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志 朱海文
胸腔鏡肺葉切除與開胸肺葉切除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對比分析
吳學志 朱海文
目的 分析研究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4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jù)治療適應證和家屬意見分為兩組,治療組(28例)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對照組(20例)患者使用常規(guī)肺葉切除術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明顯減少(P<0.05);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相比,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對心肺功能影響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非小細胞肺癌;對比分析
近年來,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逐漸被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本文回顧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心胸外科采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情況,并與傳統(tǒng)方法進行對照,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8例,根據(jù)治療適應證和家屬意見分為治療組(28例)和對照組(20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53~79歲,平均(64.2±6.4)歲,腺癌14例,鱗癌8例,腺鱗癌6例。對照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53~80歲,平均(65.3±6.0)歲,腺癌11例,鱗癌6例,腺鱗癌3例。所有患者腫瘤分期均在T1~2N0M0之間,術前經(jīng)胸部CT、纖維支氣管鏡等檢查排除轉移患者,術前檢查為肺癌,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最終診斷依據(jù)。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依據(jù)《內(nèi)科學》中對肺癌的診斷依據(jù)診斷[1]。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均采用雙腔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單肺通氣,側臥位,在患者肩下墊枕。胸腔鏡套管的切口位于第8肋間腋后線,長度約為1.5 cm,肩胛下角線第8肋間做1.5 cm的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口,在患者第5肋間腋前線做一個長度為4 cm的切口作為操作孔,便于儀器的進出和標本的使用,本操作不需要放置開胸器,不牽開肋骨,所有操作過程均在胸腔鏡下完成,不借助前側的小切口觀察,如果在手術過程中遇到患者的葉間裂分化不全的情況應先處理患者的肺靜脈,再切斷支氣管,最后將患者的各級肺動脈分支和肺葉放回到適當?shù)奈恢?,沿分裂不全的肺葉裂處用內(nèi)徑直線縫合切開器切除肺葉,放入標本袋中,從側操作孔中取出。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肺葉切除術治療,取常規(guī)側臥位,并給予全麻,于其患側作一約20 cm的切口,將前鋸肌保留,自第5肋間進胸,將切口撐開后進行肺葉切除術,并按照常規(guī)方法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2]。
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治療組,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P<0.05);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清掃數(shù)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傳統(tǒng)開胸手術一般切開較長,損失較多肺功能,出血量大,還可導致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遺留癥,給患者心理帶來極大負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是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重要方式,可有效減少胸腔內(nèi)器官組織的損傷。此外,淋巴結清掃已成為標準肺癌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證實,胸腔鏡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達到開胸手術的縱隔淋巴結清掃效果[3]。本組資料顯示,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明顯減少;術后疼痛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在滿足治療要求的同時,具有安全、微創(chuàng)、住院時間短、疼痛輕及生存率高等優(yōu)勢,值得推廣應用。
[1] 胡品津.內(nèi)科學.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94-104.
[2] 李澤樹,杜雯,楊建國.全胸腔鏡下手術治療26例早期肺癌的體會.實用癌癥雜志,2010,25(6):608-609.
[3] 楊帆,王俊,劉軍,等.臨床I期非小細胞肺癌全胸腔鏡與開胸縱隔淋巴結清掃的對比研究.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0,10(4):344-346.
463000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