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洛民
(河南省三門峽市離退休職工醫(yī)院 三門峽 472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病類型,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頸肩痛,短期加重,并向上肢放射,皮膚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1]。臨床牽引治療方法較多,我們采用正脊復位治療儀,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現(xiàn)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2月~2010年3月在我科就診神經根型頸椎病120例,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5歲,平均41.1歲;病程最短7 d,最長2年,平均2.4個月;病情輕度10例,中度30例,重度20例。對照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5歲,平均38.5歲;病程最短5 d,最長1.5年,平均2.1個月;病情輕度13例,中度30例,重度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均采用正脊復位治療儀(河南三門峽市同成醫(yī)療設備公司生產)進行牽引治療,予置力 5 kg,脈沖牽引力 5~8 kg,頭后仰 10~15 °;每日2次,每次15 min;2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手法治療,如頸椎旋轉復位法、側旋提推法、推散法等[3]。每兩天1次,3~5次為1個療程。兩組各有11例酌情配合內服抗炎止痛藥。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顯效:癥狀和陽性體征明顯好轉。有效:癥狀和陽性體征改善。無效:癥狀和陽性體征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率最高(50%~60%)[3]。它是一個由動力失衡到靜力失衡,最終導致整體失衡的過程[4]。影響頸椎病神經根型的致病解剖因素有:椎間管狹窄;椎間盤向外后方膨出;鉤突骨質增生;上關節(jié)突增生,向前傾斜[5]。頸椎牽引是通過牽引裝置對頸椎加載(應力),產生生物力學效應(蠕變),起到治療作用[6]。傳統(tǒng)手法治療整復效果慢,病人易產生恐懼感,安全系數(shù)低。正脊復位治療儀可調整牽引力線的角度,其牽引弧度與頸椎正常生理曲度相同;預置力可調,牽引中最小和最大牽引力相差3 kg;牽引力根據設定的時間節(jié)律性地施加或放松,患者無不良感受。這種間歇性頸椎牽引效應易于促進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促進關節(jié)連接面、脊髓神經節(jié)、肌肉、肌腱和韌帶處血液循環(huán)。所產生的分離和活動的合成效果可能會使椎間孔處脊神經根的粘連獲得松解[7]。還可松解椎間組織緊張關系并改善頸椎曲度,恢復椎間及周圍組織的彈性,同時可以使頸椎移位得到糾正,失穩(wěn)的椎間關節(jié)逐步趨于穩(wěn)定,變直的生理曲度漸漸恢復,并改善椎間孔的狀態(tài),從而達到長期改善目的。其作用機理是逆損傷機制以糾正頸椎平衡失調狀況,達到治療目的。
通過本組病例,可觀察到利用正脊復位治療儀治療神經根性頸椎病,療效肯定,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探討。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881-882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189
[3]韋貴康,陳小剛,黃有榮,等.脊柱損傷性疾病整治手法研究[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1996,4(4):35
[4]彭寶琻,施杞.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研究概況[J].中醫(yī)正骨,1997,9(3):55
[5]劉正津,陳爾瑜.臨床解剖學叢書(胸部和脊柱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29-330
[6]南登崑.康復醫(yī)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74-277[7]紀樹榮.運動療法技術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