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平
關于什么是品格教育,美國品格教育協(xié)會(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以下簡稱CEP)所做的界定是,“品格教育是有目的地發(fā)展年輕一代核心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教育行動,這種行動必須有學校和社區(qū)所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滲透到整個學校文化和課程系統(tǒng)之中”[1]。雖然各州對品格教育的內容解讀不盡相同,但都將其作為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一是從立法的層面對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進行了明確的要求;二是明確提出了品格教育的重點內容和目標;三是積極倡導學校對品格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強調家長、社區(qū)全員參與,全面育人。
中小學品格教育在美國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聯(lián)邦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以及應運而生的各種研究協(xié)作組織,對品格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yè)支持。以品格教育聯(lián)盟(CEP)為例,作為美國品格教育運動的倡導者和領導機構,CEP從以下五個方面為中小學有效實施品格教育提供支持。一是提供品格教育評價標準與測量工具;二是幫助有志于學校教育改革的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三是組織一年一度的全美品格教育論壇;四是通過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Nationa1 Schoo1s of Character)評選促進學校和學區(qū)發(fā)展;五是通過專業(yè)網(wǎng)站和正式出版物為品格教育實踐提供課程資源和成功范例。
在總結不同學校品格教育成功實踐基礎上,CEP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實施品格教育的11條準則[2]:
(1)學校要提出體現(xiàn)品格教育價值目標的核心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作為品格教育的基本內容。
(2)學校要從認知、情感和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全面界定、解讀“好品格”的本質內涵。
(3)要將品格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有目的、系統(tǒng)、全面地促進學生的品格發(fā)展。如,在學科課程、課外活動、人際交往、體育、集會以及各種隱性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和行為習慣,教學生學會做正確的事、做最好的自己;
(4)學校要創(chuàng)設尊重、關愛、平等、公正的文化氛圍,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幸福家園;
(5)學校要為學生提供道德實踐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們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參與團隊合作、做出道德判斷,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6)學校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意義、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術課程,尊重學習者的差異和需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品格發(fā)展,幫助每一個學習者獲得成功;
(7)學校要培育和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學生遵守規(guī)則,是因為懂得尊重別人的權利和需要,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或想得到獎賞;學生能與人為善,是因為他相信善良是好的品質并具有向善的內在愿望;學生用心做事、追求完美,是因為高質量的成果使他們感到驕傲,而非僅僅為了取得高分。
(8)學校的全體教職員要形成一個崇尚道德的學習型組織,這個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承擔著品格教育的責任,在引領學生成長中秉持共同的核心價值;
(9)學校要推動品格教育的主動創(chuàng)新、共同行動和長效機制。校長親自領導和推動,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成員參與規(guī)劃、實施,并不斷創(chuàng)新品格教育;幫助學生成為品格教育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貢獻者。
(10)學校要搭建平臺,使家長和社區(qū)成員成為鑄就品格行動的合作伙伴;
(11)學校要及時對品格教育成效進行評價,評價應包括對學校文化和風氣、教師的品格教育實效、以及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等進行綜合測評。
這11條準則是CEP系統(tǒng)推進高質量品格教育、進行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奠基石,也是學校、教師以及校外青少年教育者進行教育教學設計和評價的指南。在此基礎上,CEP組織制定了品格教育質量標準(Character Education Qua1ity Standards) 及評價指標(見表一)。該評價系統(tǒng)針對每個原則確定了2-4個觀察點,這些觀察點聚焦相關準則的核心要素,用以描述該準則實施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為了便于評價者理解和掌握,每個觀察點都附有一個經(jīng)典范例。
表一 品格教育11條準則評分表
通過以上量化評價,品格教育聯(lián)盟幫助學校和教師監(jiān)察品格教育實施成效,明確努力方向,進而規(guī)劃和確定短期或長期實施目標,制定進一步改進的實施策略。
品格教育示范學校評選是品格教育聯(lián)盟1998年啟動的一項學校發(fā)展促進項目,為美國實施品格教育的中小學和學區(qū)委員會提供自我評價和專家反饋的機會。除此之外,CEP每年還會組織品格教育優(yōu)秀實踐成果(Promising Practice)評選,目的是發(fā)掘那些有特色、有實效、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教育實踐活動或實施策略。每年的CEP全美品格教育論壇都會為獲獎學校和學區(qū)舉行慶祝儀式,向他們頒發(fā)證書。CEP的專業(yè)網(wǎng)站、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出版的年度專著都會對這些優(yōu)秀實踐進行專題介紹。
每年10月舉行的的全美品格教育論壇是CEP聯(lián)盟主辦的品格教育盛會,精彩紛呈的分論壇、極具啟發(fā)性的專家報告和網(wǎng)絡化交流機會,使教師、校長們學到具體的、切實有效的品格教育策略,激發(fā)他們的研究熱情,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CEP的專業(yè)網(wǎng)站、網(wǎng)絡研討會都為校長、教師和品格教育實踐者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專業(yè)發(fā)展機會,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參與到不斷壯大的在線研究共同體中來。
學區(qū)、學校和教師層面的系統(tǒng)研究和實踐創(chuàng)新,是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證。從對全美品格教育示范學校的個案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有效的品格教育不是在學校里增加一個或一系列教育項目,而是學校文化和學校生活的改變[3]。將品格教育融于學校生活的全過程、各方面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實踐特征。品格教育給學校帶來的變化表現(xiàn)在:改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使學校成為一個充滿關愛的學習者的社群組織;社會性學習和情感發(fā)展與學術學習受到同樣的重視;更加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而不是競爭;公平、尊重和誠信等價值觀教育成為日常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道德實踐機會;紀律和課堂管理注重問題解決而非獎勵或懲罰;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被師生共建規(guī)約和解決問題的民主課堂所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中小學重視學習者在品格教育的主體作用,并著力將品格教育目標具體化、顯性化。如通過班會、小組討論等形式確定共同的行為準則、發(fā)展目標,策劃教育活動或解決現(xiàn)實問題;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共同研究解決學習問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并提供規(guī)劃學習和進行反思的機會;通過跨年級的同伴合作讓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學習或其他幫助;學習以公平、非暴力的形式解決矛盾沖突等。與此同時,品格教育強調學校所有成員的共同行動,強調教師作為專業(yè)領導者的家長及社區(qū)合作。正如托馬斯·林克納所指出的那樣,“無論你是一個教師、一個教育行政人員、一個門衛(wèi)、或者校車司機,你都影響著你所接觸到的孩子品格的形成。你說話的方式、你的行為方式、你所容忍的行為、你所鼓勵的事情、你所傳遞的期望,無論是好是壞,你已經(jīng)在進行品格教育了。問題是,這是怎樣的品格教育?好的,還是不好的?精心設計,還是隨意而為?你教的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價值觀? ”[4]
針對不同學段學習者的不同特點,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實踐途徑上都有所側重,體現(xiàn)了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尚刨嚕═rustworthiness)、尊重(Respect)、責任感(Responsibi1ity)、公平公正(Fairness)、關心(Caring)、公民意識(Citizenship),作為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六大支柱”(Six Pi11ars of Character),是對所有K-12年級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6個重要領域,但在具體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則體現(xiàn)了極富個性的創(chuàng)新。如,在K-5年級,這“六大支柱”體現(xiàn)為為合作、負責任、情緒處理、說“不”、做正確的事、處理失望感、賞識自己、尋求幫助、作朋友、解決沖突等10個教育主題;6-8年級增加了“你與你的價值觀、增強自尊感、確定和達成目標、應對壓力、預防沖突和暴力、對酒和毒品說‘不’、如何與父母相處”等主題,“成長3R”(The Three Rs of Growing Up:Responsibi1ity,Se1f-Respect,Doing the Right Thing)則是專門為5-9年級青春期兒童提出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教育形式上,K-3年級的品格教育注重以故事、木偶劇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而7-12年級則更強調學生的自我評價、道德判斷和社會實踐。
美國教育家認為,學科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品格和價值觀教育資源。以歷史課為例,學生們學習歷史,不僅要了解發(fā)生過什么,還應該有機會對歷史事件進行道德評判。歷史不僅僅是一系列事件的時間表,而是由人所做出的、影響了眾多他人的各種決策和選擇。這些選擇具有倫理和道德維度,而且通常影響深遠。而這些選擇是由哪些人做出的,如何評判這些選擇?那些社會所代表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觀,怎樣認識這些價值觀?對這些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對學生的品格形成至關重要。同樣,文學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科學課中的基因檢測、動物試驗,科學家拒絕從事非人道的科學研究,在科學發(fā)現(xiàn)與宗教信仰發(fā)生沖突、或可能導致政治危險時所作的選擇,都是品格教育的生動素材。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國中小學把學術誠信作為品格教育的重要內容。許多學校明確提出和界定了有違學術誠信的行為,包括:考試作弊、作業(yè)抄襲,偽造/編造信息、記錄或文檔,幫助他人作弊,違反著作權法或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剽竊、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一份作業(yè)重復交給2個或多個學科也被列入有違學術誠信行為。要求學生對所交作業(yè)、作文、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原創(chuàng)性和真實性負責,遵守學術規(guī)范,引用別人成果要注明來源等。對于違背學術誠信的行為,學校會要求學生做解釋陳述、進行書面警告乃至給予處分。許多學校明確提出了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學術誠信方面應承擔的義務,即:要為掌握學習而教,而不能僅僅為好的評價等級;要在班級或全校范圍組織開展學術誠信或不誠信現(xiàn)象的討論;與學生共同研究制定學術誠信的行為標準,等等。
美國品格教育研究者認為,品格是通過人們所作的種種決策體現(xiàn)出來的,教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在培養(yǎng)品格。道德兩難問題討論、蘇格拉底對話、社區(qū)服務與研究性學習、專題評論與自我評價等,都是美國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最常用的策略。從5-9年級“成長3R”課程片段中,可以對美國中小學品格教育的實踐特色略見一斑:
主題:怎樣才算長大(How To Be A Grownup)
負責任(Be Responsib1e)。長大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對自己負責。能夠負責任,才能讓父母知道你長大了,可以擁有更多自由。以下6個辦法可以讓你成為負責任的人:①管好你自己的事情;②信守承諾;③為自己的行為負責;④值得信賴;⑤有時間觀念、不拖拉;⑥凡事用腦思考。
選擇做正確的事(Doing the Right Thing)。做決定有時候容易,但有時很難。當你要在對與錯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不要計較利益上的得失。選擇做正確的事是自尊和負責任的表現(xiàn)。下面幾條供你判斷對與錯時參考。①我的心和直覺告訴我什么?②那會傷害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嗎?③那公平嗎?④如果別人對我做那樣的事,我有什么感受?⑤做了那件事之后,我會怎么看我自己?⑥我所尊敬的成年人會怎么說?
尊重你自己(Respect Yourse1f)。尊重自己能幫我們做出好的決策,做好的決策可以使我們增強自尊。好的自尊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利,能夠幫我們度過艱難困苦。以下這些事能夠確保你的自尊:①為自己負起責任;②任何時候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③真實面對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追求;④尊重和公正對待他人;⑤確定目標并為之努力;⑥對負面壓力說“不”;⑦不要讓別人為你做決定。
在這樣的主題下,師生經(jīng)常會就身邊、生活中、影視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問題展開討論,包括對道德兩難問題進行蘇格拉底對話或頭腦風暴式討論,幫助學生澄清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還會通過書面作業(yè)幫助學生進行深層次、個性化、批判性思考,并鼓勵學生付諸行動。如:“列出你所具備的令自己敬佩的品格,選擇其中的兩種,寫一寫你為什么敬佩這樣的品格,它們會對你的成長有何幫助?”“你在電視新聞上看到一個人做了錯事,給他寫一封信,重點就你為什么認為他的做法是錯誤的給出評論,告訴他這種行為給孩子們做了一個反面例子,把信寄出去?!?/p>
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品格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7-12年級以“勇氣”為主題的課程資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張供學生自我評價的簡表(見下表)。
你是個有勇氣的人嗎?(Are You a Person of Courage)
這種表格在各個學段、不同專題的品格教育課程資源中都被放在突出醒目的位置,師生在針對某一專題進行學習時,不僅要聯(lián)系社會生活、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案例、人物進行討論分享,還要指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幫助學生確立個人品行發(fā)展的階段性目標。正如戴維H.艾爾金德和弗萊迪·斯維特博士(David H.E1kind&Freddy Sweet PH.D)指出的那樣,“我們要教學生知道,他們有做出選擇的權利,他們對自己的選擇負有責任,他們有義務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薄皫椭⒆觽兂蔀橛械赖?、懂得尊重、有責任感、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能夠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基于對與錯而非得與失做出決策的人,這就是品格教育”[5]。
一是要將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合語文、歷史、體育、科學等各學科教學中,發(fā)揮好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改變單向度、說教式、灌輸式的學校德育模式,更加重視學習者的主體參與、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如:共同討論、明確界定特定品格(如尊重、誠實)的外顯行為標準,就班級、學校、乃至社會上的不良現(xiàn)象或熱點問題進行辨析,形成共同的價值標準,教學生在具體情境下學會判斷、做出正確選擇,引導學生成為道德教育的主動參與者和積極貢獻者,成為道德學習和成長的主人;三是要強調教師作為專業(yè)領導者的家長及社區(qū)合作。搭建平臺,使家長和社會資源都能成為鑄就品德行動的合作伙伴,在學校德育目標的統(tǒng)攝下,整合課程認知、隱形滲透、網(wǎng)絡互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教育模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全方位、多角度的品德教育氛圍。
作為學校教育的主力軍,每一個教師都要在引領學生道德成長中秉持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并做出表率。一方面,教師要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和行動感染、影響學生,另一方面要把學生看作是具有獨特情感、個性和巨大創(chuàng)造潛能的人,真誠地回應不同學生的差異和需要,為每個學生的學業(yè)進步和品格發(fā)展提供支持。美國中小學把品格教育實施能力作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通過專業(yè)測量和評價幫助教師明確自身在品格教育實施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發(fā)展目標,通過專題培訓、學術研討、網(wǎng)絡研修等為教師提供專業(yè)支持,這些都對我們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是加強德育評價研究,組織研制學校德育質量標準和測量工具,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維度確定德育實效性評價指標,為學校、教師的德育實踐和學生素質發(fā)展提供價值導向和評價依據(jù);二是改變德育評價方法簡單、途徑單一的弊端,探索建立科學、系統(tǒng)、開放的評價機制,通過問卷、訪談、現(xiàn)場觀察、行為表現(xiàn)評估和學業(yè)成就評價等多種方式,從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學校的課程文化和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等多個維度進行考量,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反映學校德育實效;三是改變以選拔為目的在學生之間進行橫向比較的評價方式,強化基于質量標準、注重主體實踐、指向成長目標的發(fā)展性評價,探索他評與自評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與描述性評價相結合的科學評價機制,提高評價在引領青少年道德成長中的導向作用;四是豐富評價內容和主體。學生品行發(fā)展應該成為政府督導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教師的師德素養(yǎng)和德育成效也應該成為教育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要建立家長、學生、社會參與評價的渠道和平臺,讓基于標準的評價真正激發(fā)起學校、教師全面育人的自覺追求,成為引導學生學業(yè)進步、品行發(fā)展和成長成才的指路航標。
[1][2]www.character.org.A Framework for School Success:ll Princip1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arship,2010.
[3]Dr.Marvin Berkowitz,Charac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Handbook&Guide, 轉引自 http://www.goodcharacter.com/Article 4.html
[4]托馬斯.利科納(Thomas Lickona),You Are A Character Educator,轉引自 http://www.goodcharacter.com/Artic1e 4.html
[5]David H.E1kind&Freddy Sweet PH.D,The Socratic Approach to Character,http://www.ascd.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leadership/may97/vo154/num08/The-Socratic-Ap proach-to-Character-E-ducatio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