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官璞,李燕燕,王 琪,王浩軍,趙維杰
(1.商洛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2.陜西省山陽縣醫(yī)院,陜西 山陽 726100)
下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在5歲以下嬰幼兒中極為常見,患兒癥狀嚴重,往往需要住院治療。臨床醫(yī)師主要依據(jù)患兒癥狀和基本的血常規(guī)檢查予以經(jīng)驗性的抗生素治療[1]。而致病原的地區(qū)性差異以及廣譜抗生素濫用所致的耐藥性嚴重影響了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于是本研究小組對商洛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和山陽縣醫(yī)院兒科近期收治的1200例5歲以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了病原學調查,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商洛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兒科和山陽縣醫(yī)院兒科收治的1200例5歲以下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女495例,男705例,男女之比為1.4:1,年齡介于7d至5歲,平均年齡(2.4±1.1)歲。參照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第7版兒科學中關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喘息性支氣管炎以及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確診支氣管炎225例,支氣管肺炎574例,喘息性支氣管炎84例,毛細支氣管炎317例。
1.2 研究方法: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盡早采用無菌吸痰管插入其一側鼻孔內并深入到聲門下2cm,開啟負壓吸引裝置,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0.5mL,并溶于2mL的生理鹽水之中,平均分成兩份,分別進行細菌學檢查及病毒學檢查。
1.3 病毒學檢查:采用混合器完全打散呼吸道分泌物溶液,并以15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棄去上清液,用PBS溶液8-10mL洗滌沉淀物至少2次。然后以PBS溶液少許制成云霧狀懸液。制片,干燥后丙酮固定10min。用免疫熒光法測定PIV1、PIV2、PIV3(副流感病毒1、2、3型)、RSV(呼吸道合胞病毒)、ADV(腺病毒)、IVA(流感病毒A型)、IVB(流感病毒B型)等7種病毒抗原,按試劑說明書嚴格規(guī)范操作。鏡下視野內能見到≥2個有黃綠色熒光的完整細胞判定為陽性。試劑采購自英國Spicim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細菌學檢查:采集的標本及時接種于HAE平板和血平板上,置于CO2孵化箱中,孵化箱內溫度為35℃,CO2濃度為7%,培養(yǎng)24h后,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上進行進行菌株檢測,然后采用K-B法實施藥敏試驗,試劑片購自瑞士Oxcide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5 統(tǒng)計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常規(guī)的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及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年齡段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原學檢查結果:小于3個月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兒病原檢測陽性率最高,高達75.9%(309/407),病原檢測的陽性率隨患兒年齡增大逐漸降低。3歲以上患兒病原檢測陽性率明顯低于3歲以下患兒(P<0.05)。3歲以下患兒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見,RSV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3歲以上患兒(P<0.05)?;純杭毦腥疽苑窝卓死撞畛R?,檢出率為9.9%(119/1200),肺炎鏈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次之,檢出率分別為5.5%(66/1200)和4.7%(56/1200)。見表1。
表1 各年齡段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病原學檢查結果 n(%)
2.2 不同細菌耐藥性對比分析:本次研究中,檢測出肺炎鏈球菌66株,對青霉素G敏感的菌株只占45.5%(30/66),其對于頭孢類藥物以及非常規(guī)使用的抗生素諸如利福平、氯霉素、萬古霉素等敏感性好;肺炎克雷伯菌對于氨芐西林幾乎完全耐藥,耐藥率達97.7%,對于環(huán)丙沙星及亞胺培南敏感性好;大腸埃希菌對于氨芐西林及AMC敏感性均較差,而對于亞胺培南敏感性好,達100%.見表2。
表2 不同細菌耐藥性對比分析
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是幼兒時期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高且病情嚴重。據(jù)文獻報道[2],5歲以下的兒童每年死亡110萬,其中30萬死于由下呼吸道急性感染引起的肺炎。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細菌、衣原體、支原體和病毒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根本原因,且不同地區(qū)的病原學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在同一地區(qū)的兩家不同的醫(yī)院病原學結果也不盡相同[3]。不同地區(qū)病原體的變異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抗生素敏感性的差異現(xiàn)象[4]。本次研究顯示,3歲以下患兒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見,RSV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3歲以上患兒。Cramer H[5]認為,嬰幼兒從出生到3歲之間,機體自身的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全,尤其對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抵抗力弱,且母體抗體水平逐漸下降這三方面的因素導致了嬰幼兒容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另一方面,小于1歲的嬰幼兒由于腸道正常菌群還未建立完全,且皮膚黏膜尚不能正常地行使屏障功能,機體內IgM產生不足,導致嬰幼兒易受到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等的侵襲。黃成[6]通過對2001年至2006年成都市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認為嬰幼兒1歲到3歲時,母體抗體耗盡,IgG2增長速度緩慢,此時嬰幼兒往往需要入托,集體生活將會增加肺炎球菌的攜帶率。
藥敏試驗顯示,對青霉素G敏感的肺炎球菌株只占到45.4%,紅霉素幾乎完全耐藥,而頭孢類抗生素敏感性仍舊很好,在治療中由于副作用較大而不經(jīng)常使用的利福平、氯霉素以及萬古霉素等敏感性很好。這提示臨床醫(yī)師在治療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時不應再選用紅霉素作為常規(guī)治療藥物,當患兒病情嚴重時可以選用頭孢類抗生素或者利福平等進行治療。氨芐西林對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敏感性只有0.4%,頭孢類抗生素對K.pn及E.coli的敏感性均一般。李浩[7]通過分析大量下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病例得出了類似的結論。王良平[8]認為部分SP、K.pn及E.coli發(fā)生了變異,對于β-內酰胺環(huán)具有超廣譜的酶解作用,從而破壞了抗生素的活性基團使藥效降低。亞胺培南作為新一代β-內酰胺類藥物,在傳統(tǒng)青霉素藥物基礎上作出化學結構的調整,從而加強了β-內酰胺環(huán)的穩(wěn)定性,使其不易被酶解,故對于K.pn及E.coli極強。
[1] 吳茜,倪林仙,陳祝,等.小兒下呼吸道感染非典型病原體的檢測[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3):218.
[2] 黃蓉,段榮.呼吸道病毒檢測方法進展與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9,27(4):393.
[3] Monto AS.Occurrence of respiratory virus:time,place and person[J].Pediatr Infect Dis,2004,23(1):58-64.
[4] 王亞娟,姚德秀,燕潤菊,等.北京地區(qū)兒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學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3):159-162.
[5] Cramer H.Antisense approaches for inhibiting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J].Expert Opin Biol Ther,2005,5(2):207-220.
[6] 黃成,王曉蕾,張礪,等.2001-2006年成都市兒童醫(yī)院常見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檢測[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8,10(1):17-20.
[7] 李浩.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8(9):1276-1277.
[8] 王良平.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0):1305-1306.