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耀輝,吳義森,蘭宇頻,黃喜順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骨骼系統(tǒng)疾病,以骨量減少、骨微結構破壞、骨脆性和骨折危險性增加,骨密度測量是診斷骨質疏松的主要指標[1-5]。漳州地區(qū)地處福建東南,其東南部沿海,西北部為山區(qū),中央為沖積平原。生活、飲食、習慣等均有所不同,對其不同年齡人群進行骨密度測定,為沿海地區(qū)在預防和診斷骨質疏松方面提供依據(jù)。因此,筆者對我院體檢中心2010年6月—2012年6月漳州地區(qū)3796名健康體檢人群進行骨密度檢測?,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體檢中心參加健康體檢的4023名成年人,篩選出符合條件者3796名為研究對象,男2145名,女1651名。入選標準:研究對象均在本地居住10年以上,無主要臟器(如肝和腎等)慢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如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及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的疾病;近期無服用激素類等藥物史。對檢測指標均知情同意。年齡17~87(37.62±2.14)歲。按年齡分為13組。
1.2 方法 采用韓國OsteoSys公司生產的EXA-3000型前臂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器。每天測量前,對設備進行事先預熱,然后用設備自帶體模校準,精確度為1%,準確度>98%。受檢者均測試非慣用手前臂遠端骨密度,獲得骨密度的T值。診斷標準參考《中國人骨質疏松癥標準(第二稿)》[6]:①正常:T值≥ -1.0;②骨量減少:T值為 -1.0~-2.5;③骨質疏松癥:T值≤ -2.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全部輸入計算機并建立數(shù)據(jù)庫,各項目的基本統(tǒng)計值用Excel 20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
2.1 不同性別與年齡骨密度T值 漳州地區(qū)男女性非慣用手前臂骨密度 T值男性為 -0.453±1.360,女性為 -1.214±1.517。17歲后骨密度 T值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骨密度T值21~25歲逐漸增高,至41~45歲達峰值后持續(xù)下降,56~60歲后隨年齡增長明顯低于峰值,66~70歲后骨密度下降趨于平緩,而76~87歲年齡組明顯低于71~75歲組(P<0.05,P<0.01)。女性T值17~20歲組至31~35歲組逐漸增高,并達到峰值,之后開始逐漸降低,51~55歲以后隨年齡增長明顯低于峰值(P<0.05,P<0.01);66~70歲后骨密度的下降趨于平緩,而76~87歲年齡組明顯低于71~75歲組(P<0.05)。見表1。
2.2 不同性別及年齡的骨密度測定結果 骨密度正常者男性67.32%,女性49.24%;骨量減少者男性26.62%,女性32.59%;骨質疏松者男性6.06%,女性18.17%。其中,女性在21~25歲年齡組骨質疏松檢出率出現(xiàn)假性峰值,主要考慮與標本量較少有關。骨質疏松的檢出率男性在61~65歲組,女性在51~55歲組開始明顯增高,與同性別其他年齡段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在>51歲各年齡組及總體年齡組骨質疏松檢出率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量正常的比例男女性基本呈現(xiàn)逐漸減少的趨勢,但男性骨量正常率高于女性。見表2。
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儀自1987年問世以來,因其高精度、高分辨率、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被WHO推薦為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7]。非慣用手前臂測量是普查的常用檢查部位,而且測量不受前臂脂肪厚度、局部脂肪沉積等因素影響,又不用軟組織等效物。與其他部位測量方法相比,其不受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的影響。有學者認為骨質增生、小關節(jié)退行性變、椎間盤變性、主動脈鈣化等??墒筙線骨密度測定儀測定的骨密度增高,容易造成誤診[8]。
表1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健康人群前臂遠端骨密度的T值(±s)
表1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健康人群前臂遠端骨密度的T值(±s)
注:與41~45歲組比較,bP<0.01;與31~35歲組比較,dP<0.01;與71~75歲組比較,aP<0.05
年齡組(歲)男性例數(shù)T女性例數(shù)T P 17~20 31 -0.591±0.024 27 -1.601±0.024 <0.05 21~25 50 -0.529±0.960 19 -1.003±1.091 <0.05 26~30 64 -0.348±1.168 51 -0.891±1.121 <0.05 31~35 115 -0.125±1.239 101 -0.436±1.032 <0.05 36~40 271 0.789 ±1.055 223 -0.465 ±1.007 <0.05 41~45 453 0.897 ±1.290 309 -0.439 ±1.013 <0.05 46~50 446 -0.127±1.085 321 -0.994±1.118 <0.05 51~55 277 -0.573±1.154 214 -1.304±1.321d <0.05 56~60 192 -0.644±1.307b 186 -2.461±1.347d <0.05 61~65 114 -1.109±1.276b 120 -2.711±1.252d <0.05 66~70 78 -1.889±1.384b 40 -3.699±1.421d <0.05 71~75 35 -1.608±1.372b 29 -3.784±1.215d <0.05 76~87 19 -2.887±1.669ab 10 -4.662±0.764ad <0.05 2145 -0.453 ±1.360 1651 -1.214 ±1.517 <0.05合計
骨量峰值是個體在生命中所獲得的最大骨密度值,也就是人生命中最成熟時期所達到的骨組織總量。一般在40歲之前達到,此后,隨著年齡的增加,骨量逐漸丟失,一般以每年1%的速度遞減。從對漳州地區(qū)的3796名正常健康人群的骨峰值研究及前期研究,認為:①17~30歲為骨量緩慢變化期,在此期間,骨量在緩慢增加,男女骨量有差異。②30~40歲則為骨量相對穩(wěn)定期,骨量開始達到高峰,女性骨量低于男性,原因考慮與現(xiàn)代女性晚婚晚育,孕期與哺乳期鈣質大量流失有關[9]。③45~50歲為骨量丟失前期,女性骨量丟失加快,男性骨量丟失相對不明顯。女性在此期間骨量值明顯下降,可能與女性的雌激素在絕經期的快速下降,造成破骨細胞活性明顯增強,骨轉換增加,骨礦物質丟失加速有密切關系[10]。本研究中,女性46~50歲組骨密度快速降低,可以說明此點。而男性骨密度下降的原因主要考慮與沿海地區(qū)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及壓力的加大、豐富的夜生活有關,如很多男性有吸煙、飲酒、喝濃茶或咖啡及很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
表2 不同性別各年齡組健康人群前臂遠端骨密度測定結果[例(%)]
本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男性在61~65歲組,女性在51~55歲組開始明顯增高,與之前各年齡段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女性的總體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男性。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盡管許多文獻報道了在一定的年齡段骨密度下降的速度不同[11-12],但由于個體差異很大,任何統(tǒng)計結果都不適合人群中的個體,因此,就骨質疏松癥的預防而言,對于中年及以上人群應高度重視年齡因素所致的骨密度下降而加強預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結果提示X線骨密度測定儀測定骨密度具有一定臨床和科研價值。王潔穎等[13]研究前臂遠端骨密度與脊柱和髖部骨密度有相關性,同樣與骨折危險性明顯相關。骨密度測定可診斷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從而預測骨折發(fā)生的危險性。本研究基本能反映漳州地區(qū)健康人群骨密度變化規(guī)律及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情況,得出健康人群骨密度峰值參考范圍,為本地區(qū)骨質疏松癥及其骨折的并發(fā)癥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1] 呂雙燕,白小崗,徐杰.辛伐他汀對老年2型糖尿病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2,11(8):632-633.
[2] 趙圓,李暉,劉文亞,等.新疆漢族、維吾爾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骨密度的差異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12):899-902.
[3] 任樹軍,邢國得,姜益常,等.補腎健脾益氣法對酒清性骨質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礦含量(BMC)影響的研究[J].中醫(yī)藥學報,2013,41(11):24-26.
[4] 程曉光,余衛(wèi).定量CT骨密度測量技術的進展與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12):881-883.
[5] 張昕,王峻,蘇晉生,等.定量CT與雙能X線吸收測定儀測量腰椎各椎體間骨密度差異性研究[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12):884-886.
[6] 劉忠厚,楊定焯,朱漢民,等.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6(1):1-3.
[7] 于愛紅,陳祥述,孫偉杰,等.體重、身高及體重指數(shù)與雙能X線骨密度儀和定量CT測量腰椎骨密度的關系[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1,19(12):909-911.
[8] 余衛(wèi),秦名偉,張燕,等.腰椎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對骨密度測量的影響[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36(3):245-248.
[9] 刑晨芳,周偉文.影響女性骨密度的因素[J].中華婦幼保健,2008,23(11):1453-1454.
[10] 張英男,陶天遵,高萍,等.老年男性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性激素的變化[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2):199-201.
[11] Unnur S,Bjarni V,Daniel F,et al.European bone mineral den-sity loci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BMD in east-asian popula-tions[J].Plos One,2010,5(10):3217-3220.
[12] Looker A C,Melton L J,Harris T,et al.Age,gender,and race/ethnic differences in totalbody and subregionalbone density[J].Osteoporos Int,2009,20(7):1141-1149.
[13] 王潔穎,任龍喜,陳紅.橈骨遠端骨折與前臂骨密度相關性分析[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1,19(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