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萍 沈 軍 (重慶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重慶 400016)
虐待老人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國外研究顯示:虐待老人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家庭是最常發(fā)生虐待老人的地方,老年人認知障礙、身體殘疾、依賴(包括生活不能自理)等是虐待的主要危險因素〔1,2〕。我國已于上世紀末成為老年化國家,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加快,癡呆作為一種進行性疾病,初步估計我國目前老年人群中癡呆患者已超過600萬人,約占全世界老年期癡呆患者的1/4〔3〕。據(jù)報道,在我國老人照顧者中存在虐老人危險傾向的占64.4%〔4〕,老年癡呆患者作為老年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就更容易遭受虐待。但目前國內(nèi)對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情況尚未見報道,對其影響因素也不清楚。因此,本文對家庭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diào)查和分析。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以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為依托,居委會為支撐,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重慶市7個社區(qū)調(diào)查242名老年癡呆患者和其照顧者。
1.2 老年癡呆照顧者入選標準 ①照顧者可為配偶、子女或其他親屬及雇傭者等;②意識清楚,言語正常;③每個家庭選1名,直接照顧時間至少3個月;④年滿18歲。照顧者排除標準:有語言表達及交流障礙者。
1.3 老年癡呆患者入選標準 是經(jīng)重慶市三級醫(yī)院老年科、神經(jīng)內(nèi)科診斷,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診斷標準的老年癡呆患者。
1.4 方法
1.4.1 研究工具 ①老年癡呆照顧者及老年癡呆患者的一般資料:自行設計調(diào)查問卷,內(nèi)容包括:老年癡呆照顧者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與患者的關系、提供照顧的時間、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對照顧行為的認知、對疾病的了解程度、被照顧者家庭月收入;老年癡呆患者的年齡、性別、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老年癡呆的臨床分級、生活自理能力、經(jīng)濟來源、婚姻狀況、教育程度。②使用Reis和 Nahmiash〔5〕利用中立理論研制的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CASE)的中文版,專門用于評估所有老年人照顧者是否存在虐待傾向,可有效幫助醫(yī)護人員早期識別并及時給予干預。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7,原量表為0.71;重復測量之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shù)為r=0.541(P<0.05);由8個條目和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組成,每個條目是一個“照顧老年人時遇到的問題”,只有“是”與“否”兩個備選答案,計分方法:1=是,0=否,各條目得分相加等于總得分,得分范圍:0~8分,得分在2分及以下者無虐待危險行為,3分及以上者存在有虐待傾向,得分越高表明虐待危險越大〔6〕。
1.4.2 調(diào)查方法 本次調(diào)查由專人發(fā)放問卷,征得調(diào)查對象同意,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由調(diào)查對象逐項填寫調(diào)查問卷。老年癡呆患者本人無法獨立作答者,可由照顧者協(xié)助作答;閱讀有困難者,由調(diào)查員協(xié)助填寫。調(diào)查問卷當場回收并檢查有無遺漏,有遺漏者請其補填。共發(fā)出問卷246份,回收有效問卷24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37%。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照顧者和老年癡呆患者一般資料與照顧者虐待傾向得分比較采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將其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運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法,探討分析影響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因素。
2.1 老年癡呆照顧者一般資料 照顧者總計242人,男55人,女187人;年齡20~90歲,平均(54.7±13.74)歲;婚姻狀況:有配偶224人,無配偶16人;與患者的關系:配偶74人,子女75人,兒媳35人,職業(yè)陪護37人,其他21人;被照顧者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者34人,500~999元53人,1 000~1 999元47人,2 000~2 999元25人,3 000~3 999元27人,4 000~4 999元31人,5 000元以上25人。
2.2 老年癡呆患者一般資料 老年癡呆患者總人數(shù)為242人,男125人,女117人,年齡60~96歲,平均(75.19±9.28)歲;患病病程為0.5~13年,平均(3.44±2.81)年;臨床分級:輕度70人,中度110人,重度62人;婚姻狀況:有配偶144人,無配偶98人;經(jīng)濟來源:退休金103人,自己的儲蓄19人,老伴12人,子女87人,低?;蚓葷?人,其他14人;教育程度:未受教育69人,小學57人,中學72人,大專、大學及以上44人。
2.3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情況 照顧者虐待危險行為得分為0~8分,平均(4.33±1.54)分。得分在2分及以下者35人(占16.5%),得分在3分及以上者207人(占83.5%),結果提示有83.5%的老年癡呆患者存在被虐待的傾向。
2.4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單因素分析 結果見表1。
表1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單因素分析(±s,分)
表1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單因素分析(±s,分)
自變量 n虐待傾向得分 F值 P值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4.487 0.035無34 2.79±0.95有210 4.59±1.47生活自理能力 26.144 0.000完全自理 10 1.90±1.52部分自理 164 4.17±1.41完全不能自理 68 5.09±1.36照顧者自覺健康狀況 3.791 0.005很差 12 5.42±1.51差34 4.76±1.42普通 138 4.31±1.60好49 4.02±1.30照顧者教育程度 33.406 0.000未受教育 35 5.51±1.10小學 98 4.65±1.36中學 85 4.07±1.38大專、大學及以上 24 2.25±0.99對照顧行為的認知 18.145 0.000心甘情愿照顧患者,患者對自己很重要 73 3.49±1.48應盡的義務 104 4.63±1.48不得不照顧患者 62 4.80±1.33對疾病知識的了解 3.979 0.020不了解 64 4.56±1.56了解一些 163 4.34±1.52了解很多 15 3.33±1.29提供照顧的時間 13.329 0.000 1年以下 84 3.82±1.50 1到2年 58 4.10±1.60 3年及以上 100 4.90±1.35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 13.423 0.000無77 4.97±1.21 1到2人 126 4.18±1.58 3人及以上39 3.56±1.54
2.5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方差分析中,在α=0.05水平上顯著的8個變量(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提供照顧的時間、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對照顧行為的認知、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為自變量,以有無虐待傾向為因變量。用Logistic回歸方程進行分析,進入方程的α定為0.05,結果顯示,在P<0.05顯著性水平下,Logistic回歸模型包含的變量有: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生活自理能力、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其中照顧者教育程度和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是虐待傾向的保護因素(OR值分別為0.147、0.413),患者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及生活自理能力是虐待傾向的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4.841、9.648)。見表2。
表2 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照顧老人是一項繁瑣而又艱苦的工作,照顧者承受著各種壓力。照料者缺乏足夠的照顧知識、經(jīng)濟負擔加重、心理壓力增大、家庭關系趨向緊張、自身的身體狀況下降,都是誘發(fā)照顧者虐待老人的重要原因〔7〕。而照顧老年癡呆患者更是承受著巨大壓力,導致了虐待事件的發(fā)生。本調(diào)查結果顯示:照顧者對老年癡呆患者普遍存在虐待傾向,影響照顧者虐待老年癡呆患者的主要因素分別從老年癡呆患者和照顧者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3.1 老年癡呆照顧者普遍存在虐待傾向 有調(diào)查顯示〔4〕,64.4%的老年人照顧者有虐待傾向。本研究結果表明:83.5%的老年癡呆患者存在被虐待的危險,老年癡呆照顧者存在虐待傾向的情況高于這一結果。主要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為老年癡呆患者,比起普通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差,這就增加了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壓力。另一方面,作為照顧者通常希望得到患者的理解、合作與支持,但本研究中患者多數(shù)伴有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他們不僅不會表示理解與合作,反而對照顧者充滿不滿和怨恨,極可能發(fā)生爭吵、不合作甚至沖動行為。加之照顧者長時間面對老年癡呆患者病情不斷惡化且無康復希望,倍感無助。這些不平衡使照顧者感到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進而產(chǎn)生不滿、心灰意冷及憤怒,很容易將這種負性情緒發(fā)泄在患者身上。本研究同時也證實了癡呆疾病本身是虐待行為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這與Silvia〔8〕的研究是一致的。當然,虐待傾向結果的不同可能與評定虐待的標準不同、照顧者性格及勝任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2 老年癡呆患者的影響因素 本文發(fā)現(xiàn),患者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及生活自理能力是虐待傾向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颊呱钭岳砟芰Φ母叩秃艽蟪潭壬蠜Q定照顧者照顧負擔的大小,本研究中老年癡呆患者多數(shù)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并且還伴有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需要照顧者協(xié)助其完成日常生活事項,時刻注意患者的安全,甚至寸步不離,因此很少有時間參加社會交流等。另外由于患者的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的影響,照顧者在長期照顧病人過程中患者無端的哭鬧、不配合令照顧者覺得尷尬(特別是在其他人在場的時候),不知所措,這無疑會使照顧者產(chǎn)生巨大心理負擔,進而產(chǎn)生憤怒和敵對情緒,如果這些負性情緒得不到很好的釋放,則很容易發(fā)泄在患者身上產(chǎn)生虐待行為。
3.3 老年癡呆照顧者的影響因素
3.3.1 照顧者教育程度 本結果顯示,照顧者的文化程度不同,對承受和尋求解決壓力的能力不同,文化程度低的照顧者對疾病知識的匱乏(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9〕,75.4%的照顧者缺乏老年癡呆病人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很難采取正確的應對機制,表現(xiàn)為“以情感為導向”的應對方法〔5〕。本研究中:照顧者教育程度較低,缺乏老年癡呆專業(yè)的護理知識和技巧,基本上沒有心理護理,對老人的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通常采取不理睬、強制及恐嚇等不正確的行為,無疑會嚴重影響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一步加重照顧者身體負擔和心理壓力,并通過對患者的虐待而轉嫁。本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照顧者的教育程度是虐待傾向發(fā)生的保護因素。文化程度越高,虐待傾向越低。因此,通過多種渠道,為照顧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與服務,提高照顧者的綜合素質(zhì),是預防并減少虐待危險行為發(fā)生有效途徑。
3.3.2 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 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越少,主要照顧者可自由支配、休息放松的時間就會相對減少,照顧負擔就會加重,身心越發(fā)疲憊。調(diào)查顯示,無人分擔照顧任務的照顧者,長時間的照顧工作,讓自己感覺力不從心,精神壓力很大。當壓力得不到合理的釋放,則很容易通過虐待的方式轉嫁給老年癡呆患者,造成虐待行為的發(fā)生。當有他人分擔照顧任務時,照顧者就可以利用空檔的時間讓自己休息使體力和精力得到恢復,身心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分擔照顧任務的人數(shù)是虐待傾向發(fā)生的保護因素。因此,建議積極開發(fā)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項目,給長期無人分擔照顧任務的照顧者提供暫歇服務,緩解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心理壓力,從而減少虐待危險行為的發(fā)生。
1 Diana M.A comparison of three measures of elder abuse〔J〕.J Nursing Scholarship,2004;3(2):247-50.
2 Margot J.Validity of Self-Report Screening Scale for Elder Abuse:Women's Health Australia Study〔J〕.Geriontologis,2003:110-20.
3 王魯寧.關注老年癡呆患者的照料者問題〔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6;45(4):69-71.
4 馮瑞新,劉雪琴.照顧者虐待老年人危險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0;9(6):77-9.
5 Reis M,Nahmiash D.Validation of the caregiver abuse screen〔J〕.Canadian J Aging,1995;14(1):45-60.
6 馮瑞新,劉雪琴.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測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9A):1290-2.
7 雷忠愷.老年人虐待的社會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qū)В?011;15:105.
8 Silvia PL.Ageing and life course〔R〕.2008:14.
9 張月華,盧少萍,符 霞,等.老年癡呆病人家屬健康需求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3;18(7):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