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東 薛家記
江蘇省漣水縣人民醫(yī)院腦外科,江蘇 漣水 223400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局部血管異常病變所引起的腦動脈壁瘤狀突起,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多見40~60歲的患者,臨床報道其發(fā)生率為0.2%~7.9%。動脈瘤破裂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SAH)的主要誘因[1]。顱內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由于顱內壓增高而導致腦疝,或由于出血容易形成腦血管痙攣,腦積水等嚴重并發(fā)癥,導致患者致殘或死亡[2]。選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100例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外科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性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通過CT檢查證實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并且加做DSA證實出血為顱內動脈瘤破裂所致。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均自愿配合研究。此100例患者入院時Hunt-Hess分級均處于III級與IV級。隨機分配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 (51.5±4.5)歲;對照組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 (52.1±5.3)歲。同時,再將此100例患者按照具體病情分配為早期手術組與延期手術組各50例。早期手術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40~67歲,平均年齡 (51.7±4.8)歲;延期手術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 (52.2±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一般情況上無明顯統計學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行開顱鏡下動脈瘤夾閉手術,對照組行血管介入手術;早期手術組均于48h內手術,延期手術組均于72h后手術,延期不超過10d;患者均絕對臥床,止血,補液,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
1.3 評價指標 手術后的臨床療效評價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 (GOS)進行。5分為基本治愈:基本恢復正常,或僅有輕微缺陷;4分為輕度殘疾:存在殘疾但可以獨立生活與工作;3分為嚴重殘疾:意識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2分為植物生存:長期處于昏迷狀態(tài);1分為死亡;3分以上為預后良好,1~3分為預后不良。總有效率為4~5分患者所占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的處理,計量資料以 (±S)的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不同手術方式與不同手術時機對比情況見表1與表2。
表1 不同手術方式的治療情況
表2 不同手術時機的治療情況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誘因,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占所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80%左右,也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威脅的主要并發(fā)癥,可引起神經功能障礙,嚴重的甚至可導致死亡[3]?,F階段,顱內動脈瘤手術方式主要有開顱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和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顯微手術夾閉動脈瘤的優(yōu)勢在于手術中動脈瘤和周圍血管結構比較明確,操作是可見的,治愈率高,并在必要時實施同構手術,但是手術可能會損害大腦組織和血管,創(chuàng)傷大,中老年人或病人有嚴重的心臟和肺部功能障礙患者的危險顯著增加[4]。
血管內栓塞治療是一種新的微創(chuàng)技術,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并且恢復迅速,并發(fā)癥較少,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輕。但是其應用價值仍然有相當大的爭議,一些學者認為,早期血管內栓塞治療后患者的恢復,有利于避免直接腦組織損傷;同時也有學者認為,開顱顯微夾閉瘤體治療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具有較低病死率,明顯低于血管內治療[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開顱顯微鏡下動脈瘤夾閉術,其總有效率達到了8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這與張紅赟等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是其具體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而另一組對比實驗中,早期手術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延期手術組 (P<0.05),這說明對于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早期手術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以得出,早期的開顱手術對于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1]張紅赟,陳鳳國,邢振義.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外科手術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2,52(40):42-44.
[2]孫鵬,王偉,沈冰.手術時機對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6):518-519.
[3]張萬宏,吳恒浩,張勝旭.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GCS評分與預后的關系[J].河南大學學報,2012,31(1):42-44.
[4]周文科,張新中,周國勝.前循環(huán)動脈瘤336例顯微手術體會[J].鄭州大學學報,2011,11(1):112-113.
[5]伍剛,許百男,姜金利,孫正輝.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手術前病情加重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6,6(6):4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