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利人
教育生態(tài)
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送給好友惠施和莊子一些種子,說:“這些種子會結(jié)出很大的葫蘆,你們把它種在地里,看誰結(jié)的葫蘆大就獎勵誰。”
惠施為了能種出比莊子更大的葫蘆,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而莊子從不施肥、除草,只是時不時來看看,然后就做別的事情去了。
最終,惠施的葫蘆苗相繼死去,而莊子的長得特別好,不但開了花,結(jié)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言長成很大的葫蘆。
惠施很奇怪,自己如此用心,卻無一長成,而莊子什么都不管,卻長得如此之好,他埋怨老天偏心。這時,莊子笑了笑:“其實我一直在用心管理,只是與你使用的方法不同罷了。我去地里,即是看葫蘆苗是否愉快?如果它們很快樂,自然不需要我額外管理它們。而你卻從來不顧它們的感受,拼命施肥澆水,哪有不死之理?”
在世間,一切都有它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如果硬是用人為的方式管理與改造它們,其結(jié)果不僅會浪費它天賦的價值,而且會毀了它們。
生態(tài)教育就是要讓人們尊重生命本有的內(nèi)在規(guī)律,讓其做回真正的自己。物是如此,人更是如此。
只有自然的,才是生態(tài)的,身體力行的榜樣教育,才是最生態(tài)。正如盧梭所說:我們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只要它適合于人,并且很適應(yīng)于人的心就行了。
道德生態(tài)
2012年8月,湖南湘潭的魚販王培軍因無力承受袁某家屬無休止的索賠而喝下農(nóng)藥,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王培軍的妻子何群說,7月25日早上7點多鐘,丈夫騎著三輪摩托進(jìn)貨,經(jīng)過城正街派出所門前拐彎處時,不慎與一名賣菜女子騎的三輪車發(fā)生刮擦,女子下車時撞倒了從她身后經(jīng)過的83歲的老太太袁某。袁某倒在地上后,王培軍立刻上前將她扶起。但袁某稱是王培軍撞倒了她,要他賠錢。王培軍從此陷入了噩夢之中。
一開始,王培軍與賣菜女子合伙賠償了袁某100元,隨后袁某與家人向王培軍索賠7000元,最終他們將賠款數(shù)目增加到了20萬元。面對這樣一個無底洞,精神崩潰的王培軍選擇了結(jié)束生命……
類似這樣的事例,導(dǎo)致人們道德生態(tài)遭到破壞,其結(jié)果便是:面對大街上倒地的老人無人敢扶,無人敢救,急需施救的老人因搶救不及時而失去了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
在道德沙塵暴襲卷過后的心靈里,很難再有郁郁蔥蔥的植被,又何來鳥語花香之道德生態(tài)的心靈景致?
情志生態(tài)
在《蝜蝂傳》里,柳宗元描述了一種叫蝜蝂的小蟲,性喜撿拾,無論遇到什么東西,總是撿起放到自己背上。直到它無法負(fù)重,被壓垮在自己所撿的雜物下。若有過路的人將那些雜物從它身上取下,它便在剛能走動時再次將這些東西拾起,重新放回背上。直到它走到崖邊,滾落懸崖粉身碎骨,才停止撿拾與聚斂。
其實生活中,有幾個人不是如此?終其一生,拼命斂財,又得到了些什么?人之所以如小蟲般活著,就是因為與生俱來的貪欲所致。
我們要想幸福地生存,必須學(xué)會控制自己的占有欲和權(quán)力欲,不能讓貪欲瘋長成一種生命癌瘤。欲望無止境,若不加以自控自制,它就會無限地膨脹。聰明的人懂得中庸之道,他們知道:人活得是否幸福,關(guān)鍵在于心靈的滿足,而不是擁有多少外在的物質(zhì)財富。資源是有限的,人人都想無限占有,即使把整個宇宙都拿來給人類也是不夠的,更關(guān)鍵的是一個生命必需的消費也有限,奢侈只是一種浪費,而絕非是幸福。所以限制欲望是一種美德,它是抵達(dá)內(nèi)心安詳、寧靜、幸福的唯一秘密通道。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