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俊,陳慶華,元澤懷
(肇慶學院電子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廣東肇慶526061)
不銹鋼是含有鉻、鎳、鈦合金成分的一種耐腐蝕、高強度材料。近年來,隨著食品、化工以及航空航天的飛速發(fā)展,不銹鋼材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由于不銹鋼材料具有強度高、導熱性能弱以及切削加工時塑性變形大、加工硬化嚴重等特點使得切削加工非常困難。作為一種難加工材料,數(shù)控加工時工藝參數(shù)的選擇至為重要。由于銑削速度、進給量、銑削深度、銑削寬度等加工參數(shù)均直接影響到已加工表面質量尤其是表面粗糙度,故通過優(yōu)選切削參數(shù)來提高零件的加工表面質量的方法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1-3]。
目前,對于表面質量建模及參數(shù)優(yōu)化的方法眾多,常見的有響應曲面法、神經網絡及遺傳算法等。響應曲面法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是一種建立過程模型以及對過程進行優(yōu)化的系統(tǒng)方法,它采用多元二次回歸方法作為函數(shù)估計的工具,將多因素試驗中因素與指標的相互關系用多項式近似擬合,依此可對函數(shù)的響應面和等高線進行分析,研究因素與響應面之間、因素與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廣泛應用于產品和工藝參數(shù)穩(wěn)健性設計以及工藝過程優(yōu)化[4-5]?;谥行慕M合設計的二次響應曲面法[5-6]具有可旋轉性、模型穩(wěn)健性及試驗次數(shù)少、回歸方程精度高等特點,已在切削參數(shù)優(yōu)化中獲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作者采用響應曲面法對0Cr18Ni9Ti不銹鋼數(shù)控銑削過程中表面粗糙度進行了研究,建立了表面粗糙度的預測模型,研究了數(shù)控銑削工藝參數(shù)對表面粗糙度的影響規(guī)律,并對各工藝參數(shù)進行了優(yōu)選,為不銹鋼數(shù)控銑削參數(shù)優(yōu)化及表面質量的控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試驗材料為典型難加工材料0Cr18Ni9Ti不銹鋼,其尺寸為200 mm×50 mm×50 mm。試驗在HEVALIER-2033VMC三軸立式加工中心機床上進行,刀具為YG8可轉位硬質合金立銑刀,刀桿直徑為20 mm,銑刀齒數(shù)為2,銑削方式為采用端面對稱銑削,采用乳化液冷卻。采用TIME200型便攜式粗糙度測量儀測試試樣表面粗糙度值。
實驗采用中心組合響應曲面法[7],選取銑削速度vc、每齒進給量fz、銑削深度ap、銑削寬度ae4個加工參數(shù)為自變量,分別以x1、x2、x3、x4表示。按照式 (1)對上述4個自變量進行編碼:
式中:Xi為自變量的編碼值;xi為自變量的真實值;x0為試驗中心點處自變量的真實值;Δx為自變量的變化步長;其中自變量的編碼值+2和-2代表軸向點,+1和-1代表因子點,0代表中心點;表面粗糙度Ra為響應值。試驗自變量的編碼及水平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自變量的編碼及水平
試驗設計及表面粗糙度的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梢?,對于這種難加工材料,若選取的工藝參數(shù)合適,仍可以達到較低的表面粗糙度值。
表2 中心組合試驗設計及測試結果
設定因子的顯著性判據為P<0.05,運用Design-Expert軟件,采用逐步回歸法對表2中的數(shù)據進行處理,求得不銹鋼數(shù)控銑削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二次回歸模型如下 (以編碼值為自變量):
化為實際切削參數(shù)的表面粗糙度模型如下:
為判定回歸模型擬合程度的好壞,對式 (2)進行顯著性檢驗及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正交組合試驗設計及結果
可見,表面粗糙度回歸模型P<0.0001,表明采用響應曲面法建立的回歸模型高度顯著,可用此模型對該不銹鋼進行數(shù)控銑削表面粗糙度的預測和分析。
圖1 銑削工藝參數(shù)單因素響應曲線
研究表面粗糙度值對切削速度vc、每齒進給量fz、銑削深度ap和銑削寬度ae的響應,就單因素和多因素交互分別進行響應分析。從圖1所示的單因素響應曲線可以看出,表面粗糙度Ra隨vc的增大而減小,隨fz、ap和ae的增大而增大。同時,fz的影響最為顯著,vc對表面粗糙度的影響最小。
圖2—4分別為多因素交互響應曲面,該曲面能形象地反映出試驗過程中響應值與任意兩個銑削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
圖2 銑削速度與銑削寬度響應曲面圖(fz=0.07 mm/z,ap=0.50 mm)
圖3 銑削深度與銑削寬度響應曲面圖(vc=120 m/min,fz=0.07 mm/z)
圖4 每齒進給量與銑削寬度響應圖(vc=120 m/min,ap=0.5 mm)
在給定的銑削參數(shù)取值范圍內,vc增加時,表面粗糙度逐漸減小 (如圖2所示)。由于vc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加工中心主軸轉速,此次試驗最高銑削速度是在主軸3 000 r/min時取得的,可見提高銑削速度對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存在正面影響。
從圖3可看出,ap和ae對表面粗糙度的影響均為正效應,且影響程度相近。當ap和ae增大時,不但增加了每齒的切削厚度,而且增加了切削面積,故而表面粗糙度增大??梢姡ぜ@得好的表面質量,必須選擇較小的銑削寬度和銑削深度。
圖4表明,fz增加時,Ra明顯增大,這是因為數(shù)控銑削時工件表面殘留面積的高度會影響進給方向的表面粗糙度,殘留面積的最大高度與進給量的平方近似成正比。另一方面,fz很小時,ae對Ra影響不明顯,但隨著fz的增加,ae的影響變得顯著。這是因為與ae相比,fz對Ra影響更為顯著,故當fz較小時,盡管銑削寬度增加,表面粗糙度變化不大。此外,每齒進給量和切削寬度很小時,表面粗糙度可獲得較小值。
在不銹鋼數(shù)控銑削加工中,在考慮加工效率等因素前提下,為獲得較低的已加工表面粗糙度,需要對銑削工藝參數(shù)進行優(yōu)選。
假定表面粗糙度Ra要求控制在0.3 μm以下,利用各工藝參數(shù)與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響應曲面圖,可知,在給定的參數(shù)范圍內,選取vc≥120 m/min、fz≤0.02 mm/r、ap≤0.2 mm、ae≤2 mm 時,可保證不銹鋼數(shù)控加工時達到較低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1)采用響應曲面法建立的表面粗糙度預測模型具有較高的顯著性,可用來有效預測0Cr18Ni9Ti不銹鋼數(shù)控銑削過程中的表面粗糙度。
(2)表面粗糙度Ra隨vc的增大而減小,隨fz、ap和ae的增大而增大。同時,fz的影響最為顯著,vc對表面粗糙度的影響最小,降低每齒進給量能有效減小表面粗糙度值。
(3)通過對工藝參數(shù)的合理選擇,可有效地控制不銹鋼工件表面粗糙度,在文中試驗條件下選取vc≥120 m/min、fz≤0.02 mm/r、ap≤0.2 mm、ae≤2 mm時,不銹鋼數(shù)控加工時可獲得較低的表面粗糙度值。
【1】HAMDAN Ahmad,SARHAN Ahmed A D,HAMDI Mohd.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the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high-speed machining of stainless steel using coated carbide tool for best surface finis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2,58(1 - 4):81-91.
【2】林峰.正交試驗在不銹鋼切削參數(shù)優(yōu)化中的應用[J].機床與液壓,2007,35(6):91 -92.
【3】LIN W S.Modeling the Surface Roughness for Fine Turning of AISI304 Stainless Steel[J].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8,364:644 -648.
【4】CHAUHAN S R,DASS Kali.Optimization of Machining Parameters in Turning of Titanium(Grade-5)Alloy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2012,27(5):531 -537.
【5】袁人煒,陳明,曲征洪,等.響應曲面法預測銑削力模型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35(7):1040-1044.
【6】劉亞麗,牛秋林,董大鵬,等.響應曲面法優(yōu)化超高強度鋼銑削加工切削參數(shù)的研究[J].工具技術,2012,46(7):13-17.
【7】徐向宏,何明珠.試驗設計與Design-Expert、SPSS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