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春 徐秀華 李泉 王勇 董鑫 王浩 梁繼剛
胃癌在每年確診的癌癥病例中,已經躍居前四位,在發(fā)達國家胃癌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其患病人數正在逐年上升,而且男性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高于女性,尤其中老年的發(fā)病率較高[1]。早期發(fā)現的胃癌中進展期胃癌為多見,多學科聯合新輔化療相應會延長患病人群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2]。山東省立醫(yī)院集團東營醫(yī)院胃腸外科聯合消化內科、病理科等多學科的醫(yī)療模式,探究其臨床的效果,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符合研究的病例均是取自于2010年2月到2012年3月間來本院就診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的方法,以1:1隨機的方法將受試者分為新輔助化療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各50例。新輔助化療組中男26例,女性4例;年齡50~75歲,平均(60.5±3.2)歲;病程2.3~3.6年,平均(3.1±0.4)年。常規(guī)治療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52~74歲,平均(61.7±3.4)歲;病程2.5~3.8年,平均(2.8±0.3)年,本院責任相關人員上門隨訪一年,未有脫落。兩組受試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隨訪等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組間差異不顯著,基線穩(wěn)定,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超聲內鏡吸針活檢和單純的超聲內鏡檢查確診為進展期胃癌患者;排除急性并發(fā)癥的患者。排除標準[4]:幽門或者賁門梗阻,發(fā)生急性胃穿孔,出現大量的嘔血和黑便患者。
1.2 治療措施 多學科協作新輔化療采用消化內科、腫瘤內科、消化內鏡科、胃腸外科、循證醫(yī)學學科、病理科、影像科聯合的方式,基礎治療術前和術后化療奧沙利鉑(齊魯制藥;L01XA03)+亞葉酸鈣(湖州展望藥業(yè)有限公司;EINECS216-082-8)+5-氟尿嘧啶(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H12020959)。
A.將奧沙利鉑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500 mL中(以便達到0.2 mg/mL以上的濃度),通過外周或中央靜脈滴注2~6 h。每天滴注80 mg/m2奧沙利鉑必須在5-氟脲嘧啶前滴注;B.亞葉酸鈣劑量為按體表面積一次130 mg/m2,加入250~500 ml 5%葡萄糖溶液中輸注2~6 h。沒有主要毒性出現時,每3周(21天)給藥1次;C.5-氟脲嘧啶靜脈滴注,通常按體表面積300~500 mg/m2/d,連用3~5d,每次靜脈滴注時間不得少于6~8 h。多學科協作輔助化療須嚴格遵守以上流程,連續(xù)三周為一個療程。
常規(guī)治療組采取基礎治療,具體療法同試驗組。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在化療的基礎上進行CT影像學檢查、并且應用內鏡超聲和胃鏡檢查來評價患者的術前結局指標,術后指標的評定主要采用的是術后各個患者的預后隨訪情況。①手術實施前的療效評估根據發(fā)生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結腫大(直徑>10 mm)、腫瘤深度浸潤(內鏡超聲檢查顯示腫瘤浸潤達漿膜層)及腫瘤面積迅速擴大(胃鏡檢查示腫瘤面積增大>30%)的各組患者數;②術后指標具體包括術后感染情況和一年內各組的受試者的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 15.0,兩組計數資料的差異性比較采用的方法是四格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經兩組干預后的各項指標的比較 多學科協作新輔化療組腫大的淋巴結較常規(guī)治療組低38%,腫瘤深度浸潤較常規(guī)組低40%,腫瘤面積迅速擴大較常規(guī)組低38%,各指標組間差異(p=0<0.05)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手術前經兩組干預后的各項指標的比較[n(%)]
2.2 術后隨訪刀口感染率及一年內復發(fā)率比較 經過一年的上門隨訪,多學科協作新輔化療組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8%,常規(guī)治療組的感染率為30%,試驗組較常規(guī)治療組低22%(P=0.005<0.05);試驗組的一年內復發(fā)率為12%,較常規(guī)治療組低20%(p=0.009<0.05),術后感染率和一年內復發(fā)率在兩組間均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術后隨訪刀口感染率及一年內復發(fā)率比較
胃癌的發(fā)生是一個多步驟多因素的進行性發(fā)展的過程,以往研究表明吸煙、高鹽飲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因素與胃癌相關[5]。中晚期胃癌患者會有急劇疼痛的表現,從心理和生理角度來看,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形成了極大的影響[6,7]。我國對胃癌的檢出率比較低,患者確診時大多為晚期患者,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輔助化療的進展。目前臨床上對進展期胃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聯合手術治療為主,多學科聯合的新輔治療正處于探索和逐漸開展的階段,然而本院對近兩年收入院的胃癌患者進行多學科協作模式下新輔化療后手術治療收效明顯。
本研究發(fā)現,多學科協作新輔化療在術前的指標對比結果來看都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組,在術后的感染率和復發(fā)率來看都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間接說明本院采取的治療措施是有效的而且是可行的。
多學科協作的醫(yī)療模式為新輔化療提供了綜合醫(yī)療模式的平臺,對進展期胃癌患者的病情控制,提高愈后及生活質量提供了支撐[8,9]。然而由于本研究的納入病例只有100例,而且本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究其臨床安全性及可靠性并不能有完全的代表性,仍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人員致力于此項研究,需要大量的廣泛的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以便普及更好的應用于臨床。
[1] 宋延強,馬貴亮,劉超,等.切除修復交叉互補基因1表達對進展期胃癌新輔助化療及預后的影響.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2,27(5):360-363.
[2] 季加孚,武愛文.進展期胃癌的新輔助化療.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8,11(2):110-11.
[3] 李圍立,范朝剛,王緒林,等.動靜脈結合給藥的FLEE0x法對晚期胃癌的新輔助化療.中華外科雜志,2009,47(9):1171-1174.
[4] 范朝剛,李國立.新輔助化療對進展期胃癌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影響.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1,14(7):503-505.
[5] 張五軍.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對進展期胃癌手術療效的影響.山東醫(yī)藥,2008,48(48):53-54.
[6] 曹暉,卞育海.可切除進展期胃癌先行化療還是先行手術.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09,8(5):334-337.
[7] 周逢強,齊艷美,郭輝光,等.多學科協作下新輔助化療對進展期胃癌手術效果的影響.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3):373-375.
[8] Mezhir JJ,Tang LH,Coit DG.Neoadjuvant therapy of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cancer.Surg Oncol,2010,101(4):305-314.
[9] 朱夕章,徐國茂.85例胃癌病理分析.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7):118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