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詞類”是“初始概念”嗎?—— “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渾沌語言觀的建立

        2013-09-06 05:49:22肖婭曼
        關鍵詞:概念語言功能

        肖婭曼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上世紀50年代那場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論爭,是百余年來的漢語詞類討論史中唯一一次觸及語言本質的爭論,因為有無“詞類”的問題實質上是關于什么是詞類,亦即關于詞類的本質問題。那次論爭中提出:“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區(qū)分詞類,是為了把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雹傥臒?、胡附:《談詞的分類》,《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218頁。原文載《中國語文》1954年2月號。前句筆者概括為“詞類本體觀”,后句概括為“發(fā)現論”(詳后)。本世紀初提出的“詞類是初始概念”②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92頁。的觀點,既是對“發(fā)現論”的繼承,又是對“詞類本體觀”的修正?!霸~類是初始概念”首次把詞類問題與語言的產生問題聯系在一起,這在科學主義主導語言學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透過“詞類是初始概念”的提出,我們看到,無論是古代的古典語言哲學,還是現代語言學,一切語言研究都建立在“詞源”語源觀之上。而這個一切語言研究建立于其上的“詞源”語源觀,是一個從未經過任何討論、更遑論被證明的錯誤的預設。

        在那場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論爭中,觸及了兩個重大然而在當時及后來都頗為含混的理論問題:第一,語言是否存在獨立于詞匯的抽象中介物—— “詞類”?③本文表述嚴格區(qū)分“詞類”與詞類,它們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反映著不同的詞類觀。詳見后文。第二,漢語背后是否隱藏著抽象的“詞類”?這兩個問題互相關聯,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如果存在獨立于詞匯的“詞類”,那么這個“詞類”就不是從具體語言的詞匯用法中歸納出來的,而是先于具體詞類劃分的第一性的詞類本體(筆者將之表述為“詞類本”)。如果存在“詞類本”,任何具體語言的詞類就都是這個“詞類本”的具體表現形式,那么,漢語的背后就隱藏著需要我們去找出來的抽象的“詞類本”。如果根本不存在什么第一性的、先于詞類劃分的詞類本體,那么,任何語言 (包括各種形態(tài)語、孤立語如漢語,等等)的背后就都不存在隱藏在語言現象背后因而需要去找出來的“抽象的詞類”(詞類本)。④“抽象的詞類”是對文煉、胡附“抽象的一般的意義”的概括。見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32頁。西方傳統(tǒng)本體論的“本體”指千變萬化的現象背后規(guī)定著現象的恒定不變的東西,我國學者所說的“抽象的詞類”即指這種含義的詞類本體。這個“詞類本”不是歸納的結果,而是歸納的依據。著名的“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這一觀點中的“詞類”即指這個作為歸納依據的“詞類本”。

        五六十年前,文煉、胡附在《談詞的分類》中提出:“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詞類……是語言自身表現出來的類”、“區(qū)分詞類,是為了把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①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18、232頁。由這些論述可以分析出三點:(一)詞類不是人劃分出來的類別,而是語言自身自有的類別;(二)詞類在人區(qū)分它之前已經“客觀存在”著;(三)漢語詞類劃分的實質是尋找隱藏在語言現象背后的“詞類”。這三個要點中,前兩個是關于詞類性質的,第三個是關于詞類劃分的性質的。周祖謨有一個類似的表述:“詞類是語言自身表現出來的類別,不是你想這樣分他想那樣分的一件事兒?!雹谥茏嬷?《劃分詞類的標準》,《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37頁。原載《語文學習》1953年第12期。周祖謨的這個表述在文煉、胡附的“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之前,并成為文、胡觀點的一個基礎。乍一看,上述關于詞類與詞類劃分內在聯系的觀點似乎是清晰、符合邏輯的 (因為“客觀存在”著“詞類”,所以詞類劃分就是在語言現象背后“分門別類找出”“客觀存在”著的“詞類”)。但是,對要尋找的“詞類”本身是怎么回事,對怎么才算是“找出”了“詞類”,《分類》沒有論述,其他學者也未追究。

        這種含混給理解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容易使人在各種觀點間游走,并下意識地回避一些必須面對的尖銳問題,也因此失去了進行深入討論的機會。如前所述,文煉、胡附、周祖謨的詞類本質觀實際是詞類本體觀,亦即實際是認為:“詞類本”為第一性,語言的形態(tài)或語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等為第二性;“詞類本”不是人的語法意識和歸納的產物,而是人的語法意識和歸納的依據。在詞類本質觀上持詞類本體觀,就必然對詞類劃分性質問題持發(fā)現論,可以稱之為:發(fā)現論的詞類本體觀。

        所有參與那場爭論的學者,下意識里都潛藏著“發(fā)現論的詞類本體觀”。我們熟悉呂叔湘所說的“理想的標準應該是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標準要選得好,恰好抓住本質性的特點”。③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34頁。這個“選得好”與“恰好抓住本質性的特點”就是這種下意識的流露,只不過這里呂叔湘將文煉、胡附所說的“客觀存在的東西”即“詞類本”,表述為詞類的“本質性特點”。“詞類本”也好,詞類的“本質性特點”也好,都是需要去語言現象背后“找出”或“抓住”的已經“客觀存在的東西”。王力有詞的“本性”、“準性”、“變性”的劃分,他說:“所謂本性,是不靠其他各詞的影響,本身能有此詞性的;所謂準性,是為析句便利起見,姑且準定為此性的;所謂變性,是因位置關系,受他詞的影響,而變化其原有詞性的。”④王力:《中國語文講話》,北京:中國語文學社,1951年,第48頁。而這個所謂“本性”,也是需要到語言現象背后去尋找或發(fā)現的先于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歸納的“東西”。甚至認為漢語實詞無詞類的高名凱也同樣有這種潛意識。他說“詞類的問題本質上是語法意義的問題,詞類是形式所表達的某些語法意義的歸類”,⑤高名凱:《在北京大學1959年五四科學討論會上的發(fā)言》,《語言學論叢》(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第35頁。這里“形式”是“語法意義”的“表達”,即“語法意義”是先于“形式”的、第一性的。他還說:“有的時候,一個詞的意義本身只可能歸納成某個詞類,如‘螞蟻’不能引申出動作的意義,但這并不說明‘螞蟻’是名詞,因為‘語法的特點就在于它給以詞的變化的規(guī)則,不是指具體的詞,而是指沒有任何具體性的一般的詞?!雹蕖啊恶R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第22頁。”(按:此注為高名凱原文所注),高名凱:《關于漢語的詞類分別》,《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13頁。原文載《中國語文》1953年第10期。說“螞蟻”作為只能歸納成名詞的詞但不是名詞,是想說明“詞類”不是由特殊到一般歸納而來,而是由一般到特殊即由“一般的詞”或“詞類意義”⑦高名凱:《在北京大學1959年五四科學討論會上的發(fā)言》,《語言學論叢》(四),第38頁?!敖o以”具體的“詞的變化的規(guī)則”而來的。包含在這段表述中的一個重要而沒有言明的含義是:“一般的詞”或“詞類意義”(詞類)先于“詞的變化的規(guī)則”客觀存在著,它隱藏在可以觀察的“詞的變化的規(guī)則”的后面。這就是說,除了明確提出“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區(qū)分詞類,是為了把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的文煉、胡附外,所有與文煉、胡附觀點不同甚至對立的學者 (包括呂叔湘、王力、高名凱)思想深處潛藏的觀念,竟然與文煉、胡附的發(fā)現論的詞類本體觀本質上完全相同。

        呂叔湘“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這一詞類劃分標準的提出,在漢語詞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實際成為對“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及其詞類劃分發(fā)現論的內涵的具體界定:“找”到“客觀存在”的“詞類”的標志是它是否符合“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的劃分標準。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詞類劃分越來越細,以至于細到常常會幾十個、甚至幾個詞為一小類,各家劃分出的詞類可以多到幾十種,仍然難以做到“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詞類”也依然不知藏身何處。如果真有“客觀存在”的“詞類”,“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真是它現身的標志,無數學者歷經一百多年的努力,為什么還不見它的蹤影?

        意圖通過詞的語法特征把隱藏在語言背后的“詞類”“分門別類地找出來”,是一件特別引人深思的事情。如果要在沙漠里尋找海市蜃樓,無論海市蜃樓找得到找不到,我們都知道它的確存在著,也知道要找的是什么;可“詞類”是怎么回事,它是否真的存在,我們其實并不知道。對一個不知道的東西,本來無從知曉它存在不存在,更談不上什么“找”。按照常理,“找”的前提是先弄清楚要找什么。同理,任何劃分都應該是先有標準,可我們反倒是在進行詞類劃分的過程中既尋找“詞類”、又尋找詞類劃分的標準。劃分詞類的標準和“詞類”有著必然聯系,據此,如果已知一項可以求得另一項??墒?,我們面臨的是既不知道劃分詞類的標準、也不知道“詞類”,在這種條件下,去尋找詞類劃分的標準和“詞類”就是一件沒來由的事。

        為什么無人對“語言自身”是否“客觀存在”著“詞類”的問題提出質疑?原因應該是我們相信它是不證自明的。然而,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觀念未必就是正確的,如果得不到證明,它們就很可能是錯誤的。

        任何一種觀念必然有其哲學基礎,幾乎整個語言學界模模糊糊相信的這種理念性、本體性的“詞類”的哲學基礎是什么?當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式追問,這個理念性“詞類本”來自何方?我們就會發(fā)現:不存在先于歸納的“抽象的一般的意義”的“詞類本”!因為對理念性“詞類本”來自何方的追問,只能有兩個答案:第一,理念性“詞類本”是先天的——先于語言存在的;第二,理念性“詞類本”是從具體語言材料的語法特征里抽象出來的。這兩個答案對我們來說,都只能是錯誤的。因為:理念性“詞類”是先天的這種觀點,意味著它先于我們對語言現象的歸納,甚至先于語言之前即已存在,這是典型的所謂唯心主義的語言觀,因而是錯誤的。而如果理念性“詞類本”是從具體語言材料里歸納抽象出來的,它就不是理念性的,亦即不是先于語言并“體現于詞和詞的結合、詞和詞的相互關系之中”的“抽象的一般的意義”。①文煉、胡附:《談詞的分類》,《現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32頁。因此,先于語言的理念性“詞類本”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們要尋找的是這樣一種“詞類本”,就是注定不可能找到的?!罢Z言自身”“客觀存在”著“詞類”的詞類本體觀,本質上是唯心主義 (理性主義)觀念,這應當是重視語言研究科學性的我國語言學界始料不及的。

        “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的詞類劃分標準始終沒有找到,實踐上漢語缺乏狹義形態(tài),依據廣義形態(tài) (語法特征)又始終不能解決“詞無定類、類無定職”的問題,這說明廣義形態(tài)與詞類沒有直接聯系。詞類的劃分終歸是需要理據的,面對詞類這個老大難問題,我們面臨的任務是,一方面繼續(xù)通過廣義形態(tài)探索漢語詞類劃分標準的有效性——該怎樣劃分詞類 (how),一方面繼續(xù)探索漢語詞類劃分的理據——為什么該這樣劃分 (why)。上世紀50年代以后,比較系統(tǒng)地思考詞類劃分理據的是郭銳。

        郭銳仍然沿著“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區(qū)分詞類,是為了把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的思路前進,無論是否明確意識到了,他不再把詞類視作“抽象”的“詞類本”。他否認“詞類的本質是分布”,批評過去是通過“頭腦中已有的類找分布標準,并沒有證明為什么找這些標準”。對詞類的本質,他明確提出了一個與前人不同的非常重要的觀點—— “詞類是初始概念”:“詞類實際上是以詞的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為內在依據進行的分類。詞和詞類性質的差異先于詞的分布的差異,詞的詞類性質是詞固有的,而不是在使用中臨時產生的,詞類是初始概念(陳保亞1985)?!边@段話表述簡略,但內涵豐富,每句話背后都隱含著更深的語言觀,這段話中的第一句,實際包涵兩層意思:第一,詞類不是詞在句法層面的表述功能的分類,而是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的分類;第二,詞的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是內在的。接下來的整個第二句話旨在說明所謂“內在的”“詞的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是什么,最關鍵的是末尾“詞類是初始概念”一句話。這個“初始”指詞在組合成句法結構之前,即“詞”產生之伊始。“詞類是初始概念”意即:詞在產生伊始就具有語義、語法性質,詞匯的詞類歸屬即由它產生伊始的語法性質規(guī)定。不難看出,所謂“內在的”“詞匯層面的表述功能”,不僅是就現代漢語的詞匯而言,更是就“先于詞的分布”的“初始”詞而言的。整段話有三個要點:第一,初始詞具有表述功能,而“表述功能實際上就是詞性?!雹俦径我囊姽J:《現代漢語詞類研究》,第10、92、89頁。第二,初始詞的表述功能 (詞性)先于它在語法組配中的表述功能;第三,劃分詞類的依據是初始詞的表述功能。②郭銳認為詞類的本質是表述功能,所謂“表述功能”指指稱、陳述、修飾等語法意義。名詞、動詞這樣的詞性區(qū)分的內在基礎實際上就是指稱、陳述這樣的表述功能的區(qū)分,詞類之間的分布差異、形態(tài)差異無非是表述功能差異的外在表現。表述功能可分為兩個層面:內在表述功能和外在表述功能。內在表述功能是詞語固有的表述功能,外在表述功能是詞語在某個語法位置上所實現的表述功能。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第17、23-24頁。這三個要點的要害是:詞類的本質是個發(fā)生學問題。

        “詞類是初始概念”這一發(fā)生學詞類觀與之前的詞類本體觀從哲學觀上講是根本對立的。“詞類是初始概念”隱含著這樣的詞類發(fā)生觀:詞類是隨著詞的產生而產生的,這種詞類產生觀是經驗主義的,而詞類本體觀是理性主義的。按照理性主義哲學觀,“詞類本”本身無所謂“初始”不“初始”,因為作為本體的“詞類本”沒有產生和消亡的問題,產生并消亡的,只能是本體的物質表現形式。

        既然詞類的本質是個發(fā)生學問題,為什么要在“初始”之外,還要用“詞固有的”這樣一個一般語言學表述來界定它呢?這除了語言的起源問題是禁區(qū)外,還因為這些討論只為一個目的,即為現代漢語詞類劃分尋找終極依據。 “初始”只反映發(fā)生始源點,與今天詞類劃分標準沒有必然聯系(“初始”功能不一定保持);而“固有”則表示出“初始”功能與今天詞類劃分的聯系,同時用“初始”、“固有”界定“詞類”,是為能在現代漢語中“發(fā)現類,識別類”提供理據 (郭銳的“分類實質上是去發(fā)現類,識別類”③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第96頁。的觀點是文煉、胡附“發(fā)現觀”的延續(xù)),為隨后進行的從現代漢語詞匯的表述功能中尋找“內在表述功能”或詞類劃分標準論證其可能性。如果“初始”功能不是固守不變,也就談不上從現代漢語的詞匯功能中去“發(fā)現類,識別類”了。也就是說,“詞類是初始概念”首先是發(fā)生學的,其次才是一般語言學的?!霸~類是初始概念”,既是語言自身客觀存在詞類的理據,也是關于詞類本質的觀點,我們概括為“初始詞類觀”。

        “初始詞類觀”與“詞類本體觀”既有本質區(qū)別也有共同點。二者的本質區(qū)別是:前者視“詞類”為詞匯產生伊始的初始功能,即詞類與語言同時產生;后者實際視“詞類”為詞匯的具體語法特征的根據,即“詞類”是第一性的,形態(tài)或形式是第二性的。二者的共同點是:第一,在詞類本質觀上均持詞類天然“客觀存在”觀 (在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之前);第二,在詞類劃分問題上都持發(fā)現論?!俺跏荚~類觀”是在揚棄“詞類本體觀”的“詞類本”為第一性、形態(tài)為第二性的因素后對詞類發(fā)現論的發(fā)展??梢詫⑦@種詞類本質觀和詞類劃分論概括為:發(fā)現論的初始詞類觀。

        郭銳明確表示“詞類是初始概念”的觀點來自陳保亞的《論句法結構》①陳保亞:《論句法結構》,《西南師范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一文,但該文中并無“詞類是初始概念”的表述,也沒有近似的表述,甚至找不出任何發(fā)生學的表述。郭銳的“詞類是初始概念”應該說是對《論句法結構》中關于詞類是“原子概念”的發(fā)生學理解。

        《論句法結構》一文“旨在找出漢語句法結構中最本質的東西”,文章將漢語句法結構中“最本質的東西”表述為“原子概念”,作者的基本結論是“詞類、結構關系是原子概念”,而諸如最簡單的句法“結構體”及其直接成分的功能等都是“復合概念”。撇開該文關于“原子概念”(“某一性質不被任何其他概念類推出來”)和“復合概念”(“某一概念能由其他概念類推出來”)的哲學邏輯學問題不談,僅就文章對詞類為什么是“原子概念”的論證看,存在邏輯問題。文章的推論是:“當結構關系一定,結構體的類取決于直接成份的類;若直接成份本身是句法結構,又可將其功能追溯到低一層的直接成份。如此重復,最終可以追溯到詞。因此,詞類概念是解釋句法結構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從而也是解決自然語言句法理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那種‘詞無定類’和‘漢語無詞類’的觀點是錯誤的?!憋@然,這里因句法結構“最終可以追溯到”而得出了是“原子概念”的結論,是用“詞類”偷換了“詞”,所以該文關于詞類是“原子概念”的命題實際沒有依據。而末尾那句因詞類是“原子概念”繼而進一步得出的“那種‘詞無定類’和‘漢語無詞類’的觀點是錯誤的”的結論更是缺乏邏輯。雖然詞是最終的直接成分與詞類是“原子概念”沒有邏輯聯系,而詞類是“原子概念”也與“‘詞無定類’和‘漢語無詞類’的觀點是錯誤的”這一結論沒有邏輯聯系,但卻反映著作者的觀念,而“詞類是初始概念”的觀點又由此而來,可見這種觀念很具代表性,值得稍作分析:該文之所以能由詞類是“原子概念”得出“‘詞無定類’的觀點是錯誤的”這個結論,有兩個沒有言明的前提:第一,語法學前提:詞類是句法結構的前提,沒有詞類便沒有句法結構;第二,發(fā)生學前提:詞類先于句法結構存在,沒有詞類便沒有句法結構。這兩個沒有言明的前提,其實是古今中外語言學從未明確的預設。而“原子概念”不同于前人之處,正在于這個呼之欲出的發(fā)生學預設,郭銳看到的正是這一點,因而他把“原子概念”中隱含的發(fā)生學含義更加明晰地表述為“詞類是初始概念”??梢哉f,“詞類是原子概念”②《論句法結構》中原句為“詞類、結構關系是原子概念”,為避免糾纏其他問題,這里省去原句中的“結構關系”,直接表述為“詞類是原子概念”,該表述符合作者原意。是“詞類是初始概念”的共時語言學表述,而“詞類是初始概念”是“詞類是原子概念”的發(fā)生學表述。

        作為明確的表述,“詞類是初始概念”為首次提出,但這種初始詞類觀卻不是突然出現的,古今中外的語言觀里早已隱含著這一觀念。西方幾千年來關于語法的詞類中心觀是初始詞類觀的基礎。半個世紀前的論爭中,詞類本體觀也是以“詞類中心觀”為理論依據的。③文煉、胡附在《談詞的分類》中引前蘇聯漢學家德拉貢諾夫的觀點:“詞類是語法系統(tǒng)的中心,它也影響到詞的組成和各種句型?!币姟冬F代漢語參考資料》(下),第221頁?!霸~類中心觀”視詞類為語法系統(tǒng)的中心,實際就是視詞類為語法系統(tǒng)的前提,因為有了系統(tǒng)的中心,才談得上圍繞中心建構起來的系統(tǒng) (從這個角度看,“詞類是初始概念”還具有從發(fā)生學的角度為“詞類中心觀”提供理論支撐的作用)。實際上,我們所有的語言學教材都隱含著初始詞類觀。例如現代漢語教材說:“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边@個定義里無一字關涉詞性、詞類,即并未論及詞必定具有特定詞性、歸屬于特定詞類。但所有教材下完定義后,接下去就是按詞類講它們的語法特征。這種對于“詞”的無一字關涉語法卻處處皆是語法的表述,隱含的語言觀就是:只要是詞,只要是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就必定具有詞性?,F代漢語的“詞”如此,產生之初的“詞”當然亦不例外。

        “詞類是初始概念”提出詞類的本質是詞的初始語法功能,這個觀點能否成立是需要論證的。但又像當年提出“詞類是我們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東西”那樣,作者沒有進行任何論證就這樣認定了。為什么老一輩學者認定存在“詞類本”并且不加證明,而今天的中青年學者提出初始詞類觀也不加證明呢?事實上所有學者都未對詞類本體觀和初始詞類觀提出質疑,這又是為什么?答案應該是:所有人都認為或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如果追問初始詞類觀的理據,很可能被這樣反問:難道產生伊始的詞沒有語法功能?這正是初始詞類觀最引人入勝之處。

        “詞類是初始概念”隱含著一系列沒有言明但卻深深扎根于我們心底的觀念系統(tǒng):語言的產生就是詞的產生,詞是語言的起始點,詞產生即有詞性,語法結構的產生即詞與詞的最初組合。這一系列筆者稱之為“詞源”語源觀和語法組合發(fā)生觀的觀念,正是郭銳“詞類是初始概念”提出的觀念基礎。

        “詞類是初始概念”在詞類問題大討論半個世紀之后提出,并未引起特別的注意,但它的提出具有積極的意義。它首次從詞類理據的角度觸及到自1866以來的語言學禁區(qū)——關于語言起源的議題。雖然陳保亞、郭銳兩人的論述中均未出現“發(fā)生學”一詞 (郭銳是因“分布論”和“原型論”缺乏理據①郭銳認為“分布論”因不加論證、“原型論”因“循環(huán)論證”,因而缺乏理據。針對“分布論”,他說:“如果我們心目中事先沒有詞類區(qū)分,不考慮分布以外的其他因素,要純粹根據分布特征劃類,實際上無從下手?!贬槍Α霸驼摗?,他說:“要確定一個詞類的原型必須先有了類的區(qū)分以及類的典型分布特征才能做到,……這實際上導致了循環(huán)論證:一方面,一個詞類的原型以及原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在這個類劃出后才能確定;另一方面,劃類又依賴于詞類的原型的確定。”(《現代漢語詞類研究》第72、76頁)而提出“詞類是初始概念”這個發(fā)生學理據的),但無論是出于研究者敏銳清醒的認識,還是由于詞類理據研究的必然性所致,“詞類是初始概念”這一初始詞類觀都將引領我們去觸及語言學隱藏最深的基石:語言學的古老預設——詞是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即“詞源”語源觀。

        “詞類是初始概念”這個初始詞類觀背后,隱含著一系列發(fā)生學觀念,或者說還有一系列發(fā)生學觀念作為支撐,它們是:(一)“詞源”語源觀:詞是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或詞是語言的初始單位;(二)初始詞類觀:產生之初的詞有特定的語法功能 (指稱、陳述、修飾等),這個特定語法功能決定了它特定的語法性質——詞性,即初始語言單位是分別作為單義、單性的動詞、名詞、形容詞等產生的;(三)初始句法觀:初始詞的組合即句法結構的產生;按發(fā)生學順序,“詞源”語源觀、初始詞類觀、初始句法觀三者間的關系為:前者為后者的基礎,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亦即:

        這種以“詞源”語源觀為基石搭建起來的語言觀體系似乎頗為圓滿自洽,而初始詞類觀可以溝通1950年代的不同觀點:既與詞類的客觀存在觀和發(fā)現論吻合,又與呂叔湘的語法特征觀和建立論一致 (在詞匯的所有語法特征后尋找出“固有的”語法特征是一個過程),也支持王力的“詞匯-語法”的語義基礎觀(“表述功能”涵蓋語義語法),因而頗具解釋力。它似乎解釋了漢語為什么存在詞類,為什么現代漢語的詞類需要到語言現象背后去找,還可擴展開來解釋語言為什么自身客觀存在著詞類,為什么形態(tài)語和非形態(tài)語都存在詞類等 (有的語言中初始詞性自己顯示出詞性標記或者被標記,有的則未顯示或未標記;形態(tài)語就顯示出詞性標記,而漢語則未顯示其詞性標記)。那么,初始詞類觀正確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考察它的基石—— “詞源”語源觀。

        “詞源”語源觀聽來陌生,因為它不見于世界語言學史,是一個未曾經過任何討論、更遑論被證明的觀點。古希臘人很早就對語言的起源問題發(fā)生了興趣。在語言的起源問題所包含的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 (what)、起因 (why)和形成方式的 (how)三個方面中,他們關注的是語言的起因問題。德謨克利特最早提出了“感嘆說”,認為語言產生于表示感嘆的音節(jié),即感嘆詞。柏拉圖的《克拉底魯篇》②柏拉圖:《克拉底魯篇》,《柏拉圖全集》(2),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133頁。被認為是古希臘關于語言起源問題的著名文獻,文中記敘蘇格拉底與克拉底魯和赫謨根尼之間的討論:“名稱”是“約定俗成”的 (約定論),還是“自然”地“表示事物的性質” (本質論),名稱是不是由模仿而來 (模仿說)?討論的方式是通過對“名稱”、即詞的分析而追溯其詞源。這就是說,古希臘人并沒有討論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問題,而是將語言的產生直接與詞源聯系起來,并直接進入詞的起因 (why:模仿說/感嘆說)和詞的產生方式 (how:約定論/本質論)的討論。他們沒有討論語言的源頭問題,卻理所當然地以詞為起點討論語言的起源問題,這意味著未經論證地事先預設了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再沒有比詞更原始的語言樣態(tài),詞就是語言的起始點。①肖婭曼:《語源觀的詞預設——西方語言學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1期。既然“詞源”語言觀僅僅是個古老的預設,如果這個奠定初始詞類觀基礎的預設是錯誤的,初始詞類觀也就失去了根基。

        進一步考察“詞源”語源觀預設就會發(fā)現,它正是索緒爾所批判的“分類命名集觀”的基石(語言既然始于一個個孤立的詞的產生,它們匯集起來就是詞的集合),亦即:只要持“詞源”語源觀,就必定持“分類命名集觀”。也就是說,“詞源”語源觀與索緒爾的符號價值系統(tǒng)觀是根本對立的。索緒爾符號價值系統(tǒng)觀的提出,是現代語言學與傳統(tǒng)語言學 (分類命名集觀)的分水嶺,被索緒爾所批判的分類命名集觀是錯誤的,它的基石“詞源”語源觀更是根本錯誤的。因此,“詞源”語源觀不僅純粹是個預設,而且是一個根本錯誤的預設。②肖婭曼:《完成索緒爾未完成的革命——21世紀語言學的歷史使命》,《四川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詞”(word)這個來自西方語言學的術語,與中國傳統(tǒng)小學的“字”不同,按照今天的權威性定義和普遍看法,它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征:其一,詞是語言系統(tǒng)中最小的能夠自由運用的、構成詞組和句子的基本單位;其二,詞是形態(tài)的、句法的、語義的具體特征的結合。③《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第40頁;R.R.K.哈特曼、F.C.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黃長著、林書武、衛(wèi)志強、周紹珩譯,李振麟、俞瓊校,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第386-387頁。也就是說,“詞”這一術語含有一系列觀念:詞主要是概念性的;它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更大的單位由它組合而成;它具有特定的語法性質 (以形態(tài)或語法功能表現出的詞性)。作為初始詞類觀意義上的初始詞,不僅包含了上述一系列觀念,實際還多出一條發(fā)生學含義:初始詞是單性單義的,今天的多義詞是由單純因引申而復雜所致。這些早已有之的觀念正是郭銳提出“詞類是初始概念”的基礎。

        “初始詞類觀”早就隱含于我們語言觀之中,“詞類是初始概念”首次明白地道出了這一隱藏于我們意識深處的語言觀。固然,今天“語言中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是詞,但憑什么說語言的“初始”單位就是“詞”?固然,只要是語言就有表述功能,但憑什么說產生伊始的語言的表述功能是單性單義的?如果對此提出質疑,并試圖進行證明,會發(fā)現視產生伊始的語言的樣態(tài)為“詞”的觀念,需要面對這樣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詞主要是就概念而言的 (正如語言學教材所說:詞義具有“概括性”④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79頁。)。說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是“詞”,就意味著語言的產生始于一個個概念的產生,亦即持這樣的語言發(fā)生觀:概念的產生即語言的產生。這與心理學、人類學認為概念是思維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這一共識相對立。著名美國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薩丕爾說過:“語言本是一種在概念水平以下使用的工具……沒有語言,思維的產生和日常運用未必更能想象?!雹菟_丕爾:《語言論》,陸卓元譯,陸志韋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3、14頁。認知水平達到相當程度才有思維,有思維才有概念,而沒有語言哪來的認知能力、思維和概念?就此而言,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理論還有其發(fā)生學的重要意義,因為“以言行事”⑥塞爾:《什么是言語行為》,《語言哲學》,馬蒂尼奇編,牟博、楊音萊、韓林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29-248頁。不僅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語言最原初的功能,亦即薩丕爾所謂的“在概念水平以下使用的工具”。語言先于以概念性為特征的“詞”,把“詞”視作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是違背人類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

        初始詞類觀也與語言實際相悖。如果我們尋求古漢語材料的支持,就會發(fā)現初始詞類觀不能得到古漢語的支持。無論從文字、音韻、訓詁那一方面都不支持越早古漢語的基本單位的表述功能 (語義、語法)越單純 (單義、概念性)。恰恰相反,古漢語的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意越渾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例如:甲骨文被列為名詞的“水”、“雹”、“露”、“雨”、“雷”、“風”等,文字構型實際上分不出本是名詞還是動詞。甲骨文“亯”字的功能,不僅是后世“享”、“亨”、“烹”(“亯”的分化)三字的全部功能之合,而且超出三者之合。①肖婭曼:《上古“亯”的渾沌性與分化性——渾沌語言學的一個古漢語例證》,《漢語史研究集刊》(十五),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始見于金文沈子簋的第一例“是”,用法復雜,無論語義還是語法,都根本無法按“詞”的模式來理解它。②肖婭曼:《原初“是”的渾一性——沈子簋之“是”與代詞說和形容詞說》,《漢語史研究集刊》(十),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而時代越晚,漢語字的用法(語義、語法)往往越單純,“亯”的分化字“享”、“亨”、“烹”,出現的先后與用法的關系是:越晚出現者用法越單純。對比《漢語大字典》與《現代漢語詞典》的相同字例,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詞類是初始概念”實際是信念 (相信詞類的“客觀存在”)的產物,而非科學研究的結果。郭銳“找出”了漢語的“詞類體系共20個基本類”,并“發(fā)現”:“類別區(qū)分細,類別數目多”正是“漢語詞類的特點”之一。③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第300頁。這就是說,不是他要把漢語的詞類劃為20類,而是漢語“固有的”“詞類體系”就是這20類,其他學者如胡裕樹的13類,黃伯榮和廖序東、邵敬敏、張斌的14類,朱德熙的17類,④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張斌:《新編現代漢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這些劃分都是錯誤的。試想,郭銳那析取、合取并用的一長串復雜的詞類劃分標準,甚至都不可能是有史以后“潛龍,勿用”(《易經·乾》)、“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吳越春秋·孝子彈歌》)時代語言 (結構簡單,語意渾沌)內在表述功能的反映,怎么可能是漢語產生伊始的“詞類”“固有的”內在表述功能的反映?

        “詞類是初始概念”的觀點,從語言的起源角度來認識詞類的本質,較之上世紀的詞類本體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無論是五六十年前的“區(qū)分詞類,是為了把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分門別類地找出來”,還是郭銳的劃分詞類“實質上是去發(fā)現類,識別類”,都是試圖在語言的背后去發(fā)現或尋找“詞類”。然而,無論是作為理念性的抽象實體,還是作為“初始概念”的“詞類”,都是不存在的,語言現象背后也不存在劃分詞類之前已經預先存在的符合“詞有定類,類有定職”的“詞類”。所謂“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的劃類標準,也不可能在人們的語法歸納前預先存在,郭銳的那些析取、合取并用的一長串復雜的劃類標準,并非“發(fā)現”和“識別”出的詞類標準,而是歸納的結果。迄今我們歸納出的所有詞類劃分標準,無一不是我們語法實踐的結果。

        語言背后沒有“詞類”,詞類是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的結果。停止在語言背后尋找并不存在的“詞類”,這并非要否定我們上百年的語法實踐,而是要認清我們語法實踐的真正性質——人為語言立法,而非語言天然有法。批判作為整個語言學研究基石的“詞源”語源觀預設,同時建立起能夠支撐現代語言觀的嶄新語源觀,是21世紀語言學的艱巨任務和歷史使命。一方面,不破除“詞源”語源觀,就很難開啟新的語源觀的研究;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提出嶄新的語源觀,就不可能批倒“詞源”語源觀。為此,筆者歷經十余年,在批判“詞源”語源觀的同時,提出了渾沌語言學理論,其基本觀點是:語言的初始樣態(tài)不是詞,而是渾沌語,語言的形成與發(fā)展,從根本上說,不是由簡單而復雜,而是由渾沌而分化。渾沌語作為早期人類的原始交際工具,是一種離不開當下語境的、前結構性、前層級性語言,是行事、認知、情感渾然一體的“渾語”,即詞 (概念)尚未從背景 (語境)、事情 (語)、情感渾然一體中分解出來。從語用功能而言,原始渾沌語是陳述、祈使、感嘆甚或疑問渾然一體。而渾沌語的分化,即是原始詞匯的產生,同時也是原始語法結構的產生。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語音系統(tǒng),均源自渾沌語的分化。語言系統(tǒng)從根本上說,是由渾沌語分化發(fā)展而來。

        “詞類”不是“初始概念”,“詞的詞類性質”不是自語言產生伊始的詞所“固有的”;“詞有定類”“類有定職”,以及“對內有普遍性,對外有排他性”的劃分標準等觀念,其實質都是視詞類天然有法,都是錯誤因而必須摒棄的。詞類是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成熟后,人的語法意識和語法實踐 (歸納)的結果。我們需要從“發(fā)現”、“識別”詞類的方向折回,建立人為詞類立法觀,逐步達成劃分詞類標準的共識,到那時,漢語的詞類問題就將不再是老大難問題。

        猜你喜歡
        概念語言功能
        也談詩的“功能”
        中華詩詞(2022年6期)2022-12-31 06:41:24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應用
        關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幾點思考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国产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禁区一区二区三区天美|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热免费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在线国产激情视频观看| 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俺也去| 国产精品高清免费在线| 天堂8在线新版官网| 国产真实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最新免费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无码av在线网站|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无码| 人妻在线有码中文字幕|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丰满少妇愉情中文字幕18禁片|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日产乱码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深夜黄色刺激影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网站|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影院| 国产不卡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婷婷五月六月综合缴情| 国产欧美久久久另类精品| 在线看不卡的国产视频| 日本二一三区免费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 最新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日韩av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色第一区不卡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