緒因素等方面進行平行研究。睡眠問題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有較為密切的聯系,而脫發(fā)性疾病與睡眠質量的相關性研究鮮有報道。
斑禿是一種突然發(fā)生的局限性斑片狀脫發(fā),以青壯年多見,病程可持續(xù)數月至數年,毛發(fā)能再生,脫發(fā)亦能再發(fā)生,睡眠習慣和生活習慣改變是其重要的發(fā)病誘因。雄激素性脫發(fā)又稱脂溢性脫發(fā)、男性型脫發(fā),是一種具有遺傳因素參與、且依賴雄激素作用的特征性禿發(fā)。多見于男性,常在20~30歲發(fā)病,進程一般較慢。生理性脫發(fā)主要是由于皮下組織微絲血管網絡的萎縮退化引起的,包括自然脫發(fā)、嬰兒脫發(fā)、產后脫發(fā)、老年性脫發(fā)[6]。筆者的調查發(fā)現,生理性脫發(f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雄激素性脫發(fā)則男性多于女性;在年齡方面,生理性脫發(fā)年齡略小,雄激素性脫發(fā)居中,斑禿患者的年齡略大;在病程上生理性脫發(fā)病程較短,斑禿次之,雄激素性脫發(fā)較長,這與本文3種脫發(fā)的臨床特征是相符的。
表1 各年齡段脫發(fā)患者與健康對照者睡眠和情緒改變比較 (±s,分)
表1 各年齡段脫發(fā)患者與健康對照者睡眠和情緒改變比較 (±s,分)
指標青年組(15~29歲) F值 P值健康對照者 生理性脫發(fā)患者 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 斑禿患者睡眠指數 3.875±1.718 4.969±2.207 6.300±3.278 7.381±3.556 8.609 0睡眠質量 0.656±0.483 1.125±0.707 1.200±0.768 1.333±0.856 5.032 0.003入睡時間 0.469±0.567 0.750±1.078 1.200±1.105 1.381±1.244 4.462 0.006睡眠時間 0.469±0.621 0.500±0.803 0.650±0.671 0.524±0.679 0.293 0.830睡眠效率 0.500±0.672 0.625±0.833 0.850±1.040 1.286±0.845 4.17 0.008睡眠障礙 0.594±0.499 0.781±0.420 1.000±0.324 1.095±0.625 5.735 0.001催眠藥物 0.000±0.000 0.000±0.000 0.050±0.224 0.095±0.436 1.095 0.355日間功能障礙 1.188±0.738 1.188±0.859 1.350±0.745 1.667±1.111 1.645 0.184 SAS 26.250±5.459 28.281 ±3.401 30.450±5.844 31.333±7.398 4.501 0.005指標 壯年組(30~44歲) F值 P值健康對照組 生理性脫發(fā)患者 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 斑禿患者睡眠指數 4.720±2.264 4.919±1.920 5.923±1.719 7.750±3.162 13.045 0睡眠質量 0.892±0.459 1.200±0.408 1.231±0.587 1.481±0.804 6.414 0入睡時間 0.676±0.784 0.680±0.945 0.808±0.694 1.539±1.146 8.299 0睡眠時間 0.459±0.558 0.520±0.586 0.615±0.697 0.827±0.879 2.168 0.095睡眠效率 0.703±0.661 0.640±0.757 0.846±0.732 0.923±0.813 1.085 0.358睡眠障礙 0.946±0.468 0.800±0.500 0.961±0.344 1.153±0.607 3.025 0.032催眠藥物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115±0.511 1.482 0.222日間功能障礙 1.243±0.760 0.880±0.666 1.462±0.761 1.712±0.893 6.706 0 SAS 26.973±3.158 27.720±2.337 29.500±3.397 32.115±4.985 14.872 0指 標 中老年組(>45歲) F值 P值健康對照組 生理性脫發(fā)患者 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 斑禿患者睡眠指數 5.280±1.721 6.267±1.981 6.471±3.625 8.714±4.198 5.535 0.002睡眠質量 1.000±0.408 1.133±0.516 1.118±0.781 1.393±0.875 1.539 0.211入睡時間 0.680±0.557 1.133±0.639 1.059±0.827 1.643±0.951 6.935 0睡眠時間 0.840±0.688 0.600±0.633 1.118±0.858 1.179±1.091 1.803 0.153睡眠效率 0.760±0.831 0.933±0.884 0.706±0.919 1.393±0.956 2.995 0.036睡眠障礙 0.680±0.476 1.200±0.676 1.235±0.664 1.321±0.669 5.435 0.002催眠藥物 0±0 0.067±0.258 0±0 0.286±0.763 2.270 0.087日間功能障礙 1.320±0.748 1.200±0.941 1.177±1.234 1.500±1.139 0.464 0.708 SAS 25.720±3.335 27.133±2.669 28.824±4.217 31.857±6.023 8.900 0
表2 不同性別3種脫發(fā)患者與健康對照組PSQI評分和SAS評分的比較 (±s,分)
表2 不同性別3種脫發(fā)患者與健康對照組PSQI評分和SAS評分的比較 (±s,分)
注:與健康對照組相比,P<0.01
性別 PSQI評分 SAS評分男性健康對照組 4.891±1.663 26.500±4.386生理性脫發(fā) 4.900±2.179 26.900±2.382雄激素性脫發(fā) 6.136±2.521 28.773±3.483斑禿 7.647±3.078 31.529±4.913女性健康對照組 4.438±2.052 26.292±3.881生理性脫發(fā) 5.327±2.247 28.212±3.030雄激素性脫發(fā) 6.516±3.481 31.579±5.872斑禿 8.240±3.993 32.240±6.595
表3 不同類型斑禿患者PSQI評分和SAS評分比較( ±s,分)
表3 不同類型斑禿患者PSQI評分和SAS評分比較( ±s,分)
項 目 局限性斑禿 重型斑禿 全禿或普禿PSQI評分 7.783±3.502 9.063±4.524 7.500±2.556 SAS評分 31.928±5.937 33.250±6.628 30.313±3.877
PSQI 于1989年由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醫(yī)生Buysse等編制,是一種在臨床上被廣泛采用的睡眠質量評價方法。Singareddy等[7]發(fā)現在患皮膚病的患者中搔抓皮膚PSQI評分較高,睡眠質量差。我們通過對3種脫發(fā)情況的調查發(fā)現,在不同年齡段健康對照組及3種脫發(fā)情況在PSQI總分上有顯著差異,在分值上呈現一種遞增的趨勢,以總分7作為判斷是否有睡眠障礙的上限,生理性脫發(fā)、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睡眠狀況有一定影響,斑禿患者存在睡眠問題。從PSQI的7個組成部分看,青年組主要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上存在差異;壯年組在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上有統計學差異;而在中老年組,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有差異,3個年齡段在入睡時間、睡眠障礙上均有差異,并且數值有遞增趨勢。從性別角度分析,男女兩性脫發(fā)患者在生理性脫發(fā)、雄激素性脫發(fā)、斑禿的PSQI總分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并逐漸增高,且3種脫發(fā)情況中女性患者的得分明顯高于男性,女性患者睡眠問題更嚴重。上述結果顯示生理性脫發(fā)、雄激素性脫發(fā)、斑禿在睡眠指數中存在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我們推測睡眠情況可能直接影響到患者的脫發(fā)程度,需注意改善睡眠質量和生活習慣。
SAS從健康對照組到斑禿得分呈遞增趨勢,各年齡段的斑禿總分均高于國內常模分值,而在青年組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評分亦高于國內常模分值。說明斑禿患者最近1周有焦慮的情緒,而年輕的雄激素性脫發(fā)患者易有焦慮現象。男女性脫發(fā)患者中,生理性脫發(fā)、雄激素性脫發(fā)、斑禿的PSQI評分和SAS評分上高于健康對照組,并逐漸升高。斑禿患者及女性雄激素性脫發(fā)者有焦慮問題,由此推測3種脫發(fā)在情緒上也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應激始于大腦皮質,在前額皮質及邊緣系統是情緒加工的重要腦區(qū),皮質-邊緣系統能對情感和精神刺激產生應激,應激引起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與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功能紊亂,使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炎癥易感性增加[8,9]。所以患者焦慮情緒可能也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及交感-腎上腺髓質軸(SAM軸)系統起作用。
3種不同類型的斑禿在睡眠質量及焦慮情況上并無明顯差異(P=0.376,P=0.358),說明睡眠的好壞及焦慮程度與斑禿患者脫發(fā)程度無直接聯系。經Pearson積矩相關分析,可以推測睡眠質量與情緒之間相互影響,或是在脫發(fā)患者體內存在某種因素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及情緒的改變。
本組研究結果提示,臨床常見脫發(fā)性疾病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主要就診者年齡集中在18~55歲,脫發(fā)對于女性患者在睡眠質量及情緒上的影響大于男性。睡眠障礙和焦慮情況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fā)展過程,這兩者的輕重與脫發(fā)程度有很大相關性。另外由于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我科脫發(fā)專病門診就診者,這類患者更為關注自己的個人形象或是有更嚴重的脫發(fā)病情,對我們的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影響。但從另一角度為臨床醫(yī)師診治該類脫發(fā)患者提供了一定啟示。在治療此類疾病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群適時加用抗焦慮和調整睡眠藥物輔以治療,并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心理變化,給予適宜的心理疏導,減輕其精神壓力,可收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1]曾敬思, 曾昭明. 精神情緒因素與斑禿的關系 [J]. 中華皮膚科雜志, 1998, 31(2):119.
[2]Olsen E, Hordinsky M, McDonald-Hull S, et al. Alopecia areata investigational assessment guidelines [J]. J Am Acad Dermatol,1999, 40(2 Pt 1):242-246.
[3]劉賢臣, 唐茂芹, 胡蕾, 等.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J]. 中華精神科雜志, 1996, 29(2):103-107.
[4]Ruiz-Doblado S, Carrizosa A, García-Hernández MJ. Alopecia areata: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nd adjustment to illness [J]. Int J Dermatol, 2003, 42(6):434-437.
[5]胡小平, 王萬卷, 鐘綺麗, 等. 320例男性型脫發(fā)量表分析及非那雄胺治療的臨床研究 [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 30(5:)620-623.
[6]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 [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84-1191.
[7]Singareddy R, Moin A, Spurlock L, et al. Skin picking and sleep disturbances:Relationship to anxiety and need for research [J].Depress Anxiety, 2003, 18(4):228-232.
[8]Alfadhli S, Kharrat NJ, Al-Tememy B, et al. Susceptible and protectiv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polymorphism in alopecia areata in the Kuwaiti population [J]. Autoimmunity,2008, 41(7):522-525.
[9]郭紅衛(wèi), 馮正直, 鐘白玉, 等. 應激生活事件和斑禿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調查 [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0, 32(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