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軍
(江蘇省濱??h中醫(yī)院,江蘇 濱海224500)
肩手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患手突然浮腫、疼痛和患側肩部疼痛,多發(fā)生于卒中后1~3個月,最早可在發(fā)病后第3天發(fā)生,最遲為6個月。2009年以來,筆者采用針刺配合腦心通治療肩手綜合征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75例,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齡48~80歲,平均56.8歲;腦梗死33例,腦出血5例;病程平均47天。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50~82歲,平均60.1歲;腦梗死30例,腦出血7例;病程平均43天。
均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①肩部靜止或活動時出現疼痛;②手和腕部水腫;③手部血管舒縮功能改變;④腕、掌指關節(jié)、指間關節(jié)觸痛。同時所有腦卒中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并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并有偏癱體征,同時排除丘腦痛,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椎病、風濕病等。
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即改善微循環(huán),腦細胞保護,營養(yǎng)神經類藥物治療。護理注重指導患者保持正確姿勢,使患側掌指關節(jié)伸展,防止腕關節(jié)掌屈,以促進靜脈回流。注意對患者的保護,防止外傷,盡可能不在患手靜脈補液。鼓勵患者進行患肩、腕、手指的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
治療組加用針刺配合腦心通口服。頭針穴取患肢對側頭部運動區(qū)中2/5,得氣后只捻轉不提插。體針穴位取患肢肩三針、曲池、手三里、外關透內關、合谷、陽溪、中渚,穴位得氣后反復提插捻轉,針刺強度以患者能忍受,不引起關節(jié)攣縮為度。頭針及體針每日1次,留針20min左右。另服腦心通(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20025001)4粒;每日3次。
痊愈:肩、手痛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肩、手痛明顯緩解,偶發(fā)輕微疼痛,浮腫明顯減輕。有效:肩、手痛較前減輕,仍可見浮腫。無效:癥狀未緩解或加重。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本病病機為絡脈空虛,風痰阻絡,氣虛血瘀,氣血運行不利。頭針運動區(qū)等穴可改變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糾正抑制性泛化,使可逆性神經細胞復活或被抑制的神經細胞覺醒,可改善缺血性半暗帶的局部神經元的低氧超極化狀態(tài),使神經功能盡快恢復[2]。體針穴位多為手陽明經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又“主潤宗筋”,有利于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頭、體針合用,具有通腦活絡、行氣活血之功。腦心通膠囊方中黃芪補脾胃之氣,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當歸尾長于活血,化瘀不傷血。川芎、丹參、桃仁、雞血藤、紅花助活血化瘀之功。桂枝、桑枝、地龍通經活絡。乳香、沒藥、水蛭、全蝎活血消腫,通絡止痛。藥理研究表明,腦心通有降低血黏度和升高細胞表面電荷的作用,從而改善血液流動性,促進側支循環(huán)建立,改善微循環(huán)[3]。因此,針刺配合腦心通治療肩手綜合征療效較好。
[1]高圣海,倪朝民.偏癱肩痛的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11(4):279.
[2]唐強,王德生.頭針結合易化技術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1,7(2):67.
[3]陳左然,張祥建,許莉,等.腦心通對實驗性腦梗死大鼠腦組織IL-6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13(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