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婧瑛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總有一些電影,每一次看完都會帶給你新的感動。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千與千尋》就只這樣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我已經(jīng)看了十多遍了,這是一部渾厚的作品,但是在對于影片的視聽語言分析之后,我發(fā)現(xiàn):它的視聽語言十分樸實。其實不僅僅是這部作品,在宮崎駿導演的其他影片也有著相同的特點。沒有華麗的鏡頭語言,沒有華麗的人物造型。但觀眾在觀看他的影片時卻是懷著一種受洗禮的心情,坐在電影院中,當燈光完全暗下,響起久石讓為其量身定做的音樂,這種感覺是會滲透到人的靈魂中去的。
對于《千與千尋》的主旨,有著很多種闡釋,有人說,這是一部關于成長的電影,有人說這是一部關于環(huán)保的電影,也有人說這是一部關于尋找自我的影片。每個人看完之后都會給出自己的解釋,這正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所應具備的能力:讓每個人都在影片中找到你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動點。
影片《千與千尋》講述的是:千尋——一個十歲的平凡小女孩的故事。千尋跟著父母從這個城市搬遷到另一個城市,途中所發(fā)生的一段奇妙旅程。這部影片不同于歐美動畫的故事情節(jié)線索清晰,人物善惡分明。影片的敘事結構非常復雜,懸念、線索繁多,這是宮崎駿作為一位東方導演對于東方文化審美所致的。最明顯之處體現(xiàn)在影片的結尾,導演將這個紛雜的故事用一種神話的方式解決了,這就好像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經(jīng)歷那么多坎坷、掙扎之后,兩位主角雙雙化成蝴蝶飛走了,矛盾就這樣悠然地解開了。又好像《莊周夢蝶》誰又能說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世界才是真實的,而蝴蝶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呢?
影片結束了,千尋成長了,作為觀眾的我也成長了。在百感交集之后,我覺得宮崎駿最想表達也許不是成長,不是環(huán)保,也不是自我,而是責任。
在人的一生中,要走過很多條路。對于宮崎駿來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他童年乘著卡車走過的那段路。
年幼的他親眼見證了叔父在美軍轟炸中,棄苦苦哀求的鄰居母子不顧而駕車逃走的情景。當時坐在卡車上的他看著車下的那一家人,那是怎樣一種無法形容的復雜心情。他不可以指責他的叔父,因為如果帶上那一家人,他們所有人可能都逃不掉。但他永遠都不可能忘記那一家人,因為如果自己伸出援助之手,或者張口懇求叔父讓他們上車,是不是就可以拯救鄰居一家人的性命。在這個事件中,誰都沒有錯,每個人的目的都是想保存自己的性命,那么錯的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的思考不斷地出現(xiàn)在宮崎駿的電影中。
在宮崎駿的電影中,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只有立場不同的人。比如影片《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我們不能說她是一個壞人,雖然她將千尋的父母變成了豬,并奴役年幼的千尋,但是她這樣做僅僅是為了維護她那個世界的秩序。每個世界都有著自己的秩序,這個秩序不能破壞,雖然有的時候,一個外世界的人無心打破這個世界的秩序,但作為秩序的維護者,能做的也只有懲罰。又比如影片《千與千尋》中的白龍。我們也不能說他就是一個好人,雖然他無私地幫助了千尋,但是他也曾經(jīng)為了自己的私心,為湯婆婆賣命,偷取錢婆婆的魔女之印。受到了錢婆婆的懲罰。他打破了錢婆婆的秩序,那么錢婆婆就要處罰他。
在宮崎駿的眼中,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單一的世界,整個大世界是有很多小世界組成的,每個小世界都有著自己的法則,而我們每個人也是一個小世界,我們也在默默守護著自己的法則。那么在這個紛亂的世界里,我們真正可以自己掌控的是什么?那就是責任。我認為,對于宮崎駿來說,“責任”是他畢生信奉的信仰。
A、甬道
在影片《千與千尋》中,千尋走過很多路,但是在經(jīng)歷不同后,即使走過相同的路,也懷著不一樣的心情。
比如在影片開頭片段(如圖1)和結尾片段(如圖2)出現(xiàn)的這段甬道。這兩個鏡頭用的構圖完全一致,甚至對話也如出一轍。但是作為主角的千尋是懷著完全不同的心情走過這條路的。
這是一條不同尋常的甬道,它連接這兩個不同的世界,有人甚至將它比作母親的產(chǎn)道,走過這段甬道,就象征著來到這個世界上。我覺得這個比如十分的恰當。千尋初次走進這段甬道,她懷著一顆依靠的心。她緊緊抓著母親的手,希望從母親的身上找到依托。但在里面那個世界,她經(jīng)歷了很多、成長了。當她再次踏上這條甬道,她依然緊緊抓著母親的手,但是這次,她是作為一名母親的守護者,她剛剛將自己的父母拯救出來,在接下來的道路上她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陪著父母,走完他們的全程。這是對于父母的責任。
B、通往湯屋的橋
連接小鎮(zhèn)和湯屋的那段橋也許是千尋在這個奇妙的世界走過最多的路。當千尋第一次踏上這段橋(00:17:49),她緊緊地抓著白龍的手,她的心中充滿了剛剛離開父母的恐懼。當她第二次走上這段橋時(00:46:54),她懷著見到父母的希望。當最后一次她踏上這段橋(01:56:38),這個鏡頭是采取俯視、大全景的設計。在這個大世界中,千尋獨自走上了這段橋,沒有白龍的陪伴。她懷著一顆拯救父母的心,堅定地、儀式般地走上這條路。她已經(jīng)成長了。
C、通往湯婆婆臥室的路
湯婆婆在湯屋象征著絕對權力,每個人都懼怕她。她可以輕易抹去一個人的名字,掌管他人的一切。
千尋初次去見湯婆婆是被逼無奈的,她需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霸谶@個世界里、只要你有工作,湯婆婆就不會拿你怎樣”這就是這個世界的法則,每個人都要有屬于自己的工作。
白龍幫助了她,幫她找到了工作、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找到了父母。但是白龍不可能陪著她走完每一條路,她必須自己去見湯婆婆。千尋小心翼翼地、心懷恐懼地走向湯婆婆的臥室(00:21:47)。
當白龍身受重傷,被錢婆婆的式神追趕的時候,千尋卻毫不畏懼、義無反顧地沖向了湯婆婆的臥室(01:17:10),她要去拯救白龍!我認為千尋和白龍的感情不是簡單的愛情,而是一種復雜的感情,其中包括了親情、友情,更多的是相互扶持的責任。當白龍遇到危險的時候,千尋義無反顧地承擔了這個責任。
D、湯屋的路
千尋初次進入湯屋內(nèi)部,是一直躲在玲的身后的(00:31:57),她覺得自己不是屬于這里的,她覺得這都是一場夢,她想要離開。在影片的后期,當無面男變的貪婪,吃了很多人之后,千尋竟然主動站了出來(01:31:33),她要拯救無面男、更要拯救整個湯屋,她對湯屋有了一種責任感,雖然她不是自愿屬于這個世界的,但是她現(xiàn)在卻身處這個世界,她必須要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我想這也是導演宮崎駿最想表達的:我們既然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要肩負起我們應負的責任。
宮崎駿在闡述自己制作《千與千尋》的動機的時候,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相當長的時間,一直在困惑,我還要繼續(xù)做導演嗎?對人類的懷疑在電影中色彩濃重,不停作畫給身體帶來的壓力也不小,我質(zhì)疑自己這種作品是否還應該出現(xiàn)。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成年人追求不斷的娛樂,以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同時反映在孩童身上。過剩的娛樂,使他們的知覺淡化了,天賦的創(chuàng)造力減退了。我們舍不得讓孩子獨自面對種種困難。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鑒的好對象。就是這個信念,促使我制作出了這部電影。
宮崎駿就是這樣一個有責任的人,他不單單將自己的動畫看做是個人的,更是整個社會的。在這個娛樂泛濫的社會,兒童所看的動畫中充斥著各種兇殺、暴力、色情。身為一名動畫人能為孩子做的不僅僅是娛樂他們的眼睛,更是升華他們的心靈。
我們縱觀宮崎駿的所有作品,沒有一部作品依靠的是漂亮的人物、或者是刺激的打斗鏡頭。宮崎駿為每個人帶來的是純凈的、自然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說:宮崎導演,你片子的人物造型都太平凡了。大家在看他的影片的時候完全不會注意到這一點,或者說,人物的平凡造型已經(jīng)成了宮崎駿影片的特點。
每個人到電影院去看宮崎駿的影片,都是懷著一顆接受心靈洗禮的愿望去的,在他們眼中,在影院中看宮崎駿的片子就像是一種儀式,一種脫離現(xiàn)代社會的紛繁的儀式?!凹词故窃谠骱藓蜌⒙局?,仍然有些東西值得人們?yōu)橹钕氯?。一次美麗的相遇,或是為了美麗事物的存在。我們描繪憎恨,是為了描寫更重要的東西。我們描繪詛咒,是為了描寫解放后的喜悅?!睂m崎駿為人們帶來的就是生的喜悅。
宮崎駿的影片的制作成本雖然比起迪斯尼動畫的成本要低得多,但是在日本這樣一個高人力成本的國家,成本也是十分巨大的。于是在采訪中,有人問他:日本的人力成本很高,那有沒有考慮與中國大學合作建立工作室,解決人力問題?宮崎駿是這樣回答的:“我也是從創(chuàng)作漫畫的年輕人開始做起的,當時也很窮。當時,曾有個美國人到日本來,找了一批創(chuàng)作漫畫的年輕人到他的飯店,拿著錢給他們看,問有這樣的工作你愿不愿意做。雖然找的不是我,但我覺得這是一種屈辱。所以,我不希望讓中國的年輕人也有這種感覺。覺得是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出賣給別人去完成。我們一直是著力于創(chuàng)作讓日本觀眾喜歡的作品,中國同行也要著眼于自己創(chuàng)作讓中國觀眾喜歡的作品。”
當我讀完這段報道,我真心為每一位吉卜力的工作人員感到幸運。他們的導演是這樣珍惜自己的每一位員工,他們不是在出賣自己的才華,他們是在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當一位導演可以因為不想傷害另一個國家做動畫的年輕人而放棄一種降低自己影片成本的手段的時候,這位導演就已經(jīng)是一位成功的導演。因為這位導演非常清楚自己做片子的目的——完成自己的責任。如果僅僅為了降低影片的成本而使一群年輕人失去熱情和夢想,那么這部影片制作出來還有什么意義。
為抗議“311”大地震后福島核電站核泄漏造成的嚴重后果,吉普力工作室《熱風》雜志上制作了特輯“吉卜力的動畫,不使用核電制作!”,封面為吉卜力工作室的創(chuàng)始人——宮崎駿。他身體力行,走上街頭號召動漫界停止使用核電
這位70多歲的老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負起自己應付的每一份責任。我相信,當他像離開千尋離開那個奇幻世界一樣離開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時候,他一定可以走得像千尋一樣自信,雖然在他年幼時,他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實,去拯救鄰居一家人。但是在他離開時他可以問心無愧,因為他堅守了自己的人生信條:人們不能夠太自大。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只是這個星球上眾多物種中的一個小物種。如果我們希望人類再生存上一千年,現(xiàn)在就必須為它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那正是我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負起應負的責任。
1.《宮崎駿訪談》來自網(wǎng)絡
2.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7:27.
3.(日)小原信.日本人 時間意識[M]東京:三笠書房,1987:145.
4.(日)家永三郎.日本思想史 擋e于 宗教的自然觀 展開[M].東京:新泉社,198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