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徐 敏,羅細珍,張 威,全章維,楊 靜,黃東紅
心房纖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所有心房纖顫患者中2.7% ~11.4%為特發(fā)性心房纖顫 (IAF),IAF多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IAF的病因不明確,自主神經(jīng)的功能變化可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心率變異性 (HRV)是指逐次竇性心搏心動周期之間的微小波動的程度。HRV是研究自主神經(jīng)功能變化比較理想的指標,能較好地反映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變化[2-3]。老年特發(fā)性陣發(fā)性心房纖顫 (IPAF)患者的HRV降低,心臟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總的調控功能降低,交感神經(jīng)活動性相對增加[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抑制交感神經(jīng)張力和提高迷走神經(jīng)張力,從而提高HRV[5]。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已被證實,在提高冠心病、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等患者的HRV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從而改善預后,但是對于老年IPAF患者HRV改變的報道很少。本研究采用培哚普利治療老年IPAF,比較治療前后患者HRV變化,旨在探討培哚普利對老年IPAF患者HRV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連續(xù)選擇2001年4月—2003年4月我院就診的老年IPAF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66~82歲,平均 (72.9±5.1)歲。均經(jīng)心電圖或動態(tài)心電圖證實,所有患者近1個月心房纖顫發(fā)作4次以上,且近1周至少發(fā)作1次;經(jīng)過病史詢問、查體、生化、放射和超聲等檢查排除冠心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用藥前先記錄3通道 (CM1、CM3、CM5)的24 h動態(tài)心電圖,完成動態(tài)心電圖后給予培哚普利(雅施達)4 mg口服,1次/d,治療4周后再次進行動態(tài)心電圖檢測。開始檢測時間為上午10:00,開始檢測前讓患者休息20 min,應用Marquette公司8500系列記錄儀器和J8000型動態(tài)分析系統(tǒng),對檢測出的竇性心律進行HRV的時域分析。HRV的時域分析指標如下:正常的RR間期的標準差(SDNN)、相鄰的RR之差的均方根 (RMSSD)、每5 min的平均RR間期的標準差 (SDANN)和相鄰的RR之差大于50 ms占總竇性心搏的百分數(shù) (愛丁堡指數(shù),PNN50)。比較治療前后HRV的時域分析的各個指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例患者 (1男、1女)因持續(xù)性干咳退出研究?;颊咧委熀骃DNN、SDANN、RMSSD及PNN50均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見表1)。
表1 老年IPAF患者治療前后HRV時域分析指標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time domain analysis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lderly patient with IPAF
表1 老年IPAF患者治療前后HRV時域分析指標比較 ()Table 1 Comparison of HRV time domain analysis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lderly patient with IPAF
注:SDNN=正常的RR間期的標準差,RMSSD=相鄰的RR之差的均方根,SDANN=每5 min的平均RR間期的標準差,PNN50=相鄰的RR之差大于50 ms占總竇性心搏的百分數(shù)
例數(shù) SDNN(ms) SDANN(ms) RMSSD(ms) PNN50(%)治療前 50 106.30±20.80 93.22±19.79 24.09±7.03 5.41<0.01 <0.01 <0.01 <0.01±3.12治療后 48 130.58±25.16 115.48±20.78 32.84±8.76 9.48±4.08 P 值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房纖顫的發(fā)病率不斷增加,IAF占2.7% ~11.4%,多為陣發(fā)性[6]。IAF的病因還不十分明確,有很多研究證實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變化在IAF的發(fā)作中起重要作用。HRV分析是檢測竇性心搏心動周期之間微小的波動程度的無創(chuàng)性方法,HRV分析能夠定量地反映出心臟自主神經(jīng)的活動性和功能調節(jié),被用來作為研究心臟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可靠指標[2,7-9]。在HRV 時域分析的指標中,SDNN 包括了HRV的所有頻率成分,反映的是HRV總體的情況,可以用來評價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控的總體情況;SDANN是對心率緩慢變化的反映,是用來評價交感神經(jīng)功能狀況的敏感指標,當交感神經(jīng)張力增高時,SDANN數(shù)值降低;PNN50和RMSSD是對心率快速變化的反映,可用作副交感神經(jīng)功能的評估指標,當副交感神經(jīng)張力降低時,RMSSD和PNN50數(shù)值均降低[7-10]。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提高HRV[5]。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抑制交感神經(jīng)活性,增強迷走神經(jīng)活性,糾正自主神經(jīng)失衡,從而改善HRV[11-13]。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通過提高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等患者的HRV,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方面的作用已經(jīng)被證實,但是對老年IPAF患者HRV的影響的報道很少。服用培哚普利可以使SDNN、SDANN、PNN50和RMSSD等HRV時域指標顯著提高[14-15]。本研究中,老年IPAF患者服用培哚普利治療,結果顯示HRV時域指標:SDNN、SDANN、RMSSD、PNN50均明顯提高,提示培哚普利可以提高老年IPAF患者的HRV,與文獻報道一致。
老年IPAF患者的HRV減低,培哚普利可以提高老年IPAF患者的HRV。很多研究表明,培哚普利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改善心房纖顫患者心房的電重構和組織重構,在心房纖顫治療中作用明顯。本研究進一步證實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在老年IPAF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改善中的作用。隨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深入應用,老年IPAF患者的治療將取得更好的療效。
1 陳新.臨床心律失常學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49-291,776-805.
2 Andresen D,Bruggemann T.Heart rate variability preceding onse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8,9:S26 -S29.
3 胡桃紅,宋有成,朱俊,等.心率變異性[J].臨床心電學雜志,1995,4(1):23-28.
4 王利,石亞君,孟凡華,等.老年特發(fā)性陣發(fā)性心房顫動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5(4):278.
5 張金梅,李臣文,李兆欣.藥物對心率變異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7):810-811.
6 葛曉蘭.穩(wěn)心顆粒聯(lián)合培哚普利等治療高血壓并發(fā)心房纖顫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96.
7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心率變異性對策專題組.心率變異性檢測臨床應用的建議 [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4):252.
8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Heart rate variability,standards of measurement,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linical use [J].Circulation,1996,93:1043.
9 何曼莉,周春燕.陣發(fā)性心房纖顫患者發(fā)病原因及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 [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0):1636.
10 唐繼志,張曉紅.心率變異性對早期復極綜合征患者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評價[J].杭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1,22(5):257-259.
11 張月軍,吾柏銘,洪小蘇,等.氯沙坦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及對心率變異性影響的研究[J].高血壓雜志,2001,9(3):216-218.
12 朱志義,朱紅林,王衛(wèi)廣,等.厄貝沙坦聯(lián)合血塞通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脈壓的影響 [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8,12(6):45,47
13 陳新貴.卡托普利聯(lián)合倍他樂克治療高血壓病臨床分析 [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7,11(1):73,76.
14 陳群,陳連珠,王健康,等.氨氯地平聯(lián)合培哚普利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率變異性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影響[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22):4358-4360.
15 曲秀芬,劉麗曉,王曉峰,等.美托洛爾和培哚普利對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經(jīng)失衡和預后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6):3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