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利華
隸書由小篆演變而來,由原來較整齊的長方形、均勻圓轉(zhuǎn)的線條變成結體方折、橫畫留有“蠶頭燕尾”的近代書體,據(jù)說這種字體是當時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日常使用的文字,故稱“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的發(fā)展歷史就脫離了古文字階段。漢代以后,小篆并未消失,而是成為主要用來刻印、銘文的古字體。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象形的字符變成平直點畫所組成的字符,這種改變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是中國文字發(fā)展上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后的文字,接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文字。
隸書在當今的創(chuàng)作中顯得十分薄弱,近年的書展中隸書作品很少,經(jīng)典作品就更少。張錦鏡的隸書之所以耐看,有較高的欣賞價值,至少有如下三個特點:篆韻、楷化、隸神。
篆韻。隸書是從篆書轉(zhuǎn)化而來的,篆書具有線條圓潤,結體勻稱的特征,在張錦鏡的隸書中明顯保持了這樣的特征,如橫畫、豎畫、圓轉(zhuǎn)十分穩(wěn)健。一般書家在處理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時最怕的就是失衡,而張錦鏡對結體的把握卻是成竹在胸,細微處見功夫。他在上下或上中下結構中,既注意均衡,又注意到平穩(wěn),將底部線條拓寬或加重,而這種均衡和平衡使人產(chǎn)生平和、舒展、安詳?shù)拿栏小?/p>
楷化。魏碑是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出現(xiàn)的北魏碑版上的一種流行字體。這種字體基本上屬于楷書范疇。在書藝方面,有著其他時代不可能具有的特色。其行筆速起急收、點劃峻利,轉(zhuǎn)折處多以側鋒取勢,形成內(nèi)圓外方、撇捺重頓的特點。在結體方面縱橫倚斜,錯落有致,由此開創(chuàng)了這一代的書風。張錦鏡的隸書《前后出師表》中,“撇捺重頓”十分突出,而橫畫波磔運用澀筆,使左右形成張力,在嚴整中流動著生命的力量;起筆和收筆多用側鋒,極具力度感。隸書是一種規(guī)整的書體,如何在規(guī)整中顯現(xiàn)活力,這是對書家功力的考驗。
隸神。清代學者朱彝尊對《泰山廟碑》做過這樣的評價:“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正,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岳廟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而張錦鏡的隸書正是將“方正”、“流麗”、“奇古”漢隸的三種風格融為一體,加之篆韻和楷化,使他的隸書頗有神韻,在剛與柔、正與奇、潤與澀、粗與細、濃與淡、實與虛、嚴謹與靈秀、結體的勻稱與筆畫的靈活等等的對立關系中達到了一種有機的統(tǒng)一。在他的隸書中,點、橫、豎、撇、捺不僅僅是字的構成因素,而且是筋、骨、血、肉鮮活的生命體征。
張錦鏡的隸書將我們帶入了一種“平和之情,淡然之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