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克臣
摘 要: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國家的經濟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改善。但還存在很多不幸福的因素,因此,提出尋找幸福的路徑:一是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和奮斗去獲得;二是幫助別人是幸福;三是對未來的預期樂觀、有信心、充滿希望也是幸福。
關鍵詞:論幸福;黨的十八大;精神解讀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3-0074-02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按照這個原理,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使得幸福觀提上人們生活的日程。因此,近年來,人們都熱衷于談論幸福,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獲得幸福,這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
一、什么是幸福
關于“幸?!币辉~,《辭海》上說:“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薄啊腋U撌且环N倫理學說,認為幸福是人生的目標和道德的標準。在思想史上,幸福論有兩種形式:一是快樂論,認為快樂是人的最高幸福。二是完全論,認為人的幸福在于發(fā)展人的理性,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性能完全發(fā)揮出來,達到個人的完成?!保ā掇o海》532頁)
普通人群對于幸福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和理解,雖然他們都關心幸福。這是因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個人的自身條件、文化修養(yǎng)、所處的境遇、具體情況等等諸多的不同,幸福作為一種主觀心理感受,每個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樣,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種關于幸福的想象,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種不同的幸福標準和幸福感受,幸福沒有一個絕對的客觀評判標準。因此,幸福感是無法絕對量化的,特別是在價值觀多元與追求平等、民主的現(xiàn)代社會,對幸福的解讀不能失之偏頗或武斷。幸福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確立幸福評判標準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最關鍵的幸福感應該源于每個人的內心。一般認為,幸福是個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愉悅感。從基本上說,個人是幸福的主體,幸福應是一個人的主觀體驗。一條比較通用的幸福定義是:當你從事一件事情,從中感受到充實、平靜和快樂并且愿意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那么所得到的內心感受就是幸福。
二、幸福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要素
幸福既然是人們的一種主觀感受,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是個人在需求欲望得到滿足時產生的愉悅感,那么不言自明,它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
1.幸福是多樣的、具體的、看得見和摸得著的
幸福離我們其實很近,往往就在我們身邊,而且并不需要花大把的金錢才能獲得。清晨起來,呼吸新鮮空氣,舒展一下身體,舉頭看看旭日東升,漸漸地感受到整個身心都沐浴在明媚、溫暖的陽光之中,此時的心情必然很愉快,對生活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2.幸福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需要用心來品味的
幸福很細微,很平凡,它從來就是一種個體體驗,一種身心的感受。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張燦爛的笑臉(哪怕是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次擁抱……它是無法用語言來定性,也無法用數(shù)字來衡量的。但是通往幸福的路,往往是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幸福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tǒng)一,物質是幸福的基礎,精神是幸福的靈魂。這就是說,幸福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也即是說構成幸福的內容有三個方面:物質、精神、情感,情感也屬于精神,但又有區(qū)別,特別是對個體的人來說,更為重要。對個體而言,幸福說白了就是一種自我感覺,自我體驗,而這種感覺和體驗是需要用心來品位的。
3.幸福還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談論幸福不可能離開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國情特點、發(fā)展環(huán)境、歷史實際和超越發(fā)展階段。由此概括說來,幸福感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宏觀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二是個人對自身和社會發(fā)展的認識。追求幸福,無可厚非。但一定不能脫離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實際?,F(xiàn)在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都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
4.幸福的基本要素
幸福的內涵雖然是十分豐富的,概括起來講,構成幸福的內容有三個方面:物質、精神和情感,情感也屬于精神范疇,但又有區(qū)別,特別是對個體的人來說更顯重要。但幸福的基本要素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人要幸福,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素:第一,身體健康。第二收入滿意。第三住有所居。第四,學有所教。第五,病有所醫(yī)。第六,老有所養(yǎng)。第七,社會安全。第八,物價基本穩(wěn)定。第九,城建規(guī)劃科學,公共福利設施比較完備。第十,生態(tài)文明建設落到實處。第十一,家庭和睦,社會和諧。
三、尋找不幸福的因素
1.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
這是當前中國最突出的人民內部矛盾。在以往的三十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已經使相當一部分人順利實現(xiàn)了“先富”起來的目標。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百萬以上美元富翁家庭的數(shù)量首次突破100萬戶,達到111萬戶,名列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但與此同時,中國貧困人口按照世界銀行每天兩美元的標準,依然有1億多人口,赤貧階層依然有上千萬?!案缓啦鸵幌?,窮漢十年糧”的景象,已經未必是個別地出現(xiàn)在當今中國??膳c世界上任何現(xiàn)代化大都市相媲美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郊區(qū)不斷擴大的貧民區(qū)證明,新富和貧苦大眾之間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2.社會就業(yè)難
大學生一畢業(yè)就面臨失業(yè)。每年累計100萬大學生待業(yè)大軍,城鎮(zhèn)年均需新增就業(yè)900萬人。更為龐大的數(shù)以千萬計的新生代農民工隊伍,無固定職業(yè),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他們下決心“跳出龍(農)門”出外闖蕩是為了改變命運。殘酷的現(xiàn)實卻使他們的夢想難以實現(xiàn)。當前中國的社會流動和階層分化提供了大量讓人們比較的情景,競爭加劇也讓人產生比較的壓力,體會到不公平、不尊重甚至歧視的焦慮和痛苦的人越來越多。
3.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人們有后顧之憂
具體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城鎮(zhèn)不論是國有、股份制、民營、私營企業(yè)就業(yè),都是合同制,有些根本不負責交“三險一金”。二是無工作、無任何收入(包括 無勞動能力的肢體殘疾、精神殘疾、生活靠親人供養(yǎng))的城鎮(zhèn)居民參加保險,每年都需要繳納一定費用,對收入相對穩(wěn)定的家庭來說,沒有問題,但還有許多困難家庭,繳不起養(yǎng)老費,入保非常困難;他們看病也不享受任何醫(yī)保,又無錢治病,小病可以挺過去,大病需住院就犯難了。三是大量流動的農民工和農民群眾在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方面所享有的保障力度要小于擁有城市戶籍的群眾。四是企業(yè)(特別是東北老工業(yè)基地的許多企業(yè)已破產,人員下崗、退休早,養(yǎng)老金特低)退休人員和機關、事業(yè)單位的退休人員之間的養(yǎng)老金差距何時縮小的問題。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jié)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在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養(yǎng)老、基本醫(yī)療、城鄉(xiāng)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項。
4.教育不公平
主要表現(xiàn)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機會不均等。厲以寧先生說:教育資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不足,以致學校設備差、師資力量差、學生很難繼續(xù)深造,從而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不良循環(huán):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等→就業(yè)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5.食品安全令人堪憂
民以食為天。百姓在解決溫飽之后,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但又擔心能否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相關機構在千人幸福指數(shù)調查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從2011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甚至超過了人們對住房、醫(yī)療保障的需求,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令百姓堪憂。
四、尋找幸福的路徑
1.幸福要靠自身努力和奮斗去獲得
人要幸福,離不開物質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這三方面依時代、環(huán)境不同都有個最低標準。比如恩格爾系數(shù)、最低工資規(guī)定等等。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此消彼長。如為了追求理想,短期內犧牲物質利益,亦覺幸福。
幸福首先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歸根結底,公民自己才是生活的主體。前些年一首流行歌曲唱道:“幸福不是毛毛雨,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表達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即爭取幸福首先是公民自己的責任,要靠自己努力奮斗。還有一支歌也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呀告訴你,它在你晶瑩的汗水里,它在你閃光的智慧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精辟地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我們每一個人的個人的前途命運,都是和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是和這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關聯(lián)。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真誠樸實,把國家、民族與個人,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然、邏輯地連在了一起。關于幸福,社會應該讓個體知道,成功的路有千條萬條,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選擇。在全國人大代表朱雪芹眼中,幸福來源于腳踏實地做每一件事,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地去獲得進步和融入城市,幸福就在你有一個夢想,一天一天地去接近,哪怕很艱苦。
2.幫助別人是幸福
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種普世價值。在眾多人看來,幸福是什么未必有統(tǒng)一的定義,但獲得幸福的途徑卻是一致的:體會簡單的快樂、學會幫助他人、建立穩(wěn)定的家庭社會關系等。這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幫助別人特別是幫助疾苦的人,因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普世價值,在世界上也是倡導的。正如郭明義所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思想境界。感動中國的模范人物因盡心盡力幫助疾苦的人而感到幸福;我們身邊的平民百姓草根群眾因愛心善意自覺自愿默默地“微塵行動”而覺得快樂。作為領導干部應該怎樣做呢?筆者以為,領導干部主要是在廉潔奉公、勤政為民、造福一方中體驗幸福。幸福的本意體現(xiàn)的是人們在理想實現(xiàn)后的身心愉悅,成就感是幸福的恒定要素。領導干部要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在為民辦實事中獲得成就感,在造福一方中獲得幸福感。
3.對未來的預期樂觀、有信心、充滿希望也是幸福
幸福感是一種滿足感,也是一種安全感。幸福是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人們內心充滿希望,憧憬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能從期待中催生強烈的奮斗動機并獲取動力,那他們必然會發(fā)揚勤奮上進、鍥而不舍的精神,熱愛人生,幸福、健康、快樂地生活。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從只關注“生存與發(fā)展”到如何生活得“更有尊嚴”,通過鄭重承諾“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具體描繪出未來五大民生領域新圖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以及確保2020年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等,非常鼓舞人心,我們感到無比振奮。黨的十八大報告集中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心聲,通篇反映、涵蓋了十三億同胞的期望。隨著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個人發(fā)展機遇增加,人們對未來預期更加樂觀,信心滿懷,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幸福感將越來越強。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