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杰 郭石生 陳文明
不良的生活習慣、易怒及基礎性疾病,都可能加速這些結構改變的速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的危險性[1]。筆者通過研究門診復診的120例老年患者,經過調查問卷和實驗室檢查等各種方法,綜合分析患者發(fā)病危險性,現將實驗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2月-2012年8月收治的門診心血管疾病復診病人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齡60~81歲,平均年齡(71.4±3.5)歲,病程 1.5~28.5年,平均病程(12.5±3.5)年。按照年齡段分為甲組(60~70歲)和乙組(71~81歲),兩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疾病分類:冠心病34例,腦梗死41例,高血壓38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其他資料不具有可比性(P>0.05)。
1.2 調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填寫自愿參與實驗的《知情同意書》,采用我院專門工作人員制作的調查信息表120例,發(fā)放的每個人手中,患者認真完成,并由工作人員收回,統(tǒng)計處理。調查內容包括:生活習慣、工作環(huán)境、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等個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史,現病史及治療情況。根據身高、體重計算標準體重,即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正常:分數在±10%以內;輕度肥胖:20%~30%;中度肥胖30%~50%;重度肥胖:50%以上[2]。進行包括血壓、血糖、血脂等實驗室檢查,分析兩組患者危險因素差異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實驗所有統(tǒng)計學計算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兩組患者生活習慣等統(tǒng)計數據及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結果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良生活習慣對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對比 兩個年齡段患者發(fā)病均與吸煙、嗜酒等不良嗜好密切相關,其中甲組患者吸煙率75.00%高于乙組患者38.33%,以及甲組患者熬夜情況較乙組嚴重,分別是35.00%、25.00%。其他嗜酒、易怒及高脂飲食等危險因素中,乙組患者較甲組患者相關性更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不良生活習慣對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對比(n=60)
2.2 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異常指標對比 甲組年齡段患者高舒張壓發(fā)生率較乙組患者高,分別是38.33%、70.00%,甲組患者高收縮壓占38.33%低于乙組70.00%,甲組高舒張壓發(fā)生率為26.67%高于乙組16.67%(P<0.05),乙組患者體重指數升高率為66.67%普遍高于甲組患者28.33%(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老年血管性疾病患者異常檢查指標對比(n=60)
老年人群面臨的年齡增加,器官的衰退,造成血管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出現血壓升高或波動性增加,加速動脈的衰老,這些都是老年患者潛在的生理性隱患[3]。
筆者通過年齡段分組,對比兩組患者對于不同的不良生活習慣和異常檢查數據的相關性,更準確的提供臨床診療數據,實驗發(fā)現,吸煙史情況反映甲組患者相關性為75.00%,高于乙組患者的38.33%,但是嗜酒史甲組68.33%低于乙組患者的71.67%。經過深入調查發(fā)現,甲組年齡段的患者生活方式多樣,參與活動較乙組患者多,所以熬夜率為35.00%高于乙組患者25.00%。但是乙組患者情緒易怒情況較甲組嚴重,飲食偏嗜方面較甲組油膩。因此,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心血管疾病高發(fā)的重要危險因素[4-5]。老年患者基礎疾患較多,大多有長期用藥史,服藥依從性較差[6-7],因此,增加健康的飲食和生活規(guī)律知識,控制患者飲食及調配生活習慣成為首要實施的治療和預防環(huán)節(jié)[8]。
此外,老年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患,這與患者年齡大,體質較弱,心血管生理功能低下、心臟收縮功能降低有關[9-10]。60歲以上的人群,血管內皮功能下降,若患者易怒或高鹽、高脂飲食,均會增加血液粘稠度,埋下血栓形成和導致血管破裂的風險[11-12]。同時,隨著年齡的增加,收縮壓升高呈現持續(xù)狀態(tài),舒張壓則呈現出升高后的平臺期和緩慢下降期[13]。所以,甲組患者高收縮壓占38.33%低于乙組70.00%,但是在高舒張壓發(fā)生率,甲組為26.67%高于乙組16.67%。因此,提高臨床對患者既往不良生活史糾正,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
[1]馬歡,鄭伊穎,耿慶山,等.不同年齡階段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和病變類型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4):1944-1945.
[2]杜國峰,張志敏,向文海.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對靶器官損害的早期預測[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8):571-573.
[3]于立博,龔建福,劉繼文.不同年齡段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比較[J].中國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31(16):3182-3183.
[4]張春萍,汪莉,趙鑫,等.老年血液流變學參數變化與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2011,17(1):35-37;40.
[5]李新霞.老年人血尿酸升高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7):92-93.
[6]王玉霞.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綜述[J].當代醫(yī)學,2012,18(5):164.
[7]歐陽瑞娟.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8(42):88-89.
[8]李玲孺.痰濕體質與肥胖亞型的相關性及其易發(fā)代謝綜合征的氧化應激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9]卞淼,逄利,吳揚.內皮微粒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14(12):1140-1144.
[10]周京敏,崔曉通,金雪娟,等.社區(qū)老年人群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與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5):463-467.
[11]馮杰,宋克群,楊君,等.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癥狀的初步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0,9(5):399-401.
[12]曹劍,范利,劉霖,等.血栓彈力圖評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9):790-793.
[13]桂定坤,陳建國,陳宜方.維持性血液透析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非傳統(tǒng)危險因素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0,10(1):15-16.
[13]潘小進,崔愛紅,丁國華,等.高血壓及相關危險因素對動脈彈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9):2739-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